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096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能說說情緒管理麼?”
今天早上直播的時候,小夥伴有問到圓方的一個問題。先做個小調查,大家覺得自己“情緒管理”的能力如何?
在直播的時候,圓方是這麼回答的:
很多人的“情緒爆發”,常常是因為“憤怒”,而關於關於“憤怒”最簡單的一個解釋,也最方便大家記住:“憤怒,是無能的體現”。
具體來說,只有在一件事情(或者一個人)上,你覺得失控了,你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但是你又不得不面對的時候,你就會憤怒。
所以一個“情緒不穩定”的人,本質上可能是在某方面“能力”有短板的人。當然,我們會看到,能力很強的人也會發脾氣,但是有些時候“ta們”發脾氣,是表現出來的,而不是真的憤怒。
如果你的內心是真的憤怒,而且你的內心是經常憤怒,那麼大機率是某方面能力上是有問題的。你在孩子教育上容易憤怒,多半是教育能力上有短板,你在金錢上容易憤怒,多半是賺錢能力上有短板,你在感情上容易憤怒,多半是在情感關係上有短板……
這麼說可能比較“直接”,不過我們可以審視,這個我們身邊誰是比較容易憤怒,經常抱怨,你再評估一下ta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如何。
當你意識到“憤怒=能力不足”的時候,我們反而就不容易“憤怒”了。在遇到問題想要生氣的時候,我們就會思考,“我為什麼憤怒,我憤怒的原因是不是因為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有問題。”
02
圓方曾經在酒局上聽到朋友抱怨,他剛因下屬工作失誤在辦公室大發雷霆。這位年入千萬的創業者苦笑道:"道理都懂,可火氣上來時根本控制不住。"
這讓圓方想起《道德經》中的警示:"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情緒管理從來不是簡單的剋制,而是需要穿透表象看見本質的智慧。
當我們在菜市場因幾毛錢爭執時,憤怒表面上是針對商販的短斤缺兩,實則是生活成本焦慮的外化;當家長在輔導作業時拍案而起,怒火看似指向孩子的愚鈍,深層折射的卻是教育方法論的空缺;職場中面對同事推諉時的暴怒,往往暴露了系統思維能力的欠缺。
正如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所言:"憤怒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應激反應,而是靈魂對現實困境的無聲控訴。"
03
如何打破這個惡性迴圈?
圓方在創業初期經歷過深刻教訓。某次重要專案被競爭對手截胡,憤怒得整夜失眠。直到看見筆記本上記錄的"無能狂怒"四個字,突然意識到:與其咒罵對手狡詐,不如反思自身商業敏感度的缺失。
管理情緒的關鍵在於建立"雙重視角"。就像優秀的棋手既要投入戰局又要抽離觀勢,我們面對衝突時需要啟動"元認知":此刻的憤怒究竟在提醒我什麼?
曾經在一個“正面管教”的課程上,見過一位總因孩子成績暴怒的母親,當她意識到每次發火背後都是教育知識的匱乏,轉而報名家庭教育課程後,親子關係慢慢地就緩和下來。這種視角轉換,本質上是從"受害者思維"到"建設者思維"的蛻變。
但真正根治情緒問題的良藥,永遠是持續成長。觀察那些真正情緒穩定的人,不論是稻盛和夫還是宋志平老師,他們的從容都建立在不斷拓展的能力圈上。
就像武俠小說中的高手,當內力修為達到新境界,曾經需要全力應對的挑戰自然變得舉重若輕。這個規律在商業領域同樣成立:銷售總監不會因丟單暴怒,因為手裡握著十個備選方案;資深設計師不會被甲方修改意見激怒,因儲備著二十套創意模板。
04
成長型思維最精妙之處,在於將情緒危機轉化為進化契機。王陽明龍場悟道前經歷貶謫之痛,卻因此參透"心即理";任正非在華為最艱難時期寫下《華為的冬天》,把生存焦慮轉化為變革動力。這些案例揭示著共同規律:當我們將注意力從"為什麼是我"轉向"我能改變什麼",情緒就變成了丈量成長進度的標尺。
站在更高維度看,情緒管理本質是生命狀態的映象反映。就像大海深處的平靜不因表面波濤改變,當我們的認知維度、能力儲備、資源積累突破臨界點,曾經激起驚濤駭浪的事情,終將化作漣漪輕輕消散。
這或許就是《莊子》所說的"至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的真諦——不是強行壓制情緒,而是透過持續成長讓情緒失去滋生的土壤。
最後分享個有趣發現:那些真正掌控情緒的高手,往往把"我又要成長了"當作口頭禪。
他們深諳一個真理:
生活拋來的每個情緒挑戰,都是命運發出的升級邀請函。當我們停止與情緒對抗,轉而將其視為能力邊界的座標,就能在憤怒的灰燼中,淬鍊出超越自我的涅槃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