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海外學界 ·
美法官暫停全美範圍內的NIH經費削減舉措
此前,在當地時間2月7日,NIH突然宣佈大幅削減全美高校所獲國家資助的間接經費比例,上限不得超過15%,3日後(2月10日)生效。當地時間 2 月 10 日,美國 22 個州的總檢察長聯合起訴了特朗普政府,稱其與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和NIH大幅削減間接經費的舉措多方面違反了《行政程式法》(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當日晚些時候,公立、私立大學和醫院代表提起了另外兩起訴訟,試圖阻止 NIH 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實施。針對這幾起訴訟,當地時間 2 月 10 日晚,美國馬薩諸塞州聯邦地區法院的一名法官在數小時內釋出了兩份限制令,阻止NIH的經費削減措施在這22個州生效。
此外,據STAT news訊息,當地時間2月11日,美國華盛頓地區一名聯邦法官也批准了一項臨時限制令,要求政府機構恢復因特朗普一項行政令而被下線的健康相關網頁和資料集,並確認恢復其他同樣“未經充分通知或合理解釋”而被撤下的內容。(公眾號“環球科學科研圈”,New York Times,STAT news,Science news)
· 健康·
微塑膠會堵塞小鼠大腦血管,導致小鼠出現神經系統異常

圖片來源:Unsplash
最近在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即時成像追蹤了微塑膠在腦血管中的移動和積累過程。為了即時追蹤小鼠大腦中的微塑膠,研究人員給它們提供被帶有熒光物質的聚苯乙烯(廣泛使用的塑膠材料,常見於泡沫塑膠包裝、一次性食品容器和玩具等日常用品中)汙染了的水。然後,他們使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看到,熒光物質會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開始出現在小鼠大腦中。
他們發現,如果血管內有一塊微塑膠卡住,其他微塑膠就會堆積在它後面,就像“車禍”一樣。而且塑膠碎片越大,越容易卡住。這表明,隨著微塑膠在小鼠大腦中移動,它們很可能會堵塞血管,造成類似血栓的情況,破壞大腦功能。結果也證明,那些暴露於微塑膠的小鼠比未暴露的移動更慢,並且在衡量記憶功能的迷宮測試中表現不佳,很可能是因為大腦受到了影響。不過,研究人員強調,目前尚不清楚微塑膠是否會對人腦造成類似的影響,因為人的血管不像小鼠那麼小,血容量也更多,且血流速度更快一些。(The Guardian)
· 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峰會召開,英美拒絕簽署國際人工智慧宣言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當地時間2月11日,為期兩天的人工智慧行動峰會在法國閉幕。與會的數十個國家(包括法國、中國、印度、日本、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在峰會結束之際共同釋出《關於發展包容、可持續的人工智慧造福人類與地球的宣告》。該宣告承諾以“開放”、“包容”、“透明”、“合乎倫理”、“安全”和“可信”的方式發展人工智慧,並呼籲加強人工智慧的國際治理。但英國和美國拒絕在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球峰會上簽署相關宣告。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英國政府表示,出於對國家安全和“全球治理”的擔憂,他們無法簽署該宣告。另外,按照美國副總統的說法,對人工智慧的過度監管可能會“扼殺一個正在迅速發展的變革性行業”,現在的政策應該把促進人工智慧發展放在首位,而不是安全問題。然而,英國此前一直是人工智慧安全理念的倡導者,於2023年11月舉辦了全球首屆人工智慧安全峰會。
本次人工智慧行動峰會由法國倡議召開,於當地時間2月10日在法國巴黎開幕。目前印度有意繼續承辦該峰會,瑞士也有意在明年舉辦人工智慧領域的峰會。(中國新聞網、BBC)
· 神經科學·
這個家族遺傳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一名男性成員如何成為例外
在哥倫比亞,有一個著名的家族,這個家族中有1000多人在40歲就出現了輕度認知障礙,絕大多數在50歲左右確診阿爾茨海默病。這也是目前全球已知最大的因遺傳而患早發性阿爾茨海默病的家族。然而,該家族中的一位男子卻是個例外,他目前已經70多歲,但還沒有出現任何認知衰退的表現。最近,一項發表於《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的研究釋出了這位男子能夠“倖存”的可能基因機制。
此前的研究已經發現,這個家族的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史與一個名為PSEN2的基因發生突變有關,這個突變會導致大腦產生容易聚整合澱粉樣斑塊的蛋白。這項研究中的男性同樣攜帶該突變,並且大腦中存在大量澱粉樣蛋白,但研究發現,該男子大腦中的tau蛋白水平較低,並且tau蛋白僅存在於大腦中與視覺相關的區域。進一步研究顯示,這名男子擁有9種與其他患病親屬不同的九種突變,其中6種此前從未與阿爾茨海默病聯絡到一起,但它們與神經炎症和蛋白質摺疊等過程有關。研究者懷疑,是基因突變結合環境因素,導致了這位男子的“幸運”。與多數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相比,該男子的大腦炎症程度較輕,這說明他的免疫系統可能對澱粉樣斑塊反應不劇烈。(Nature news)
· 學術不端·
澱粉樣蛋白 Aβ*56 學術不端事件後續:論文一作辭去終身教職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訊息,因被指控操縱論文影像且多篇論文存在“資料完整性問題”,備受爭議的澱粉樣蛋白假說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MN)神經科學家西爾萬·萊內(Sylvain Lesné)近日辭去終身教授職務,辭職將於 3 月 1 日生效。
2006 年,在明尼蘇達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萊內與其導師卡倫·阿什(Karen Ashe)共同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稱一種名為 Aβ*56 的澱粉樣蛋白會導致大鼠記憶喪失,可能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這篇論文曾為澱粉樣蛋白假說提供重要支援,成為本世紀被引用次數最多的阿爾茨海默病論文之一。該假說認為,澱粉樣蛋白 Aβ*56 在腦中積累,會引發神經元及其他細胞的連鎖生化損傷,進而導致痴呆。後續基於該機制開發的實驗藥物失敗後,這一假說的疑點逐漸浮出水面。2024 年,阿什在 PubPeer 網站上發文承認該論文使用了 2 張經過篡改的影像,但她堅稱這些操作並沒有改變實驗的結論。在除萊內之外所有論文合著者的要求下,該論文於 2024 年被撤回。彼時,該論文的引用量近 2500 次,是迄今被引次數最多的撤稿論文。近兩年半以來,明尼蘇達大學對萊內開展了一系列調查。結果發現,除了已撤稿的《自然》論文,另外至少有 4 篇由萊內撰寫的論文存在資料完整性問題,其中 3 篇與澱粉樣蛋白有關。這 4 篇論文的引用量共計約 600 次。目前校方正在與期刊聯絡,溝通撤稿事宜。(《科學》新聞,公眾號“環球科學科研圈”)
撰寫:王怡博、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