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銳《池塘》:留守的感覺是共通的

本文轉自:電子紙鎮
2021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頒佈本年度“火鳥大獎”獲獎名單,《池塘》脫穎而出,獲得“火鳥大獎”最佳電影,此片細膩刻畫留守兒童的成長困頓,評審團讚揚此影片為“反映現今社會對新一代缺乏關懷及對其價值觀的影響”。曾獲得這一殊榮的作品包括《她房間裡的雲》《椒麻堂會》《石門》等作品,但這部影片卻不像那些作品一樣為人所熟知。

 點選海報跳轉小程式購票  ↑↑ 
“燃燒的雕像”單元闡述:從弓箭到原子彈,從鄉村到城市,時代的飛速發展留下巨大的裂縫,讓那些被拋在身後的人困在了《百年孤獨》式的寓言中。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鄂溫克森林的篝火旁,湘西池塘邊,這些看似被剝奪的、停滯下來的人們卻表現出一種別樣的生命力,像是變成灰燼之前在夜空中拼命竄高的火苗,肆意燃燒。他們仍舊看著前方的雕像,在無意義的現實裡尋找意義,在無指望的未來尋找當下的指望。
  影片簡介
大山裡的野花徑自成長,安靜得幾乎無人在意。個性倔犟的少女嘉興遭同學誤當小偷,搞出土味情書的尷尬。嘉興希望到深圳尋找父親,好友也想帶著幾歲大的妹妹到大城韍打工,但對堂堂二千元路費苦無對策,被成人的金錢遊戲弄得焦頭爛額。無依無靠的獨守兒童,最終到池塘一遊,恍如迴歸母親的子宮。攝影出身的漆銳,首作以紀實鏡頭的樸淳淨素,拍出了花自飄零水自流的詩意,戳破脫貧時代的荒謬。
入圍節展
2019 第3屆平遙國際影展發展中計劃向上評審團獎
2021 香港國際電影節 (世界首映) 及榮獲火鳥大獎
2021 入圍第50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光明未來單元
2021  入圍第39屆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主競賽
2022 第3屆加拿大木蘭國際電影節源泉單元觀眾選擇獎
2021 入選第69屆墨爾本國際電影節
2021 入選第22屆全州國際電影節
《池塘》預告片(2021)
留守的感覺是共通的 
漆銳《池塘》的創作故事
《池塘》講述的是生活在湘西山區一個女孩的故事,個性倔強的少女嘉興被人誤認為小偷,備受排擠的她決定前往深圳尋找父親,但是路費卻成了一個問題。孤獨、貧窮與誤解讓她感到痛苦,而她最終決定走向池塘。
漆銳自述創作這個故事的靈感來自一則真實事件,而影片也流露出一種紀實主義的自然氣質,有評論家將這部作品與阿巴斯的電影風格關聯在一起,認為這部影片表現出了一種“詩意的殘酷”。
漆銳《池塘》(2021)
但這種比較,可能弱化了這部影片背後所對映的社會現實之銳度,漆銳電影中的紀實主義風格與創傷敘事,其現實根基是中國在快速城市化程序中所經歷的諸多割裂與創痛。事實上,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他的身份更多是紀錄片創作者,而不是故事片導演。在紀錄片創作的過程中,對現實的直接觀察為他的電影創作提供了諸多養分,也奠定了他創作《池塘》的風格基礎。
在湖南大學微機財務管理專業畢業的他,畢業之後即進入了湖南衛視工作,後來也參與過幾部電影的攝影工作。漆銳自2004年便開始參與到故事片的創作當中,至2020年他長片首作《池塘》的問世,已經過去了16年的時間。

漆銳《池塘》(2021)
在訪談當中,漆銳提到:“做紀錄片的導演往往在拍攝物件還沒準備好的時候就已經開機了,通常都在靈活地做調整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拍紀錄片的經驗對我的首部作品影響挺大的,我希望自己能在一旁躲起來讓所有事情發生。”他關於電影創作的方法論啟示,其實更多地在於對現實的觀察與捕捉,而不是將既有構想加諸於湧現出的鮮活現實之上,這或許是他的影片如此具備紀實實感的緣由所在。
在拍攝現場,漆銳更多想成為一個觀察者,而不是一個主宰一切的導演。在《池塘》的拍攝之前,漆銳會與被拍攝的小朋友們一起相處,交談並觀察他們的反應。漆銳不希望讓小演員們意識到自己是在表演另外一個角色,而是希望他們能夠專注於自己,瞭解自身的情緒。
他希望自己能夠在片場隱形,而攝影機所要做的,就是捕捉下這些小演員們自然靈動的表現。所以為什麼在影片當中,攝影機總是處於一種遊移不定的狀態,漆銳並不想讓攝影機去限制小演員們的運動,而是希望讓攝影機去跟隨小演員們自然的身體表現。
漆銳《池塘》(2021)
在訪談當中,漆銳曾引用侯孝賢導演的話:“死在劇本上的電影的,在拍攝當下會活過來。”漆銳的創作更多依賴直覺,更不是精心構建的設想,所以在大量的訪談當中,他都提及他很難像其他導演那樣用相對理論與概念化的方式將他的構思表達出來,他對攝影機前美的感悟力,更多是來源於他對具體生活與現實經驗的直接觀察,而基於這些觀察所進行的創作,也使得他的影片呈現出一種無法被概念所簡化的詩意美感。
對於漆銳來說,生活本身即是真實,故事的創作是在努力靠近這樣一個真實。對於這部影片當中其所要拍攝的留守群體來說,漆銳創作《池塘》時的生活似乎離他們太遠。但他又提到,這種“留守”的感覺是共通的,每個人的生命當中,可能都會經歷一段“留守”的時期,在這個時候,沒有人可以給到你幫助與陪伴,你必須自己面對生活中遭遇的所有困難。實際上,漆銳的生活經歷,其實也和影片當中的小女孩有相似之處。
漆銳從小在湖南株洲長大,暑假期間,他都會跟在奶奶身後。直到90年奶奶去世,這給漆銳心中留下了一個空洞,他時不時會回憶起這件事情。可能,在漆銳的心裡,目睹親人的故去,生者的存在也就是處於一種“留守”的狀態。
《池塘》劇照
影片的英文名是“The Day Is Over”。起這個名字的原因是漆銳看到留守兒童寫過的日記,日記中寫道:“這一天又過去了,她再也不會回來了。”或許對於漆銳來說,“留守”的意義就是時間的逝去,每個人生命當中都會遭遇分離,無論分離的物件是親人,還是友人,也無論我們生活在鄉村,還是都市。
或許我們可以將這種“留守”感解讀為時間逝去之後“留下的人”,同樣關注“被大時代拋棄的人”的賈樟柯導演曾說:“我所拍攝的是那些在大時代的浪潮之下,掉隊的人們。”
《池塘》劇照
的確,在中國社會的急速發展程序中,《池塘》當中的小女孩們就是那些“掉隊的人”,而當所有人都在這場向前發展的浪潮當中急速狂奔之時,我們不禁要和賈樟柯一樣發問:“誰還關心那些掉隊的人呢?”
本次展映,我們將放映漆銳導演的作品《池塘》作為閉幕影片,漆銳導演本人也將親臨現場,與觀眾展開交流,衷心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這部優秀的作品。
撰文:三仛
編校:漆銳

清晰PDF排片檔案請點選上圖下載;點選文末「閱讀原文」跳轉至豆瓣豆,此次展映的預告片及後續影訊歡迎關注「電子紙鎮」小紅書
購票通道已開啟,請開啟「大麥網」,搜尋「東巢」檢視相應場次。掃描下方二維碼,跳轉小程式購票:放映50 RMB/場,對談免票預約。
*前序推文 點選跳轉
東巢·藝穗節|影像板塊片單及排期全公佈!
*相關閱讀 點選跳轉 
採訪|漆銳專訪:終於成為年紀有點大的年輕導演
工作組:Wlencost echo.F 阿強 三仛 
視覺設計:Panch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