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由它所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是無數人從小看到大的經典作品。這些年來,《西遊記》始終未曾遠離人們的視線,它是我們接觸中國傳統神魔故事的重要起點。
但是,我們熟悉故事中的師徒四人,熟悉根據《西遊記》而衍生的電影和劇集,卻未必知道原著中,孫悟空是如何成為“孫悟空”的,他如何學得本領,身上又揹負著怎樣的預言?
今天的文章,作家張怡微將結合原著細細講解孫悟空背後的故事,或許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取經之路。

講述|張怡微
來源|節選自《人間西遊:張怡微細解<西遊記>》
01.
拜師賜名,名字作為禮物
孫悟空本來是一個沒有性別的石猴,也沒有名字。他從眾猴中脫穎而出,就是因為膽子大,敢於第一個跳入水簾洞,出來之後就成了“美猴王”。但是,“美猴王”並不是一個名字,孫悟空之所以叫孫悟空,“悟空”顯然是一個佛教的名字,孫悟空的這個佛教名字是他第一個師父菩提祖師給的,這就是所謂的“賜名”。
唐代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叫“悟空”的高僧,比玄奘去天竺國的時間要晚一點。他也曾在印度那爛陀寺學習取經、翻譯佛經,是唐代最後一位去印度取經的僧人。
從命名者或賜名者的角度來看,名字是一個“期望函式”,就好像我們父母給我們起名字,會意味著一種發展方向、一種願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高桂惠曾經在《<西遊記>禮物書寫探析》文章當中,講到《西遊記》中“命名”的贈與和身份取得之間的關係。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是五聖中最先獲得賜名的人。“‘命名’作為一種‘禮物’,實際上意味著一個生命個體進入人文秩序的社會框架之中……‘名字’是一種禮物,卻也是證明悟空‘成人’之歷程的開展,然而‘名字’的獲得並不代表成人的終結,反而是一種開始,意謂成人的苦難。”

而孫悟空學本領,彷彿我們義務教育時段那麼漫長。在學的科目上,他挑三揀四。小說裡寫道,孫悟空是“術字門中之道不學,流字門中之道不學,靜字門中之道不學,動字門中之道不學”。
菩提祖師想要教給孫悟空的,基本就是所謂的道教內丹術。道教講煉丹,《西遊記》故事裡的太上老君就很像是一個科研人員,一直在拿鉛和汞做實驗。這些物質都是重金屬,現在的人看起來有毒,但在宋代煉丹就被很多人提倡,到了明代嘉靖皇帝也痴迷煉丹修道。在祖師看來,這是正宗的道法,目的是長生。在孫悟空心裡呢?他只想直接學習長生不老之道。
菩提祖師傳授道法的所謂“術字門”指的是占卜、算卦,“流字門”指的是諸子百家、博採眾長的學問,“靜字門”主修修良守古、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或者辟穀之類的,“動字門”指的是採陰補陽、房中術,特別是旁門左道的那些東西。
術、流、靜、動,都遭到了孫悟空嫌棄。但他難免還是會受到這些教育的影響,我們可以在《西遊記》後來的故事裡,看到孫悟空學習這些旁門知識的痕跡。
內丹術秉承了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講究精氣神、講究修煉,尤其是修心。孫悟空此時都不肯學,菩提祖師於是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揹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我們看孫悟空聽課的樣子,抓耳撓腮、眉花眼笑。他這樣癲狂,終於引起了師父的注意。這個時期的孫悟空,對宗教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給什麼就是什麼,看到什麼就相信什麼。比如,在後來的情節當中,孫悟空一會兒說《論語》裡的話,一會兒說《孝經》裡的話,這是儒家的東西。
看書中描述,他去拜師的環境是一個道教聖地。但他的名字卻是個佛教的名字。他學習知識的方式,或者說他的老師教他本領的機制,有時候內容是道教的,形式是佛教的。孫悟空始終處在這樣融合的教育狀態裡。
那麼,“悟空”這個名字,說的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孫悟空的賜名那麼值得注意呢?
小說裡,當孫悟空見到菩提祖師之後,叩頭,並且做了自我介紹,說自己“漂洋過海、登界遊方,有數十個年頭,方才訪到此處”。菩提祖師問他父母、問他來歷,他都如實回答。小說裡的菩提祖師花了挺長的篇幅,有理有據地為孫悟空找了一個姓氏,給了一個法名,就叫“孫悟空”。
“祖師笑道: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猻。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個獸旁,乃是個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陰也。老陰不能化育,教你姓‘猻’倒好。猻字去了獸旁,乃是個子系。子者兒男也,系者嬰細也,正合嬰兒之本論,教你姓‘孫’罷。猴王聽說,滿心歡喜,朝上叩頭道: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萬望師父慈悲,既然有姓,再乞賜個名字,卻好呼喚。祖師道: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猴王道:那十二個字?祖師道:乃‘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你,正當‘悟’字。與你起個法名叫做‘孫悟空’,好麼?猴王笑道:“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正是:鴻蒙初闢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西遊記》

“給名字”這件事,在《西遊記》成書之前的文本當中就有過具體的體現。在更早期的西遊故事中,例如《大唐西域記》《三藏法師傳》裡面沒有“孫悟空”形象。到了《取經詩話》的時候,猴行者的形象出現,但他並不叫“孫悟空”這個名字。
再往後,“孫悟空”的名號,出現在了平話、雜劇和小說裡,但給名字的人,分別是唐僧、觀音和菩提祖師。百回本《西遊記》的故事雖然整合了平話和雜劇,但還是會留下一些矛盾之處,例如觀音差點也要給孫悟空起名字,但孫悟空說,我已經有了名字。觀音既然不知道他叫什麼,為什麼又會喊他“姓孫的,你認得我嗎?”怎麼會知道他的姓氏呢?
那麼,在百回本《西遊記》當中,給孫悟空名字的人為什麼會變成須菩提呢?
《西遊記》第二回的回目是“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菩提”,是佛教的概念,“元神”,是道教的說法。人的靈魂經過了修煉,叫做“元神”。成仙得道的人,他的元神就能離開肉體,自由來去。
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孫悟空是如何找到須菩提的。他漂洋過海,到了西牛賀洲,這裡是佛土所在地。先是有一個樵夫引路,但小說的描述路徑非常的道教。孫悟空見到了兩個仙童。入門後,這位須菩提祖師的教學內容,也都是道教的課程,請仙扶鸞、問卜揲蓍,最後傳授的長生之道,純粹屬於道教教理。菩提祖師雖然是照著道教仙人寫的,可是他卻給孫悟空起了一個典型的和尚名字。
在佛教史中,釋迦牟尼成道之處有十大弟子,各具一特長。而須菩提的特長就是“解空”,“解空第一”,也就是說,他的這位徒弟對“空”的意義理解最深。徒弟名為“悟空”,師父為“解空第一”,顯然是有關係的。小說還特地解釋,“打破頑空須悟空”,點出“悟空”的佛理意涵。
所以,從小說成書的角度來說,有可能是雜劇或者平話裡先有了其他人給的“悟空”這個名字,作者再從“悟空”二字聯想到“解空第一”的釋迦牟尼弟子須菩提之名,形成了這對師徒的聯結。
02.
三更授訣的教育程式
我們剛才講到一個細節,菩提祖師想教給孫悟空的道法孫悟空都不肯學,菩提祖師於是跳下高臺,手持戒尺,說:“你這猢猻,這般不學,那般不學,卻待怎麼。”走上前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倒揹著手,走入裡面,將中門關了,撇下大眾而去。
其他人還在擔心孫悟空你怎麼惹師父生氣了,沒想到孫悟空心領神會,須菩提把門留下了一道縫,悟空就懂了,半夜三點進了後門,發現老師正在等他。
這段故事出自一個著名的禪宗公案。
禪宗,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漢傳佛教宗派多來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
禪宗祖師會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人,又稱“機鋒”,為的就是要讓弟子們悟入真如法性。其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意指,透過自身修證,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直到最後悟道,也就是,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然而,“悟道”並非事畢,而是才剛剛踏入佛道的“無門之門”,真正懂得“空性”的真實義,由此“悟後起修”,一直到淨除二障,也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之後,成就佛果。
北京大學的陸揚教授有一篇文章,從高僧傳中道安的容貌書寫談起,一直談到了禪宗祖師傳對孫悟空求道故事的撰寫的影響。
陸揚借用1994年黎惠倫的猴王研究當中悟空求道和慧能求法的細節相似性,增添了一筆慧能形象與孫悟空形象的銜接。因為在《壇經》中,弘忍禪師稱慧能為獦獠,獦獠就是猴子的一種,並且帶有佛性。

孫悟空的前身是以猴行者的形象出現的,而在禪宗典籍裡,慧能的另一個經常出現的名字是盧行者。行者,它的意思就是帶髮修行、有從道意願之人。正如許多學者注意到的,孫悟空成為了小說當中傳達“修心”這個主題的寓言式的代表。
此外,陸揚在爬梳《西遊記》成書過程中,總結了孫悟空尋仙仿道的過程,只有在世德堂本《西遊記》、朱鼎臣簡本《唐三藏西遊釋厄傳》、楊志和編的唐三藏出身全傳(《四遊記》中《西遊記傳》)等比較定型的西遊記小說本子裡才出現。
醞釀世德堂本《西遊記》的過程,也是明代最流行的《六祖壇經》版本宗寶本里慧能求法敘述的形成時期。在《壇經》裡,慧能是一個樵夫,遇到買薪客,送貨到客店,聽到另一客人在誦《金剛經》,受到啟發,並且從客人那裡得知在黃梅山的五祖弘忍。和《西遊記》當中孫悟空路遇樵夫誦《黃庭經》很像。而且,慧能說自己家有老母難以求法的困境,和樵夫答案也一樣。
陸揚又指出,須菩提賜名給孫悟空的過程,也和四祖道信和弘忍的對話很像。在第二回悟空學道過程當中,須菩提將悟空頭上打了三下,和《壇經》裡“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慧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所謂“三更授訣”這個著名的故事,就是小說裡須菩提模仿禪宗祖師套路的教育方式。
另外,須菩提和禪宗的中土初祖菩提達摩名字相近,都是禪宗祖師。菩提達摩在《西遊記》小說成書的年代,也被道教接受為一位有長生不老術的大師,產生了《達摩大師住世留形內真妙用訣》之類的道教經典。
陸楊的解釋是,這位如來弟子、大覺金仙的須菩提,在和悟空短暫交往之後,就從小說裡神秘地消失了,因為他的傳燈使命已經完成。而孫悟空就是禪宗“教外別傳”理念最極端的變型模式。禪宗這種不施設文字、不安立言句、直傳佛祖心印,稱為“教外別傳”的理念,還延續到了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的故事當中。
從這些分析裡,我們可以看出,須菩提雖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但具有禪宗祖師故事的典型特徵。須菩提為美猴王命名,這段情節合併了早期西遊故事源流裡唐僧、觀音為孫悟空賜名的情節,使得孫悟空走出花果山學本領的過程更加生動。而且,這個教育的過程充滿了佛道融合的神秘感。
03.
孫悟空的本領
我們再往下讀,跟著菩提祖師,孫悟空還學到了什麼呢?
小說裡寫道,孫悟空還學習瞭如何“防備三災厲害”。這次給孫悟空上課,看起來是祖師主動關照。我們剛才提到了,“三更授訣”的教育模式,其實是佛教的。到了另一門課,則是完全不同的系統了。
首先,什麼是“三災”?小說裡菩提祖師說的答案非常抽象,他說:“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顏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躲得過,壽與天齊;躲不過,就此絕命。再五百年後,天降火災燒你。這火不是天火,亦不是凡火,喚做陰火。自本身湧泉穴下燒起,直透泥垣宮,五臟成灰,四肢皆朽,把千年苦行,俱為虛幻。再五百年,又降風災吹你。這風不是東南西北風,不是和燻金朔風,亦不是花柳松竹風,喚做贔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所以都要躲過。”

孫悟空就算聽不懂,也會害怕,這彷彿是一個對他未來的預言,而且這個預言充滿了不好的事情,是奔著毀滅去的。
如果我們看過修仙小說的話,會對這個話感到很親切,所謂的修煉者在層層飛昇的過程當中,透過反覆出現的考驗,例如雷霆或者其他神秘力量的攻擊,就是渡劫的內容。而神仙因為犯了錯下凡,經歷生生世世的劫難才能歸位,在《西遊記》故事裡也很常見。“五聖”多多少少都是這樣的過程。
事實上,前面提到的所謂“三災”,在道教經典當中就是罡風、毒火、五雷,對應須菩提說的,風、火、雷三災。那麼,怎麼能躲過三災呢?道教經典《三品仙經》當中說:“究所用功,當問心君。所謂心君,具大解悟。”意思說的是什麼呢?“躲三災”歸根結底還是要修心,和修心有關。
祖師教給了孫悟空七十二變。孫悟空會變化這件事情,《西遊記雜劇》《樸通事諺解》等等文獻當中都有,是一個古老的設定。可以說,孫悟空本來就會變化,又在求道時被問過,你是要學天罡三十六變還是要學地煞七十二變。這個法術,即使是在《西遊記》原著裡,好像也不是特別稀奇。二郎神也有七十二般變化,同時,牛魔王也會七十二變。變化之術只是修仙的人們躲避三災的一個普遍方法。
學完變化之後呢,孫悟空又學了飛舉騰雲、駕筋斗雲。和他一起學本領的人聽到師父傳授孫悟空筋斗雲時感慨:“悟空造化!若會這個法兒,與人家當鋪兵,送文書,遞報單,不管那裡都尋了飯吃。”這個說法也很逗,看起來是誇獎,但“鋪兵”,就是遞送公文的兵卒,至於“送文書、遞報單”,很像我們現在的快遞。實際上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本領,神仙都會。
孫悟空真正惹怒菩提祖師,並被趕走,是因為他“好在人前賣弄”。賣弄什麼呢?變鬆樹,變化之法,本來也是師父教的。菩提祖師希望孫悟空以後不要提到自己,這就是我們網路上經常看到的那幅圖片,“你只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
但小說裡,祖師的話帶有很重的威脅,先前他似乎已經預判到了孫悟空後來會歷經劫難,所以他還補充了一句:“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剉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劫”這個字,在這裡包含著佛經中的時間單位,也包含著道教上清派、靈寶派借用佛教詞彙描繪末日景象的意義,到了現代的語境裡,產生了許多新的故事型別。

總而言之,我們看到的《西遊記》第二回,走出了第一回的宇宙初始設定,走出了上古神話設定,經由孫悟空和須菩提兩個人物,呈現出了佛道融合的奇妙場景。
文字的展現總是不那麼直觀,但文字也有自己的修辭。例如,斜月三星洞和靈臺方寸山是《西遊記》當中的地名,分別位於西牛賀洲的靈臺方寸山上。斜月三星洞是菩提祖師隱居的洞府,而靈臺方寸山是菩提祖師隱居的靈山。斜月三星洞實際上是一個字謎,斜月三星合起來就是一個“心”字,暗指這裡是修養身心、悟道修真的地方。
又比如到了《西遊補》當中,為《西遊記》裡沒有經歷過情難的孫行者補充了情難,裡面有一個新的妖怪,叫小月王,小月王用的也是拆字法,三個字合起來,就是一個“情”。
回到花果山之後的孫悟空,將迎接接下來的命運。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節目《人間西遊:張怡微細解<西遊記>》第5期,內容有刪減編輯,本期內容將於12月18日於看理想app精彩上線,敬請期待✨。目前已更新四期,歡迎收聽🎧。
🐎


音訊編輯:小馬、粥
微信內容編輯:汁兒
策劃:看理想新媒體部
配圖、封面圖:《西遊記續集》
商業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