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生氣的權利,表達憤怒是一項藝術

來源:心靈成長家園(ID:xinling_JY
生活中,我們會因為很多事產生很多情緒,尤其是遇到憤怒的事,一股怒氣便直衝腦門。我們常說,生氣傷身。
其實,生氣不但是自我保護,也是很自然的權利。
人有生氣的權利,因為生而為人,憤怒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當被不公平對待、當界線被侵犯,當失去了原有的東西,或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不斷地感到挫折時,我們是有權利生氣的。
換言之,擁有憤怒的情緒是人之常情,也無可避免,重點是要如何處理它。
可是人很害怕生氣。
我們從小就受到“以和為貴”的薰陶和捆綁,而將憤怒視為負向情緒。
當它一上身,就急於甩掉,因而無法享受這個權利,也失去了一個深入認識自己的機會。
或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如果為了享受這個權利,真的憤怒了,甚至出現暴力反應而傷人,怎麼辦?”
這個問題,必須在我們願意接受自己可以憤怒的前提下,才有解答。
如果有憤怒的情緒,我們卻不承認它的存在,甚至逃避它,反而更容易出現暴力或身心的內傷,無法真正地處理問題。
如果始終沒有看見自己的憤怒,直到後來幾乎被認為是生病了,才不得不處理。
這個過程就變得很痛苦,痛苦在於必須要去面對了。
“面對”是第一個重要的步驟,唯有面對它,承認憤怒的存在,才能進而對話、處理。

01
表達憤怒是一項藝術
人因為害怕憤怒的毀滅性,普遍認為憤怒是一件不好或不應該的事情。
然而,憤怒其實是個很有力量的情緒,它是可以轉化的。
在心理治療者眼中,一個人表達自己的憤怒情緒,既理所當然,也是權利。
表達憤怒是一項高度的藝術,因為我們必須走過害怕的過程。
當人氣到失去理智,被憤怒抓住時,那是一個非常痛苦、可怕的經驗。
在那短暫的時刻裡,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哪裡,隨之而來的是排山倒海的情緒,人很容易被那強烈的情緒所吞噬。
憤怒時,人之所以會害怕,就是隱約感覺到憤怒情緒的毀滅性,所以急於逃離。
如果平常我們可以試著練習認識、覺察自己的情緒,當發生突發狀況時,自然會有比較好的基礎去承受。

憤怒不會是沒來由的,如果有人侵犯我們的界線,把我們對他的好視為理所當然…
拿走我們原來擁有的東西,甚至干擾、評斷我們在生命中給自己的定位…
當我們仔細檢視每一個細微的當下,會發現憤怒的情緒其實早已存在。
即便在過馬路時,有人因為趕路,不小心擦撞到你,你的心裡也會突然間冒起怒氣,因為界線被侵犯了。
如果連這一秒鐘的擦撞、一秒之間怒氣的來去,你都覺察並習以為常的話,就不會被憤怒抓住。
這就是基本功。好比你很慎重地在跟一個人交代事情,可是他顧左右而言他,眼神飄忽不專注,使得你很生氣。
這種時候,就是覺察自我情緒很好的切入點。
02
打孩子?還是打童年的自己?
再舉個例子。有位女士出生於家教非常嚴格的家庭,她排行老大,個性木訥、嘴巴不靈光,書也讀得不怎麼樣。
她有兩個弟弟,都長得聰明伶俐又會讀書,很自然地,父母親總是要求姐姐照顧弟弟。
可是弟弟一不如意就哭著亂告狀,姐姐因此常捱打。
處於這樣的劣勢,姐姐老覺得自己不如弟弟,這位女士因此養成了兩種心態:
一是自我要求很嚴格,一定要做好每件事。二是覺得自己永遠不夠好。
在這種環境裡,姐弟們倒也相安無事地長大了,不過家庭關係卻很疏遠。
後來,姐姐有了自己的孩子,卻開始打小孩,她認為孩子的管教是用棍子打出來的,尤其打女兒打得特別兇。
她不但自己很努力地在職場上往上爬,也很嚴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先生對此無可奈何,只能在能力範圍內儘量補償孩子。

這位母親在後來的一段工作低潮中,承受很大的壓力。
有一回,她又在打女兒時,突然間放手、把棍子一丟,說:“我在打誰啊?”就坐下來哭了起來。
後來的會談中,這位母親談到:
“我從小就討厭自己,一天到晚受委屈,怎麼做都不對,所以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樣,當下我才知道原來我那麼討厭自己!”
那次之後,這位母親不再打小孩了,因為她清楚發現打孩子是宣洩自己從小到大沒有被公平對待的憤怒。
由此可見,這位母親具有很好的反省能力,因為一個人在盛怒下要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已屬不易,要在盛怒下產生反省的能力,更是難上加難。
其實這位母親為了控制自己的憤怒,已付出了長期的努力。
她點點滴滴地覺察,不停觀看內心起起伏伏的情緒,回到自己身上找答案。
正因為她逐漸產生較好的反省能力,才可能在盛怒之下出現如此高難度的反省功夫。
所以,對憤怒情緒的覺察是基本功。

03
宣洩情緒也會上癮
需要留心的是,若憤怒像無底洞般不停地宣洩,會是件危險的事。
在許多家暴案件報導中,發現孩童會因為家暴當時的恐懼,或者害怕自己的憤怒情緒,造成眼睛所見、耳朵所聽的都非實情。
因而產生很多司法訴訟的問題。
當憤怒不停地湧出,人會被憤怒的情緒所吞噬,失去理性判斷,或造成錯誤解讀。
有些人會不斷重複宣洩的過程,這次宣洩完了,丟掉負向的感受,鬆了一口氣,可以重新開始過日子。
但隔了一段時間,還得再宣洩一次。這是一種上癮行為。
有人以為這樣的情緒宣洩,會讓他的身心愈來愈清淨,問題是他的行為顯現的並非真正的平靜。

在生活裡,他依然有許多莫名其妙的躁動,因為憤怒的原由並沒有被轉化。
所以,情緒覺察的功課必須是細膩而赤裸的,否則當宣洩憤怒變成上癮行為,這會讓我們掉入另外一個執著裡。
也就是說,當我認為宣洩情緒是我的權利,得理不饒人,憤怒的宣洩就容易演變成攻擊。
甚至隱匿成一種更高明而不帶煙硝味的攻擊行為。
一個宣洩憤怒的人,如何認清自己的界限?這時就要開始往內探索,反省這些憤怒情緒是怎麼來的。
從自己身上找答案,而不是將憤怒的宣洩當做自己的權利,去攻擊別人。
情緒像條河流,如果要開啟閘門,也不能一洩千里地氾濫,而是要讓它在可承受的範圍內自由地流動。
生活中的你,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呢?是平和、中正地表達它。
還是害怕面對,將憤怒深埋進心裡,然後逃離那個讓自己生氣的源頭。
又或是連自己也無法控制,進入情緒宣洩…
當我們無意識陷入自己的情緒時,身體會透過緊繃、痠痛、僵硬等方式對我們發出訊號,提醒我們去覺察、觀照它。
生物能呼吸與創傷釋放能幫助我們去經驗所有的感受與情緒面向。
它會在細胞層次重組,支援脊椎開啟去釋放長期累積在神經系統中的壓力。
我們將轉化蛻變,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的覺知、有意識、更慈悲。

今日推薦
《平靜而專注 像青蛙一樣坐定》
幫孩子找回先天“專注當下”的智慧
從容應對各種壓力和干擾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