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在最近一次尹哥書房生命科學讀書會上,大家暢聊閱讀《身體會替你說不》一書的感受,並貢獻了精彩的心得分享,以下是其中部分內容的摘錄:
△ 影片版
楊靜波:
2024年9月參加了尹哥書房組織的生命科學讀書會,選取的是加拿大醫生加博爾·馬泰的書籍《身體會替你說不》。這本書透過一系列的病人的案例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簡單地理解為器官的整合。當我們的身體出現問題時,不能只關注病灶器官,而應該更多地關注疾病以外的因素,尤其是病人的生活和經歷,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而負面情緒帶來的壓力是致病的一大因素,環境比基因更重要。
作者在每一章裡都以一種特定疾病的患者為例,闡釋了人們過往的生活經歷,尤其是由於缺乏愛和健康的關注的狀態下導致產生壓力,從而成為致病的主因。
人類是早產的動物,父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陪伴孩子,孩子的情感和身體在很好的呵護下才能獨立發展並健康成長。兒童時期得到很好的照料、充足的愛與陪伴,隨著成長,自然就會建構出良好的情緒發展。人類還是社會性動物,每天都處在不同的社會關係中。學會調節,有了良好的情緒發展,對於處理各種關係中產生的壓力自然就會積極健康發展,從而降低壓力的產生。
在提出並一步步地論證了“壓力”對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後,作者提出了應對負面情緒的策略:那就是建立“健全的情緒勝任力”,它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分別是“感受情緒的能力”“有效表達情緒的能力”“區分與當前情況有關的心理反應和代表過去遺留問題的心理反應能力”“對真正需要滿足的需求的覺察,而不是為了獲得他人的接納和認可而去壓抑它們”。

簡單的理解就是,作者不斷強調的要會表達壓力,要學會“負向思考”,在作者的定義下它是和所謂的積極正向思考相反的方式。我們不應該生活在自己創造的粉飾的假象生活狀態下,比如迴避、不談論、不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正相反,我們應該接納關係相處中因摩擦產生的憤怒、內疚等負面情緒,將它們表達出來。
作者在最後提出了7A策略來應對不能正視壓力的問題,它們分別是:
1.接納:不加評判地接納自己(關注自己的感受並照顧它)。
2.覺察:以失語症患者能夠覺察到語言背後的真實資訊為例子,闡述不同的情緒驅動不同的語言形式,要訓練自己覺察語言背後的情緒能力。
3.憤怒:表達憤怒的生理壓力比壓抑憤怒的生理壓力小,體驗健康的憤怒,區別焦慮的表現和憤怒的表現的不同。讀到這一章才明白了作者所說的壓抑憤怒是什麼,是焦慮和恐懼,而表達憤怒不是我理解的“發脾氣方式的表達”,那叫釋放,是防禦,防禦會阻斷體驗健康憤怒的可能性,我做得不夠,沒有意識到還有健康的憤怒一說。
4.自主性:邊界沒有建立就會失去自主性。
5.依戀:親密關係中的信任和心的交付。
6.堅定:不是執拗,是建立在對自己的積極評價基礎上的認可自己存在的意義。
7.肯定:認識自我價值的兩個維度:創造性價值和肯定世界本身。
在我看來身體的問題歸因到情緒的問題的觀點並不新鮮,甚至說已經非常深入人心了。雖然對於情緒問題會造成身體問題這個觀點我是很贊同的,但是讀到書的最後,我對作者的論證方式是有疑慮的。第一個問題:對照組和實驗組之間的資料採集有偏差,或者說證據是不足的;第二個問題:觀點重複表達在每一章,同樣的問題換一種強解釋方式、同樣的原理採用不同的角度、案例均勻分佈在不同章節,拉拉雜雜地寫了十八章的文字,稍顯囉唆。但依舊感恩能和讀書會夥伴們共讀這本書,並對每一章都認真做了記錄,否則會讀不下去的。
子辰(摘錄):
壓力下的人們不太會真正表達自己的情緒,人們的爭吵變得更像是博弈,沒有人在意對錯,好像只為贏得勝利。還有一些人長期忍受不良情緒,說不出情緒,無法尋求或接受他人的幫助,長期排斥所謂的負面感受。當疾病到來時,其實也是提醒你該多為自己想想了。
讀這本書同時也讓我想起了《非暴力溝通》裡的內容,我們需要反覆練習,練習就事論事,練習表達情緒,合理地提出需求。

情緒對身體的影響,表明了一種整體觀,就像中醫所說的精、氣、神,疾病已經不單單是疾病本身,而是與我們的整體有著緊密的聯絡。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過往那些自己覺得的不公平,或者過於付出是否有意義。所以我覺得,人生不要再以取悅他人為目的,而不考慮自己付出的代價。做事情前也可以問問自己,什麼能讓我快樂?這是我想做的嗎?
滕豔(摘錄):
作者馬泰博士將最新的關於身心聯絡的科學知識與真實病例有機結合,深度剖析了心理壓力、情緒和健康之間的密切聯絡。
在書中,一名只有24歲的硬化病患者,她曾和比自己大9歲的藝術家男友居住在北極的一個原住民小村落裡。雖然這位藝術家情緒不穩定,且不懂憐香惜玉,但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中,女孩兒還是堅持了幾年,直到男友甩了她。這個女孩兒小時候就對母親的認可有著強烈渴求,儘可能滿足母親的要求。她自己說“我是一個好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小女孩。這意味著為了得到認可而無視自己的慾望或需求”。看到這裡,我不禁感到心疼,並反思作為母親,我們是不是應該只給孩子提供一些指引意見,而不是操控他們的人生,更不要要求他們成為我們眼中的“好孩子” ……
書裡列舉的病例雖然都已經演變成了現實,但作者寫這本書一定希望更多的人能把疾病防範於未然,希望每個人能更好地照顧自己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能勇敢地說“不”,在必要時表達自己的憤怒,而不是等身體替我們吶喊。當我們能感受並有效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我們的身體健康將極大受益。
Sophia(摘錄):
致病壓力的堆積可追溯到幼年兒童時期,少年不是不識愁滋味,而是不願去識愁滋味。生存是人的第一需求,小孩子為了生存不得不對養育關係掩蓋情緒,一個人從小的生活環境對其影響是終身的。好的家風不僅能助力後代發展,還能保護後代平安健康。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人與人之間存在錯綜複雜的關係,家庭、工作、朋友、婚姻、親密關係如果處理不當,壓力會持續堆積,總有一天要麼在壓力中死亡,要麼在壓力中爆發。壓力在爆發過程中,還會波及身邊的親人,導致親人發生疾病。最好的保健方式是預防疾病,上醫治未病,但現在很少有醫生能身心同治,所以說最好的醫生其實是自己。
張俊(摘錄):
就像“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一樣,這本書告訴讀者“沒有無緣無故的疾病”。
前兩年生日的一個願望:“從此學會愛自己,首先就是不生氣。不要被任何人任何事左右情緒。”願是許了,但做到很難。這本書又是一次喚醒,切合願望,更重要的是,有科學依據的支撐,有案例的說服。學會愛自己從關注自己開始,包括身體和心理,情緒。如果覺得不爽,追溯下讓自己不爽的原因,然後儘可能儘快地去改變……這本書告訴我們“情緒會影響我們瞭解自己的內部狀態”。
書中列舉的案例,得了疾病的人,都可以追溯他們生病的原因,有童年經歷、傷害,也有成年後的情緒影響,生活工作壓力……看完這些案例,也許能重新認識自己,然後試著改變一些對我們身體有傷害的情緒和習慣。
《身體會替你說不》有嚴謹的科學依據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專業術語很多,案例也很多,最初讀來有些晦澀,但乾貨很多,隨便翻到某一頁某一章,都會獲益頗多。讀不懂專業術語沒關係,如果我們讀懂了如何愛自己,如何愛他人……這就足夠了。
△ 生命科學讀書會活動現場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