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本文字數:2927,閱讀時長大約4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黃琳
比亞迪近日承諾“對所有天神之眼車輛使用者在智慧泊車場景下的安全及損失全面兜底”一事,引起了業內的廣泛議論。
經第一財經記者不完全梳理,在比亞迪之前,已有至少10家車企採用智駕險的形式兜底智慧輔助駕駛,且規定了保障上限金額和使用智駕險的限制條件和場景,比亞迪則並未透過保險的形式,而是透過官方售後。

車企兜底智駕的起因,是汽車市場智慧輔助駕駛滲透率加速,但消費者對智駕功能使用的安全性、事故責任認定等仍存在疑問。但另一方面,智駕險存在的問題也仍有待解決。例如:對消費者而言,事故後“智駕險”的責任判定難、系統資料真實性等;對車企而言,智駕保障權益的成本能否降低、重大事故的司法鑑定等問題如何解決;對保險公司而言,智駕資料較少的情況下,如何評定風險、制定賠付標準等。
第一財經記者近日走訪多家車企門店、保險公司及部分消費者發現,不管是直接透過售後兜底智駕,還是透過保險的形式兜底智駕,目的都是為了讓更多消費者放心購買、使用智慧汽車,為未來L3、L4高階智慧駕駛進入終端市場做好鋪墊。

“比亞迪為搭載天神之眼車輛智慧泊車輔助兜底,廠商提供維修和補償,不設上限,不限首任車主,不影響來年保費。”在官宣直接兜底智慧泊車後,比亞迪詳細回答了多個市場關注的焦點問題。
在汽車圈內,比亞迪並非第一家提出兜底智駕的車企,早在2019年,長安汽車已經推出兜底智駕的服務,即使用APA自動泊車時發生事故,最高可獲55萬元的綜合賠償。此後,多家企業陸續推出的兜底智駕服務,大多采用智駕險的形式。
不同於特斯拉UBI車險(Usage-Based Insurance基於使用情況的保險),國內車企的智駕險的前提是購買交強險和商業險,在使用智慧輔助駕駛功能出現事故後,對車輛、車主進行一定額度內的賠付,最高保障金額在100萬~500萬元區間。
比如,鴻蒙智行部分車型在去年11月為新車主限時贈送為期12個月的“智駕無憂服務權益”,保障金額至高300萬元或500萬元,主要涉及智慧泊車和智慧輔助駕駛場景。小米汽車在今年3月宣稱將聯合行業保險機構推出“小米智駕保障服務”,提供最高300萬元保障金額。小鵬汽車今年4月推出的“智慧輔助駕駛安心服務”中,最高賠付金額為100萬元,保障場景包括智慧行車及泊車全場景,保費239元/年,僅對在小鵬官方渠道購買交強險及商業險的使用者開放購買入口。
從保費來看,鴻蒙智行、廣汽集團、阿維塔等多家車企的智駕險均是以首年贈送的形式贈予車主。但部分車企第二年的智駕險是否贈送,目前仍未明確。記者在廣汽昊鉑門店瞭解到,智駕險首年將以贈送的形式給首任車主,但第二年仍未知是否免費贈送。類似地,鴻蒙智行門店銷售也稱暫時未明確第二年續保政策。
另外,部分車企推出的智駕險服務中,車險賠付將優先於車企兜底的智駕服務。這也意味著,由智駕系統造成的事故仍有可能造成車主第二年的保費上漲的情況,與車主理解的理賠服務有一定區別。
比如,小鵬汽車智慧輔助駕駛安心服務說明中,使用前提條件是:車輛啟動車險的交強險與商業理賠且車險需先於本服務賠付。賽力斯客服則表示,若車輛在智慧輔助駕駛場景下發生事故,車主需要先使用自身車險進行理賠,再根據“智駕無憂服務權益”設立的條件,申請相關理賠和補償。
多家保險公司相關人士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談及一個觀點,即現階段的智駕險更像是購車增值服務或贈送權益,由車企出資維修、理賠,往往需要附帶在交強險和商業保險後,而不是獨立的車險種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相關規定,保險業務應由依法設立的保險公司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保險組織經營,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保險業務。
未來,隨著智慧輔助駕駛汽車滲透率提升,智駕保險或有望更明確設立細則。今年年初,四部門釋出的《關於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到,主動順應智慧駕駛趨勢。要統籌保險行業力量,全面系統研究智慧駕駛、車型快速迭代等對車險經營的中長期影響,及早謀劃轉型發展。
除了車企,人保財險、太平洋財險等保險公司均已對智駕產品佈局,比如與車企建立相關的應用實驗室、制定智慧網聯汽車交通事故保險賠償判定技術規範等。

無論是售後兜底,還是保險兜底,都需要制定更詳細規範的行業賠付標準。當前,車企提供的兜底智駕服務主要包括兩大場景,一是智慧泊車場景、二是智慧行車場景,但兩種場景背後產生的成本並不相同。
比亞迪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當前智慧泊車場景是智慧輔助駕駛場景中較為成熟的應用場景。相比複雜的行車場景,智慧泊車場景更為封閉,來往車輛及行人更少,突發“鬼探頭”等事故機率更小,因此選擇從智慧泊車切入智駕兜底,從成本上而言,更具經濟性和可行性。
而智慧行車場景需要面對的道路環境更復雜,涉及的賠付流程、事故勘查等環節耗時更長,隨之給消費者、車企、保險公司三方帶來的成本也更高,產生的問題也更多。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資料分會執行秘書長滕添益近日在2025中國汽車論壇上表示:“站在車企的角度,贈送智駕保障權益是要花費不少成本的,主機廠的痛點是能否降低這類成本。而保險公司也有自己的訴求,比如,發生事故如何快速查勘降低成本,如果每起智駕事故都要經歷非常複雜的線下資料調取流程,整個產業成本會非常高。”
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非車險業務部總經理助理林娟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汽車智慧駕駛技術的普及,對車輛保險的傳統精算模型和風險定價帶來了更多不確定因素,也對保險公司深化風險減量管理等有更高的要求。
平安產險相關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國內有關智慧輔助駕駛汽車事故責任認定的法律規定仍待進一步完善,智慧輔助駕駛汽車事故的人機定責難。“監管與立法仍需明確界定智慧輔助駕駛汽車資料的歸屬權、使用權、保護權等,避免主機廠、軟體供應商、車主、保險公司各方在定責出險的糾紛爭議。”
另有保險公司負責人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軟體、硬體更新迭代速度快,且各家車企使用的硬體數量、成本也不同,軟體資料龐雜,加之目前智駕車輛出險資料較少,這些問題導致精算師難以準確地制定合理的賠付標準、承保費用等,也不利於保險公司進行風險定價。
而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智駕險帶來的顧慮也不少。比如:在智駕情況下,一方面,車企自費兜底智駕,另一方面,車企還需要提供智駕資料,這種“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做法是否有失公允,如何令消費者信服?
基於此,不少車企提出第三方介入智駕保障服務,滕添益表示,在調研中發現車企對第三方提出了5點需求:一是對第三方資質要求越來越高,往往需要國家級的相關資質支撐服務;二是車企內部比較複雜,資料不光來源一個平臺,所以車企內部數字化系統的打通是比較大的挑戰;三是資料的存證,包括如何利用資料存證技術解決資料可信問題,也需要第三方給出解決方案;四是第三方還需要明確判定責權,避免車企與保險公司、智檢之間出現扯皮的情況;五是第三方還應給出極端事件的應急響應方案,以此提升消費者對智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