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資,成立100億母基金

新興產業競賽。
作者 I 劉博
報道 I 投資界-解碼LP
投資界-解碼LP獲悉,近日北京海淀區政府投資基金迎來再度擴容——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正式釋出,規模100億元。至此,科技成長基金總規模增至200億元。
圖源“北京海淀”官方公眾號
猶記得過去一年,北京大舉出資,一筆筆百億級產業基金落地,留給創投圈深刻印象,背後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興產業競賽。
北京國資牽頭
100億母基金正式落地
這一幕最早要追溯到2021年——海國投集團聯合中關村科學城公司,於2021年和2024年相繼組建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一期、二期基金,每期規模為50億元。截至目前,兩期基金已完成50餘次專案投資,聚焦人工智慧和大資料、醫藥健康、積體電路設計、新一代資訊科技、智慧製造等五大細分領域。
而此次釋出的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整體規模100億元,由海淀區政府增加對海國投集團的投資,支援海國投集團作為單一LP,向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出資99億元。
投資策略上,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三期基金將透過與市場化投資機構廣泛合作,設立覆蓋科技企業全成長週期的種子、天使、VC、PE、併購和S基金組合,打造母子基金聯動的投資矩陣,圍繞海淀產業發展進行佈局,實現基金對海淀產業全覆蓋,重點包括但不限於AI、醫藥健康、半導體、具身智慧、新一代資訊科技、商業航天等“1+X+1”現代化產業體系領域。
當天釋出現場,還舉行了中關村科學城科技成長二期基金子基金簽約儀式,漢康資本、君聯資本、九合創投、達晨財智、峰瑞資本等5家知名投資機構與海淀區政府共同開啟合作。目前,科技成長二期基金已公示合作子基金11家,首批簽約的5家投資機構前期累計已投海淀專案數近300個,投資金額超百億元。
圖片來自中關村科學城公號
與此同時,一系列最新支援政策相繼出臺 ——《中關村科學城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人工智慧產業高地的若干措施》在當天釋出,計劃每年安排攻關投入、算力補貼、資料獎勵、場景支援等資金支援超10億元;同時釋出了《海淀區推動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以健全銀保擔協同聯動服務體系,最佳化股權投資發展環境,積極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金融強區。
“海淀是一個好的創業沃土、科研的沃土、投資的沃土,它有非常豐富的科研資源、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持續不斷地孵化出好的科技創新企業。”君聯資本總裁李家慶在發言中表示,海淀良好的營商環境,能為人才創造好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和醫療環境,這有利於海淀留住高階的人才。此外,小米、聯想、快手、百度等成熟的企業都在海淀,能為海淀營造出一個好的產業環境。
也正如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所言,中關村的企業和企業家們身上都有著強烈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本質上就是創業精神——敢想敢幹,敢為人先。
北京掀起產業競賽
北京,正在上演創投速度。
開年伊始,北京積體電路裝備產業投資併購二期基金(有限合夥)正式成立,由北京諾華資本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擔任執行事務合夥人,出資額達25億人民幣。此前,北方華創已釋出公告稱,該基金計劃募資總規模為30億元,主要透過併購和股權投資的方式聚焦於半導體領域,特別是裝備、零部件、材料、軟體、元器件及其上下游的新技術、新材料和新應用等方面。
稍早前的2024年末,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北京亦莊)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二期宣佈將正式設立,總規模100億元。此次二期基金將分設為產業升級基金二期、產業專項基金以及併購基金。據工商資訊顯示,產業升級二期基金已在今年2月初成立,執行事務合夥人為北京亦莊國際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額40.01億人民幣。
幾乎同一時間,中國誠通、中國石化、中國航油、北京市海淀區政府共同簽署合作框架協議,誠通科創投資基金正式簽約。資料顯示,誠通科創投資基金總規模300億元,首期規模不低於100億元。投資方向上,該基金將著重關注新材料、新一代資訊科技、先進製造、綠色低碳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還有順義區政府投資引導基金二期,即北京順義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合夥)也於去年11月正式釋出。據悉,北京順義股權投資引導基金(有限合夥)遠期規模100億元,首期10億元。
最震撼一幕則是北京8支政府產業投資基金全部落地——包括100億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100億北京市人工智慧產業投資基金、100億北京資訊產業發展投資基金、200億北京市醫藥健康產業投資基金,以及200億北京市先進製造和智慧裝備產業投資基金、100億北京市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100億北京市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產業投資基金和100億北京市綠色能源和低碳產業投資基金,分別交由北京京西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君聯資本、啟明創投、康橋資本、基石資本、中關村資本、達晨財智、北汽產投管理。
創投興,則產業聚。《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4年北京醫藥健康產業規模首次突破萬億元;北汽、小米、理想等重點整車專案陸續投產、在京生產新能源汽車約30萬輛、增長近3倍;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積體電路重大專案順利實施。
《報告》提出,2025年要提升優勢產業發展能級,在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等領域推進一批重大工程,聚焦綠色能源等重點產業謀劃打造一批新的萬億級產業叢集。積極佈局未來產業,建立投入增長機制,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商業航天、生物製造、新材料等20個未來產業。
放眼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城市比拼的主戰場。2025,這場攸關城市命運的產業之爭繼續上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