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很困惑:到底要不要盯著孩子學習呢?
如果放手不管,時間長了,擔心孩子的學習跟不上。如果總是這麼盯著著才寫,又擔心損害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把學習看成是家長的事了。
這位媽媽陷在兩難境地裡,好像怎麼做都有道理,又好像怎麼做都不太對,不知道到底該怎麼辦。
這種兩難選擇太常見了。
比如,早上要不要叫孩子起床?
叫吧,天天催好幾遍還起不來,弄得大人暴躁孩子煩躁。不叫吧,孩子上學晚了,自己還得送,還要挨老師批評。
生活中也是一樣:
要不要選擇這個伴侶?要不要離職?要不要做這個專案?
處在兩難選擇中,好像站在一個十字路口,四面都是紅燈,有路卻走不通,只能卡在原地糾結。
那滋味可真難受。


因為,但凡是事,就會有利有弊。
這些利弊得失錯綜複雜,靠理智很難權衡清楚。
即便透過理性分析,認為某個選擇的“利”多一些,但它的“弊”還是讓你遲遲下不了決心。
你也無法預知選擇帶來的長遠影響,因為有太多的不確定。
所以,單純在“事”的層面考慮利弊得失,就會患得患失,難以取捨。
這時候,我們就要把關注點放到人上面。
看看這個人到底發生了什麼?
舉個例子,這位媽媽到底要不要盯孩子寫作業?
我們慣常的思維是衡量“盯”和“不盯”的利弊,考慮這樣做的後果。
但往往忽視了這個寫作業的人——孩子的內在發生了什麼?
他為什麼不催就不寫作業?為什麼家長催了他就去寫?有哪些因素阻礙了他寫作業的動力?又有哪些因素讓他願意聽家長的話?
這就是對人的關注。

要想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家長不帶評判地去觀察孩子,和孩子多交流,去了解他的內心世界,去換位思考。
當我們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你會發現,真正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盯孩子寫作業”,也許是“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解決了這個真正的問題,你的兩難選擇自然就化解了。
在諮詢中,我和這位媽媽按著這個思路一起梳理,發現孩子之所以不主動寫作業,是因為他曾經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被老師批評過,所以內在一直有挫敗感。
這種挫敗感讓他很難集中心力應對作業,所以會各種磨蹭拖拉。
同時,他和媽媽的關係很好,願意聽媽媽的話,也渴望得到媽媽的認可。
所以當媽媽盯著催著,他不得不面對作業,他的能力也是能完成作業的。
明白了孩子的卡點在哪裡,接下來就是想辦法怎麼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他的自信心。
這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注事,就容易被利弊得失困擾,陷入兩難選擇。
關注事裡的人,才能捋清頭緒,找到癥結所在。

我們不僅要關注事裡的人,也可以關注這個糾結的人。
在他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比如:
他為什麼會猶豫不決?他為什麼會這麼在意這件事?他有哪些擔憂、顧慮?他的內心有著怎樣的信念、感受?他為什麼總是陷入兩難境地?
把這些看清楚了,就會發現,兩難選擇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還是在“人”身上。

比如這位媽媽,我和她一起去看,看到了她內在的焦慮,焦慮背後有著對出錯的恐懼。
還有一些僵化的信念,讓她更聚焦於問題,形成問題思維。
當我們一一在這些方面做工作,就會從根本上軟化兩難選擇的模式。
這是更根本的解決問題。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不能在問題發生的層面被解決。
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聰明的人解決問題,智慧的人化解問題。
寫在最後
所以,當我們面對兩難選擇,糾結不已,就要提醒自己:選A還是選B,這不是真正的問題。
我們要做的是:提升維度,把關注點從事轉移到人身上。
把“人”搞清楚了,就會發現選擇是一片曠野,而不是一條狹窄的衚衕。
看見人,看見自己,不僅能化解具體的問題,我們的人生視野也會更開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凌想親子心理(ID:lingxiang127),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凌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著有《好媽媽都懂的心理學》,《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長導師,幫助千萬父母自我成長,提升親子關係。

當我們不再糾結於利弊得失,而是開始理解行為或情緒背後的深層心理需求,或許會發現一種完全不同的解決思路。如果你正面臨親子養育、個人成長等困擾,可以來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專業支援。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困住自己的議題,引導你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找回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