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優秀的人,往往不會「愛自己」

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里,「愛自己」被越來越頻繁地提及。
這個概念,雖然看起來無比正確,卻又十分宏大,常常讓人覺得難以行動。
前不久,一本名叫《小青蛙的自我療愈》的新書上市。這是一本溫馨的治癒小書,由簡裡裡親自翻譯。
書中作者透過可愛的小青蛙形象🐸,向我們展示一系列簡單而有效的自我關懷方法:「如果你懶得整理整個床鋪,那麼只是撣撣床單也很好。
新書上市之際,簡裡裡和君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史欣悅開展了一場以「如何讓愛自己不僅僅是一句口號?」為主題的直播,聊了聊「自我關懷」這件事。我們作了部分精華摘錄,一起來看看吧:

簡單心理App創始人兼CEO,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裡裡
史欣悅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自洽》、《有言以對》作者。
01
到底什麼才是「自我關懷」?
史欣悅:我們總說「自我關懷」「愛自己」,聽起來都太大了,咱們說點具體的,到底怎麼才是愛自己?你最近做的哪些事是「愛自己」?
簡裡裡:前一段時間,我給自己定了一個像健身一樣的規則:接下來一段時間內來者不拒,所有來找我的事情我都答應。那是我啟動自己的一個方式。後來確實非常忙,但也幫我調整了自己的狀態,我需要讓自己更開放一些,然後動起來。
那段時間我又重新開始運動,也注意自己的飲食,給自己做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花很多時間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我愛自己的方式。
史欣悅:聽起來還挺全方位的。我最近做的「愛自己」的事,就是把該乾的事放一放,饒過自己。很多事不是我的 KPI,我不給自己那麼加那麼多碼。
我有個讀者群,我本來應該在 1 月的第一週給大家寫一封信,當時就寫不出來了,因為太忙了,狀態也不好。拖了一段時間寫好,發出去之後還是收到很多溫暖、熱情的反饋,說收到你的信很高興,沒一個人說「你怎麼晚了一個禮拜?」
所以有時候就是在給自己「瞎加碼」,這種「必須」就挺累的。
簡裡裡:生活中少了一些對自己的「應該」。《小青蛙的自我療愈》這本書裡也講了很多「愛自己」的方法,但它想表達的是:這不能是一件不可完成的事情,把每一步變小,每次只允許自己做一點點。
「愛自己」、「對自己好」其實都是特別抽象的概念:今天吃頓好的是對自己好嗎?我到底做到哪個地步,才可以定義為對自己好呢?
其實這些無形中會給人帶來壓力。本書作者會說,你今天心情不好,如果你懶得整理整個床鋪,那麼只是撣撣床單也很好。

▷《凪的新生活》

02
優秀不代表一個人能感到「被愛」
史欣悅:我身邊有很多厲害的人,他們在專業上非常厲害,超級自信。但是在其他的方面會很虛,有時讓你覺得簡直是兩個人。你怎麼看?
簡裡裡:這是一個蠻常見的現象。在做簡單心理之前,我在北京一個高校做心理老師。我工作了 7 年,你會發現,越是那些學校非常好,就是所謂成績特別優異的學生,他們「出問題」、有「危機狀況」的比例更高。
為什麼這些人已經這麼優秀了,恰恰又是表現出特別不自信的一群人?有部分小孩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裡面,這個環境告訴 Ta :你只有變得很優秀,你才能被愛。
這些小孩如果天資聰穎,又足夠努力,很容易在社會標準上足夠成功。但那些關注、肯定和讚揚不是「被愛」的感受。
只有真正感受到「被愛」才更容易讓一個人自信。
你會發現,有些在中等學校學習的小孩,反而更快樂一些。他們的父母也更接納自己的孩子在成績上很普通的事實,他們可能不是社會層面上特別優異的小孩,但是沒關係,Ta 就是我特別愛的小孩。
反而是這些孩子更有幸福感,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更有心理韌性。
史欣悅:沒錯,所以在 ta 的專業領域裡還是遊刃有餘的。但離開了這個領域,在涉及比如親密關係、情感的支援等方面就會變得很虛弱。 
簡裡裡:美國有一個研究,發現在「自戀文化」下長大或被「自戀父母」養育的孩子,他們往往不被關注自己的感受,只是被外界希望長大成為律師、醫生,所謂的擁有一個「光環」。
這樣的小孩在三四十歲的時候,可能擁有不錯的工作、家庭,看起來一切都好。但他們是最容易陷入中年危機的一批人,往往內在會感受到特別大的空虛。
▷《死亡詩社》
03
為什麼你總在「自我苛責」
東亞的文化語境更容易催生自我責備
史欣悅:《小青蛙的自我療愈》特別提到自責感,大家會產生「都是我不好、我不配、我搞砸了、我怎麼就不行」這類感覺。人們傾向於自我苛責,甚至自我折磨的現象是長期存在的,還是當下出現的?
簡裡裡: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宏大的問題。首先在東亞的文化語境中,個體是更容易指責自己的。因為在一個龐大的結構之下,個體的願望很難真的被表達出來,所以當外來事件發生時,我們會傾向於考慮是不是自己沒有做好。
在東亞文化下,人們體驗到更多的是這種羞恥感,而且會在我們長大的過程中逐漸內化。從整體的文化層面上來講,我們就是更容易「自我苛責」。
▷《怪物》
憤怒無法向外表達的人更容易自我攻擊
史欣悅:所以儒家講「反求諸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類「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文化,是自我否定的心理根源。
簡裡裡:這是文化的基礎和大背景。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當一個人處於創傷的影響下,會更自然地做出「是不是我哪不對」的反應。
例如父母吵架,即便從任何情況來說都與孩子無關,但是孩子自己卻無法完全理解這件事,孩子的天然反應便是去想「這是不是我的問題」、「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還有一種臨床上很常見的現象:當一個人對外在(他人或權威) 感到憤怒卻出於種種原因無法表達的時候,Ta 會更容易把這種憤怒轉化為自我攻擊的形式。
這是個非常自動化的思維方式,如果一個人在諮詢室裡,強烈地表達自我攻擊或抑鬱感,諮詢師的處理方式是幫 Ta 看到,現在生活環境裡有什麼事令 Ta 不適、憤怒,但是不能表達,甚至不允許自己體驗憤怒感。
舉一個例子,有時父親或母親會在諮詢室表達「我真的太失敗了,我是一個特別糟糕的父親/母親。」但當你跟 ta 一起工作下去,你會發現 ta 可能對孩子有很多憤怒和不滿,但是「好家長」的角色定位,不允許 ta 體驗這種憤怒,就會以自我苛責的方式來表達。

▷《捫心問診》

很多痛苦,是同一種創傷在不同層面的表達
史欣悅:我們每個人會遇到很多困難、不順心,但這些事件造成的情緒都是症狀,根源可能是我們的心理核心出了什麼問題。
簡裡裡:心理諮詢不認為這是個「問題」,而是將它看作理解自己的契機。其實在諮詢中,你會發現很多令你煩惱的事情之間是有關聯的。心理諮詢的過程經常是,來訪帶著問題來,我們認為這是一次症狀發作,然後我們去理解為什麼你會這麼想,或者為什麼這件事令你感到痛苦。
經過一定頻率的諮詢,你會發現生活中很多令你苦惱的事,其實往往是同一種創傷在不同層面的表達。所以創傷的影響很難透過一兩次諮詢解決掉,透過更長的時間,個體和諮詢師都會對「你的創傷在哪裡」這件事情有更深的理解。
如果你當前面對一些心理困擾但不知如何解決,或者壓抑的情緒找不到發洩的出口,我們的「首次諮詢」(心理評估)服務 可以幫助你。
「首次諮詢」(心理評估)利用國際標準的心理測評量表系統和 50 分鐘的 1v1 線上深度訪談,幫助你明確定位情緒感受與需要關注的議題。
 點選下方圖片瞭解詳情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