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姐妹們,最近刷到一個博主的吐槽“獨立生活之後,才意識到我在家一直處於應激狀態……”
因為下面點贊留言的人好多,很多網友都表示感同身受,我就仔細看了下帖子。
這個博主說,跟別人相處都情緒穩定,可到了父母面前一點就著,就像個炮仗。
她原以為是性格的事,可獨立生活,很少回家後,才逐漸意識到,她的情緒波動基本為零,脾氣簡直好得要命。

於是,博主仔細回想了在家的細節,發現父母雖然看起來開明,但在情緒管理上一塌糊塗。
比較常見的情況,兩人經常吵架,一言不合就大聲互噴,然後砸東西、砸門。
每次他們都會找博主訴苦,然後冷戰,再某一天和好,再繼續吵架,這樣迴圈往復。
而她在其中起了一個“情緒垃圾桶”的作用,媽媽希望她來幫忙解決問題,每次還都以“你是我生的,你必須幫我”的名義。
時間久了,頻率多了,她內心越來越反感,越來越崩潰,每次只能透過把脾氣發出來,才能恢復正常。

還有種情況,就是博主的媽媽非常情緒化,莫名其妙突然暴躁,又突如其來情緒很喪。
比如,有時候找她幫忙,會伴隨著發洩負面情緒,說類似“這個東西怎麼這麼煩”“我要煩死了”“能不能讓這些都爆炸”等話。
這也就導致了博主每次在家,聽到父母的聲音,就會心裡煩躁,感覺哪裡都堵,哪裡都悶,很容易發火。

一個人經常性“暴怒”
並不是因為脾氣太差
我一直相信,凡事有因必有果,拋開事物的表象看,潛藏在下面的東西,或許才是真相。
奇葩說辯手黃執中講過一個觀點:
“憤怒不是情緒,而是情緒展現的方式。”

他認為,很多的情緒是原生的,比如快樂就是快樂,害羞就是害羞,可憤怒卻不是,憤怒是遮掩其他情緒的方式。
當我們只問孩子“為什麼憤怒?”,就跟醫生問“我痛怎麼辦?”是一樣的,這後面可能有一萬種病症。
就好比,痛不是病,而是疾病展現的方式,同理,憤怒不是情緒,而是很多情緒展現的方式。
只不過,一個人如果沒能力識別這些具體情緒時,就會透過憤怒、發脾氣來表達。
其實用這個觀點,就很好理解上面的例子。
很多人對待外人都很穩定、很友好,可回到家就會“惱羞成怒”,本質上,是這種憤怒下,隱藏著許多複雜的情緒和心理。

就像前面的博主,她最後終於明白了,之所以對父母點火就著,是因為一直處在窒息緊張的家庭氛圍中,根本無法放鬆下來。
父母經常吵架,她要隨時提防兩個人打起來,提防自己會沒有家。
大人間的矛盾,又會悄悄轉移到孩子身上,讓她小小年紀夾在中間,去當和事佬,調和父母的關係。她只能小心翼翼哄著媽媽的情緒,做著爸爸的工作。
所以,與其說這位博主一回家就憤怒,不如說,背後更真實的情緒,是成長過程中一直圍繞著的委屈感、恐懼感和無助感。

對著幹的孩子
是不知不覺陷入了“情緒應激”
貼子裡,博主還提到了一個詞“情緒應激”。
換個心理學解讀就是“防禦行為”,意思是說,當一個人從小到大跟父母說話,都造成了一些不好的回憶。
那麼,這種創傷體驗就會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等再次情景重現,就會啟用這部分創傷。

而為了保護自己,這種應激表現,就是到處懟人,變成鬥雞,也就是俗稱的“槓精”。
這讓我想起一個班主任的分享,他發現身邊有學生,問一些平常的問題,就會叭叭叭回懟。
比方說,老師問一個孩子:“你昨天的校服洗了嗎?”
孩子上來就懟:“你哪隻眼睛看到我沒洗呀?我回寢室就洗了,有人可以作證,你為什麼會覺得我沒洗呢?”
老師覺得奇怪,自己平時很溫柔,不過隨便問問,卻遭來一頓追問、反問。
他想了很久,突然想明白了,這是“勝負局”的問題,因為孩子從來沒在父母那贏過,所有的語言,對他來說,都是讓他輸的。
比如,做錯了事,父母會說“你真是錯一百次不長記性”;考不好,父母會說“看吧,我讓你認真檢查,你不聽!”
還有家長習慣性掃興,孩子想吃好吃的,父母會說“學習才有資格吃”;
孩子訴苦學習太累,父母會說“你就應該累,這個年紀就該吃苦”。
這些過多重複的指責和負面語言,讓孩子腦子的杏仁核不斷被刺激,漸漸就產生了應激反應,導致他們稍微逮到點機會,就要對抗,就要贏。
這時候,我們也大致能夠理解了,那些面對父母愛憤怒、愛鬥嘴的孩子,並非多麼可恨和無禮,相反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或許很可憐、很孤單。


讓孩子覺得安全
引導他們釋放情緒
當孩子愛發脾氣,我們真的別上來就批評指責,尤其貼上“不孝順”“不懂事”“白眼狼”的標籤。
這容易讓孩子的情緒應激更嚴重,或者讓一些自尊心強的孩子,陷入在內疚、羞恥、自責的痛苦情緒中。

我覺得,比較好的辦法,是先試圖瞭解孩子憤怒、暴躁背後,最真實的情緒和原因。
可以鼓勵孩子“安心真誠的表達自己”,這個關鍵點,就是讓他們自己覺察第一情緒是什麼。
引導他們描述當下的處境,或者內心的感受,到底是因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
比如,“是因為被指責,有羞恥感,所以憤怒”“是擔心被責罵,有恐懼,所以憤怒”“是一直輸,覺得丟人,所以憤怒”……
當孩子憤怒表象下,那個核心的需求被揪出來了,我們父母也會更清楚意識到,教育中出現了哪些問題,以及我們該如何避免和改正。
其實,孩子是很簡單、純粹的,當他們看到了父母的愛意,減少了對抗和敵意,自然而然,壞脾氣也就消解了,好情緒也將隨之而來。
正如我很贊同的一個觀點“對父母暴躁的本質,是內心小孩在呼救,它在提醒我們:那些未被傾聽的委屈、未被安撫的恐懼、未被尊重的邊界,需要被溫柔地重新養育。”

文章之後,跟姐妹們說說下週的直播,我最近在準備下週一的雛菊的天空直播。之前給姐妹們分享過,他們家主打以油養膚,是精油領域的頭部,這次直播也是把他家爆品都談下來了,不只有精油、還有玫瑰純露、面霜等等,大家一定要提前預約哈。
這周的免費贈書活動正在進行中。只要掃碼入群,就可以參加抽獎(已經在群裡的姐妹不用重複新增)持續參與,中獎率更高哈。


🔔客廳板凳已擺好!
速速點選關注樹媽影片號
謝謝你們的小愛心

往期精選
01
02
03
04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

往期精選
01
|
02
|
03
|
04
|
〖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