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度講堂四月杭州開講:真理不在身外,而在我們心中

點選上圖▲立即報名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1917年,李大釗在《甲寅》日報上發表了一篇短文,痛陳生活與社會之浮躁:
蓋今世之生活,泰半倚於過度。衣食之享用過度也,戚友之酬應過度也,物質之銷耗過度也,精神之勞役過度也。
以有限之精力,有限之物質,應過度之要求,肩過度之負擔,鮮不氣竭聲嘶,疲於奔命。
面對這樣的大環境,李大釗說:“除道義外,一切事物皆嫌過多。”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道義”這個詞,出自《易經·繫辭上》,原句為“成性存存,道義之門”,是孔子對《易經》哲學觀的深刻闡述。
孔子將“成性存存”視為“道義之門”的入口,大意是隻有成全和保護萬物的本性,才能開啟通往道德和正義的大門。
由此便不難理解,李大釗所謂的“道義”,其實是在呼喚一種“向內求”的生活哲學。
外界越是浮躁,我們越應該回歸本源,把心安好。
4月17日—4月19日,吳曉波季度講堂首場專題課《禪修與生活哲學》將在杭州開課,特邀費勇、張其成兩位文化學者,帶大家一起明理、開悟,學會以內心不變應世間萬變。
之所以將《禪修與生活哲學》作為首場專題課,是因為我們調研後發現,這是往期學員呼聲最高的課題。
企業一把手的境界和格局往往決定了一份事業的天花板,只有不斷修煉心性,思考“何為正確”的根本問題,才不致於迷失方向,讓事業永續發展。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經營者的哲學和公司的業績是並行的關係,如果想要拓展經營,首先必須要提高經營者自身的心性。”
不如聽“禪”去:
以內心不變應世間萬變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所面臨的波動、變化和衝突是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如果著眼於外界,我們似乎永遠無法心安。
知名文化學者費勇教授指出:“科技越發達,人類越需要對抗工具理性對心靈的異化。”
尤其是在效率至上的商業領域,決策者習慣用KPI、OKR量化一切,卻鮮少關注決策焦慮、團隊內耗等內心的“隱性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安頓好內心?案或許仍來自中國的古老智慧——禪宗。
禪是梵語“禪那”的簡寫,本義是“靜慮”,最初是古印度的一種修行方法,後被納入佛教的修行體系,作為達到覺悟和解脫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今風靡全球的“靜坐”“正念”“冥想”等療愈內心的手段,其實都是脫胎於禪文化。
佛學傳入中國後,形成了獨特的中國禪宗。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後,分為六祖惠能的南宗禪及神秀的北宗禪。
北宗禪主張漸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禪主張頓悟,在中唐以後漸興,成為中國禪宗主流。
六祖慧能的南宗禪之所以能成為主流,正因其強調透過直接體驗來悟道,而不依賴文字和教條。這樣一來,“道”便超然於形式,而到了每個人的心中。
對於歷經商海浮沉的企業家們來說,他們比常人更需要強大的心智與心力。而禪宗,正是一門教人明心見性、學會以內心不變應世間萬變的生活哲學。
點選按鈕▼立即報名
禪宗並不提倡避世修行
而是在世俗中覺醒
吳老師曾經分享過《寧靜禱文》中的一段話:
神,求你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兩者的不同……
這樣的心境與智慧,或許難以經由禱告來實現,卻可能透過對禪的參悟來習得。
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禪宗公案——
一個人問禪師:“和尚修道,是否用功?”
禪師回答:“用功。”
那個人又問:“怎麼用功呢?”
禪師回答:“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那個人很疑惑:“世上的人都是這樣,難道他們也是像師父您那樣在修行?”
禪師回答:“他們和我不同。”
那個人又問:“如何不同?”
禪師回答:“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忙碌來忙碌去;他們睡覺時不肯睡覺,計較來計較去。”
正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界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是《六祖壇經》開創的禪宗的修行態度。六祖慧能認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透過禪修,一旦明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

因此,他主張把入世與出世統一起來,提倡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打破了傳統佛教對儀式和經典的依賴。
換句話說,真正的參禪並不一定要到深山隱居或者去寺廟修行,也不一定要打坐或誦經,而是將日常生活視為修煉心性的道場。
六祖之前,佛遠在西天,六祖之後,佛就在我們心中。如果我們真明白了自己的心性,我們就能證悟佛法,擁有更加積極入世的力量。
《易經》:商業週期
的決策指南
如果說禪修是錘鍊心性的“內功”,《易經》則是洞察規律的“外功”。
當經濟學家用“康波週期”解釋宏觀趨勢時,《易經》早已提出“元亨利貞”四階段模型:“元”為萌芽佈局,“亨”為順勢擴張,“利”為守成精進,“貞”為蟄伏重生。
研究易學40多年的張其成教授認為,《易經》是一本“天書”。這不是說它難懂,而是因為它是一本講“天道”的書。
他用三句話概括了《易經》的內容:宇宙變化週期的大規律,人類知變應變的大法則,人生為人謀事的大智慧。
在他看來,《易經》的“易”有三義——變易(週期規律),不易(底層邏輯),簡易(決策原則)。學習《易經》的目的就是抓住不易,隨時變易,迴歸簡易。
也就是說,要能抓住不變的,然後隨機應變,最終迴歸至簡至易。
因此,《易經》不是講如何算命,而是講怎麼改命,它提供給我們天道的規律、趨吉避凶的法則和人生的指南。
歷史上很多王侯將相,做決策時都用到了《易經》的智慧。比如曾國藩就是《易經》的忠實擁躉,一生起碼系統性地讀過7遍《易經》。
他曾說:“嘗觀《易》之道,察盈虛訊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
這段話其實就暗含了《易經》中“豐卦”的道理,指的是務必注意事物向相反方面發展的趨勢。
曾國藩運用“豐卦”的事例很多,比如他領兵攻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人生登上巔峰。隨後他為了消除朝廷對他的忌憚,避免因功高震主而危及身家,主動裁撤了自己一手打造、實力強勁的湘軍。
古來功高蓋主的將領,幾乎沒有一個有好下場,但曾國藩運用《易經》智慧,得以全身而退。
以參禪澄明心智
以易理洞察大勢
4月17日—4月19日,吳曉波季度講堂首場專題課《禪修與生活哲學》杭州開講,我們將在費勇、張其成兩位文化大家的帶領下,以參禪澄明心智,以易理洞察大勢。
作為譯註《傳習錄》《了凡四訓》的知名文化學者,費勇教授長期研究佛學與陽明心學,深耕禪宗與現代生活融合領域,他的《金剛經修心課》暢銷百萬冊,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身心靈佛法書。
作為國際易學聯合會名譽會長,張其成教授開創了獨特的“易魂佛心,儒風道骨,醫藝並用,六經歸元”思想體系,主編了我國第一部《易學大辭典》和第一部《易經應用大百科》。
兩天的課程中,二位老師將帶大家從禪宗與《六祖壇經》的智慧中參悟商業的覺醒,從《易經》的“洗心”智慧中獲得內在的淨化和提升。
作為禪宗重要經典,《六祖壇經》是中國僧人撰寫的著述中唯一被冠以“經”的一部佛教典籍,記錄六祖惠能的教誨和禪宗的核心思想。
而《易經》自古被譽為“群經之首”,不僅對諸子百家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而且它倡導的“天人合一、陰陽中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
禪宗的“當下覺知”與《易經》的“變易之道”,恰似一陰一陽,可為不確定時代下的我們注入定力與靈性。
茨威格說:“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最富創造力的壯年之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對於企業家而言,這個使命的來源或許是,從禪修的內觀與易理的推演中,鍛造出既能駕馭商業週期波動,又可安頓生命意義的完整智慧。
4月,春花爛漫之際,讓我們一同開啟這場“人間杭州”的尋跡之旅,到季度講堂感受一場酣暢淋漓的“精神SPA”。

專題課是2025吳曉波季度講堂全新升級推出的系列主題課程,由吳曉波領銜、多位導師團助力聯合授課,圍繞近兩年同學們最為關心的課題,進行更具深度的主題分享。
接下來還有《中國與美國》《家族興衰啟示錄:百年榮家與曾國藩家書》《未來的商業與科技》《中國企業出海戰略與實戰》《理財與財富傳承》等熱門主題,歡迎你與我們同堂參研。
點選按鈕▼立即報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