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自問,那麼多教育相關的事情可以做,為什麼對教師培訓最有興趣?我覺得主要可能是因為我曾經做過四年的初中數學教師,我知道對於教師來說,培訓意味著什麼。至今,我已經在很多年輕同行的眼睛裡,感受到自己當年對創新教育的熱情,雖然當年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培訓機會。
對於我來說,看到大家寫的培訓後總結與反思,句句如金,未嘗錯過一字。

2024年3月22日—24日期間,我們在上海大學教育集團的附屬學校裡,聯合美高科高(HTH)教育研究生院的Jeremy導師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專案式學習全系統培訓(PBL Systematic Training,PST)。
三天沉浸式培訓的收穫與成效究竟如何?我們邀請天津楓葉教育集團的Evelyn Guo老師,帶來別樣的視角。
Evelyn Guo,楓葉教育集團
第一次聽說PBL還是2016年,當時和SFU、UBC 的教授請教主流的教育體系,老師們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瑞吉歐——一個起源於義大利的幼教理念。二戰過後,為了修補戰爭對兒童的心靈傷害,讓孩子們參與到戰後城市的重建設計中來。所以那個時候,PBL給我的感覺就是挺有意思的,學生有更多參與性的。2017年在亞特蘭大的北美幼教年會,方厚彬教授在中美幼教交流的時候提到了HTH,讚歎竟然已經有了一所中學這樣踐行專案式學習了。
後來我回國進入了國際高中,因為忙於適應新的環境,所以PBL只限於從朋友圈中得到的零散資訊。DLC深度學習中心成立以後,我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參與PBL的培訓活動,這次終於如願以償。過去的八年來,我一直存在的好多疑問,沒想到在上週的PBL全系統培訓中體會出了答案,這種感覺只有一線教師才能懂得。
當然,這個疑問,解答的迴圈並沒有結束。

PBL 浪費時間嗎?
你要給它足夠的時間。它不是一節課,一個考試。一個知識點講完就move on to the next。
判斷時間的利用效率,可以問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我們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相信這也是國家教育轉型的關鍵),那絕對是高回報的,浪不浪費時間就是一個偽命題了。
一個PBL專案需要多少時間?
這個問題導師給的答案是根據情況,但是作為一個嚴謹的理科生,還是希望能有一個估算。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性格特點和專案的不同,專案可以是幾天、幾周,或者是幾個月。
我自己感覺比較合適的時間段,應該是幼兒園可以在1-2周,小學低年級 2-3周, 高年級3-4周,中學4-6周。不過我收穫最大的,還是我們不需要每次都走完整個專案程式,開始的時候只需要用到PBL全系統培訓裡面的部分元素和步驟一樣很棒,我下面會細說。
PBL 能學到東西嗎?會不會只是圖個熱鬧?
這就要說PBL全系統培訓裡的 Design Elements(編者注:設計元素,或步驟)了。我發現PBL 並不虛,不是讓學生隨便玩兒,需要嚴謹的組織和策劃。
做一名 facilitator (編者注:引導者,或者導師)有時候比做 instructor (編者注:教師)要困難很多。因為很多 outcome(編者注:結果)是不可控的。但是最好還要提前想到有可能出現的outcome(編者注:結果)。就好像在水源挖一條水渠,引導水流的方向。
如果facilitator (編者注:引導者,或者導師)對 core content/skills (編者注:核心內容/技能)不清楚,學生自然就學不到知識,如果沒有critique and revision, reflection(編者注:評論和修訂,反思),那麼學生必然只是蹭了個熱鬧。
所以我覺得作為教師來說,學習與培訓十分重要,想起來不難,但是沒有經過培訓的感覺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方向。
我可以怎樣開始?
我想自己應該代表了很多的一線教師,我們沒有決定學校課程的權利,在有限的時間裡,怎樣使用PBL的優勢?
首先,我弄明白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們不需要放棄正常的教課,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之所以覺得會擾亂我們的課堂,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不理解專案式學習。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 Design Elements(編者注:設計元素)中的單個工具拿出來使用,我想到很多的可以在自己中學應用的例子,比如導師給的以下工具:
-
Essential questions(編者注:基本問題): Open ended questions in students’ friendly language, Students could come to different conclusion (編者注:核心問題: 以學生友好的語言提出的開放性問題,學生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希望再也不要看到每年都是重複一樣的實驗,一樣的結論,除了科學老師其他人都看不懂的science project poster(編者注:科學專案海報)了。
-
Critique and Revision(編者注:批評與修訂): 在PBL全系統培訓現場,我們大多數的project(編者注:專案)都是以小組方式完成的,老師給一個deadline(編者注:截止時間), 每人分配工作然後綜合在一起,有時候需要做presentation(編者注:演講報告)。對於critique and revision (編者注:批評與修訂)的機會,有的學生和老師覺得都做完了再修改很麻煩,其實可以多選取一些小的專案節點進行討論和修改,討論範圍也不只限於本小組。第三方(局外人)意見也非常重要。
-
Assessment/Self-reflection(編者注:評估/自我反思):多種評價方式,不只是考試。評價標準由學生和老師(還可以包括其他有關人員)一起制定。
-
Project Launch: (編者注:專案啟動)感覺像我們的warm up- activity(編者注:熱身活動)。不是必須和content(編者注:內容)有關,可以是團建!
最後,PBL不是讓學生一整節課一整節課的自己用模版做poster, 或者paraphrasing (編者注:改寫)網上查到的資料,需要教的知識還是要教的。不衝突。別偷懶,嘿嘿。




用手機自拍一張,然後儘可能細緻地照著畫下來,大家點評其他的畫。
第一輪大家都留下非常善意的表揚(warm comments), 並且比較有特別的畫會得到非常多的評價。在 Jeremy 的facilitation(編者注:引導)之後,我明白了critique(編者注:批評)的意義是給出有幫助的評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去深度地思考,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不走心的誇讚。Facilitator (編者注:引導者,或者導師)的引導和制定規則也很重要。
所以在第二輪,學員被要求每個人要給兩個畫像留下修改的建議(Cool Critiques)。我覺得這個activity(編者注:活動) 真的很棒,我也會給我的學生嘗試。


-
參加會的人員:有老師,家長,社群工作人員,還有專門做專案管理的。PBL 不只在學校可以實施,更現實的其實是在社群。家庭、課後、週末、這些課業以外的時間,是讓PBL紮根的堅實基礎。
-
會上遇到了一位家長,他說以前考過 PMP(專案管理證書),據他反映,我們講的design elements(編者注:設計元素) 和PMP 裡面的steps(編者注:步驟)很像,那我想,如果學生適應了這個過程,他們應該對以後的工作更容易上手了吧。至少邏輯處理的流程是類似的。
-
PBL可以 benefit (編者注:有益於) 學生,也可以benefit(編者注:有益於)老師,家長,社群。the whole audience group(編者注:全體觀眾)鼓勵自己,每一個小的嘗試都是值得的。
最後的最後,我很想感謝DLC這一群小夥伴,他們本身即是創新教育的化身,還有導師Jeremy,上海留雲中學及其飯菜,真是無以言表的好吃。我覺得一個最意外的收穫,就是我遇到的所有小夥伴,成都石筍中學的老師們,寧波、廈門、貴州等等地方的老師,我很難想象我們有一個這樣的培訓,有這樣一群相同理想的教育者,在這樣一個地方居然遇見了。
大家的熱情和投入,讓我這個北方土著,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March 31st , 2024

編者注:每一屆培訓,我們都有匿名問卷調查,本次調查,我們一共收到9份回覆,佔總數約三分之一。其中7人給出滿分,1人4分,1人3分,平均分4.67,相當於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