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斯里蘭卡寺廟禪修院,住了三天

 引言:內觀是最古老的禪修方法之一。在長久失傳之後,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祖重新發現並行成系統的方法論。內觀的意思是如實觀察,也就是觀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過觀察自身來淨化身心的一個過程。
  1  
出  關
靜修結束這一刻,三天禁語期間不曾有過言語交流的同修者們,突然活絡了。
有人上前問我國籍。還有一位白髮老太太特意來告訴我:“要堅持每天練習冥想,你會更輕鬆,逐漸實現‘無憂’。”
我承諾,如有時間的話我會盡量。
她笑著說:“沒問題的,你既然有時間呼吸” (內觀呼吸是冥想最基礎的方法)。
靜修院的主人也鼓勵我:“期待你還會回來。我很抱歉,天氣不好,落葉實在太多,影響你們步行修禪。”
她看上去是一個力求完美的人。我拿出之前被限制使用的手機,找出一張賞楓圖:“沒關係,這在中國,是秋天才有的美麗風景。”
我是發自內心的。在斯里蘭卡多年,我還是第一次留意到熱帶有如此美麗的紅葉。
  2  
緣  起
我是一個幸運的人。過去的福報讓我接觸到內觀,並因緣聚合,親身體證了法。
事情是這樣的,我前段時間詢問一位斯里蘭卡寺廟住持,是否有系統學習“八正道”(Nobel Eightfold Path)的建議他推薦給我一位聯絡人。就這樣,我來到寺廟下屬的一家禪修中心。
(圖源網路,不代表實際場景)
在這之前,我有一些僧侶朋友。其中,皓月禪師(公眾號“曦月同舟”,影片號“靜觀皓月禪”)曾引領和啟發我學習智慧,並指導冥想。他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師和朋友,也是他教我如何祝福三道眾生和平喜悅。後來,我也會偶爾“純野生”自行練習冥想。
在我主動想學之前,他曾說,我有佛緣,但既是沒有主動問過,就是時機未到,他不能單方面要求我前往道場。
他當時在斯里蘭卡龍樹林森林道場修行,師從聖喜長老。
在斯里蘭卡經濟危機最嚴重的2022年、總統府被民眾攻佔當天,我們在聖喜長老的主持下,在山區分發糧食包(點選以下影片回顧)。
(點選影片:我們去山裡分發糧食包)
在體驗禪修的這幾天,我數次想起皓月禪師。我想,如果他知道我終於去了,是否會說,“你看吧,她的時機終於到了”?
雖因時間緣故,這次學習淺嘗輒止,更期待的是七天或十天的密集學習。
再次感謝皓月禪師和斯里蘭卡寺廟的這位主持。也感謝我的家人,在家人的支援下,我才有這樣的時間和自由(回到家這天,龍棒喵擔心我沒吃好,還特地準備了大餐,嘻嘻)。
因禪修期閉關,停用手機,本文並無實際場景配圖。
也希望後來者尊重他人隱私,不希望此文啟發任何獵奇的影片創作者進入禪修場,在沒有允許的情況下拍攝。請注意,在禪修場所的言行,可能會造成對特定國籍者的某種看法。
  3  
清淨生活
生活自然是常規意義上的“清苦”。
早上四點起床修禪,晚上十點睡覺的作息一開始真讓人吃不消,但適應之後,頓覺神清氣爽。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身體,相信自我的適應力。實際上到了第三天,不到四點我竟自然就醒了,甚至都不需要鬧鐘。
禪修中心簡單整潔,精心維護,力求低碳。院內有一口深井,另有雨水蓄積淨化系統。
大家都精簡生活所需,最小化消耗,力行節約。
抵達當天,我不小心摁亮了“Kuti”(禪修者的居住場所)外的走廊燈而不自知,很快有人來敲門,提醒我關上。還有一次我想要一些紙巾來擦拭桌面,他們找了一會兒,給了我一塊反覆利用的壓縮毛巾,並告訴我洗淨後再交還。
餐食裡有時香蕉會作為甜點。我看到工作人員把香蕉皮單獨再分類,應該是可以作為植物的有機肥料。牆上清晰記錄著講課的音響電視裝置由誰維護,如有興趣為修行者供養食物,也可自行在記錄冊登記。上課時老師會對當日餐食的貢獻者表達感謝。
禪修院一般是大通鋪,僅有兩間小巧的空調房。可能是主持介紹,我受到特殊優待,其中一間分配給我。但我想,本來禪修就是要修“差別心”,消融“自我”,如此一來,豈非自相矛盾?因此就沒有開啟。主人細心留意到,還特地寬慰我:“空調要一週啟用一次才好。” 我感激她的好意,但並未遵照。
參加靜修前,會收到建議攜帶的物品清單:其中包括鬧鐘,手電筒,蚊帳和驅蚊水。去了之後,就知道這幾件東西的用處。
靜修期不允許使用手機,早上又要四點起床,因此鬧鐘是必要的。
清晨四點起來禪修,還是一片漆黑。行走林中,可以帶上手電筒。我也第一次在斯里蘭卡,凌晨四點抬頭看到一輪林中皎月。
至於蚊帳:戶外坐在樹下或石凳冥想時,防蚊水不夠,還是蚊帳保險;此外略加遮擋也有助於專注力。
(大概是這樣,圖源網路,僅供參考)
  4  
食物,迴歸本質
早上起得太早,會感受到自然和荒野的力量。
在斯里蘭卡,植物以驚人速度生根發芽,一點點雨露陽光就瘋狂生長。
這裡的私人屋舍散落於荒野城鎮之中,維護成本很高,尤其海邊的房子易被鹹溼空氣侵蝕。一座屋舍,如不定期打理,一兩年就會被植物接近推倒,被荒野吞噬。如果你看《百年孤獨》的話,你就會想:那些荒誕的場景,應該能在熱帶萃取共同的靈感來源。
在這裡,人類是渺小的。島民敬畏自然,與萬靈和諧。關於“慈悲之心”,聽過一個佛陀的故事:有人在樹蔭之中舞劍,佛陀勸阻他不要這樣做。因為樹蔭裡棲居著我們看不見的生靈。
這間禪修院打理得清淨,位置不算偏僻,但一夜之後,次日早上,地上已鋪滿厚厚落葉,夜間,亦有樹枝不斷掉落屋頂的聲響。開放式的餐檯上,落滿了蚊蟲。這時方才明白,平時習以為常的井井有條,背後是晨間許多人的努力。
寺廟是斯里蘭卡佛教徒生活社群的精神中心(此處主要指人口占斯里蘭卡多數的僧伽羅民族,其他泰米爾、穆斯林、博格人等族群則分別對應印度教寺廟、清真寺和基督教堂等)。
寺廟及附屬宗教場所,如我前往的靜修院,一切設施是由周圍社群供應,包括日常餐飲也由居民供奉捐贈。
規定是過午不食,不過也比較寬鬆——如因健康原因,可自備小食。禪修院提供素食早午餐,其他時候提供茶、咖啡及小餅乾。正餐一般有兩三個菜,每日雖只有一次正餐,通常都十分美味。
(圖源網路,僅供參考)
不得不說,斯里蘭卡最好吃的咖哩,都是在寺院裡。
上次到龍樹林和皓月禪師會面,恰逢佈施日——聽聞這個佈施非常有名,向所有人開放,會有信眾特地從遠方趕來。我在那裡吃到美味斯里蘭卡咖哩,至今難忘。
(圖:龍樹林佈施日,遠離人機煙火,又在人間煙火中
這些天在禪修院,我吃到的有素香料米飯、木薯咖哩、椰香腰果咖哩、辣波羅蜜咖哩等。隨時尋常食物,但我第一次在島上看到用這麼大的一級腰果來烹咖哩!鷹嘴豆也是口感極好,加了脆椰,比平時市面上看到的個頭大上一倍。
午餐還會有一道甜品。我吃過椰奶布丁(Watalappam)、泰米爾八寶飯(Pongal)、果凍或香蕉……值得一提的是,寺院這些甜品,竟非常清爽,不像平日的斯里蘭卡甜品那樣高糖。第一天吃八寶飯時,我非常珍惜地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完,把碟子刮乾淨。
(八寶飯:圖源網路,僅供參考)
在斯里蘭卡吃咖哩,有鍋氣和愛意的家庭烹飪,永遠完勝任何一家高檔餐廳。而供養給寺院的食品跟勝一籌,因為那是捐贈者的和“發心”。
有一次,在下午茶點裡我吃到了蒜香杏仁!實在令人驚喜,甚至感到奢侈。仔細一想,這在日常生活中算不得什麼。但在日常需求降到最低的氛圍下,這無疑提升了幸福感。和我們不時到荒野中徒步是一樣的。
因為每一種食物都很好吃,我甚至對這每天一次的正餐充滿了期待。小心翼翼,吃得很珍惜,吃多少,就拿多少。
在這裡,食物迴歸了它的本質:不是用於攀比或者滿足貪慾,而是幫助你獲得來自大地的能量,以支援你體驗世界,完成人生課題。
  4  
止語:尊重別人的獨處
修行期,一天的冥想會長達八九個小時,上午和下午分別有一次或兩次尊者的指導。
有時在冥想大廳打坐時,我睜開眼睛,在思緒遊弋之間舉目四望。我想,如果不是修行者,看到這樣的場景可能會覺得怪異:一群白衣者閉目靜坐,沉靜在自己的世界裡;戶外的另一些人,則在規劃好的沙道間來回步行,眼神失焦或乾脆閉上,互不干擾。
在這裡,修行者之間相處,最重要的是尊重別人的獨處(solitude)。
除了尊者(Bhante)授課和討論,之外的時間一切要“止語”,保持安靜。時間表貼在告示欄,請自己看;提醒時間的工具,是牆上的鐘表,以及一隻懸在門廊上的巨型木魚。人們會隨著木魚敲響的聲音,意識到這一階段的訓練結束。
如尊者教導:“閉眼入定,你覺得你又是獨自一人了,即使在人群中,你也有孤獨抽離,靜觀世界的自由。”
可能因為同行的多有資深修行者,不少人練習冥想超過七八年,有一定的基礎,所以,尊者教導冥想比較少,更多的是討論和答疑,以及聆聽學員的冥想描述,判斷程度並加以指點。
在“管理憤怒”(Anger Management)的部分,尊者說:意識和情緒分離,需要長期訓練。
他說:“今天我們在這裡,可能透過修習,獲得了短暫的寧靜和喜悅,但當你離開這裡,去你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辦公室和家庭,你的憤怒還會回來,會反反覆覆地回來。所以我們要持續地練習。要把下一次和每一次,作為人生‘管理憤怒’這個功課的一次練習機會。”
  5  
修自在:停止為煩惱提供養分
——是的。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帶著自己的課題。如果不解決,這些課題會在你的人生路上反覆出現,以不同面貌再回來。直到你理解、跨越並解決了它們,這個課題才算真正完成。
人生的意義是提升內在智慧,瞭解宇宙本質,並獲得頓悟。世界是一個巨大的遊樂場,完成自己的課題後,我們總有一天,要回到自己的那顆星。
最後說是幾點一直以來日常生活中的“野生心得”:
1.呼吸是最簡單的觀心和覺察,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
2.人有壓力或者情緒不對時,身體某些部分會變得僵硬。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發生了“僵硬”或者“打結”時,給自己兩分鐘的時間呼吸調整。不拘泥於坐姿,關鍵是“覺察”。
一位尊者朋友的補充:“當有不善心或者煩惱出現的時候,我們內在的身體會成為這些煩惱的養分之地,你會察覺到身體的緊、用力、僵硬和結。當你去瓦解掉這個僵硬用力源頭那個“使勁”的時候,你會發現所有的都消散了。當你越來越熟練,慢慢的會不認同這些煩惱 也會獲得至上的寧靜快樂”。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鬆弛感”。
3.放鬆的狀態一定是“把自己完全交付”的,就像是仰泳:只有身體完全放鬆時,才可能漂浮。把自己交給水,讓水說了算,不要你說了算。
4. 最好的修行,還是行走人間。本是一張白紙和經歷浮華之後的返璞歸真,我更傾向於第二種。放手去做,赤條條來去並無牽掛。 
最後,如果想要體驗禪修和冥想課程的讀者:可以在內觀網(http://www.dhamma.org/zh-HANS/index)申請。
在這個網站上,斯里蘭卡有三個中心。通常都是免費,由體驗者自行按個人能力捐贈。此外,斯里蘭卡還有很對大大小小的禪修冥想中心,可英文搜尋並郵件諮詢。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選文末右下角的“好看”哦。如需定製旅行服務,請給我們留言或者發訊息。
歡 迎 探 討 合 作
聯絡微信:srilanka-nanggii1
斯里蘭卡小妞:資深島民,寫蘭卡最多的中國人。
長居科倫坡的中國記者,出版7本書,斯里蘭卡國營報紙《星期日觀察》專欄作者。曾獨家專訪時任總統、總理、外長、國防部高官,商界人士和藝術家,同時也是旅行者和徒步愛好者,住遍島上酒店,足跡慢行4大洲30多國。
出版作品包括:指南《中國國家地理.斯里蘭卡旅行指南》、旅行筆記《印度,不可思議》, 譯作《勇者征途:攀登七大高峰》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