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開年影展|東巢·碾米廠藝穗節影像板塊片單及排期全公佈!

本文轉自:電子紙鎮
影像,是最接近“記憶”本身的一種媒介材料,是最能捕捉“時刻”、復現“痕跡”的一種工作方法。本屆藝穗節的影像展映板塊將圍繞影像的這一特質,以「感知·回應」為主題,試圖向觀眾傳達一次“感知此刻”的實踐,一份“回應世界”的檔案。
2月14日至2月23日,我們將在東巢·碾米廠以日本導演三宅唱的《駕駛艙》作為開幕影片拉開展映序幕,在兩個週末的時間裡,將陸續放映四個主題策展單元的作品,其中包括 10 部長片與 24 部短片。除此之外,我們還將安排一次紀錄片工作坊,以及3場主題對談,分別圍繞影像、城市和身體展開公共討論。關於完整的活動排期詳情以及展映與工作坊購票,請至文末檢視完整排片表與購票通道!
當語言越來越難以觸及和描述真實的存在,創作者越來越需要探索更多的敘事維度,嘗試捕捉和重現那些未明的直覺。在拉丁語中,“anima”被譯為“靈魂”,也代表“動作”,這一雙重釋義似乎揭示了“身體”作為通向真實世界入口的一種可能。身體,作為一種懸置於行為與目的之間的、更為純粹的存在,凝結著記憶與永恆,充滿超越語言和思維的意識張力。它呼喚我們暫時告別語言,在無憂無慮享受瞬間的時刻,盡情的舞動,anima!anima !anima!
左滑檢視作品
《駕駛艙》 三宅唱
同伴們聚在一起共同創造什麼的欣悅。或許,小小的房間中,以遊戲開場的行為不知不覺間就會生成作品,最終擴散到更大的場所……這就是我們的日常與創作。備受矚目的嘻哈團體OMSB和Bim,與夥伴們一起,認真地創造出了猶如喜劇電影一般的熱鬧音樂。《駕駛艙》記錄了這一過程,同樣呈現出了與我們日常及創作的連線。作為一部紀錄片,記錄了充滿刺激的創作行為,同時,也以青春的幽默記錄了可愛的日常。
《長濱》 三宅唱
從小學習芭蕾、現代舞的女演員石橋靜河與導演三宅唱及攝影四宮俊秀合作誕生了《長濱》及《八月八日》兩部短片。
《八月八日》 三宅唱
《長濱》及《八月八日》兩部短片,作為《你的鳥兒會唱歌》的準備,三人透過日常中的各種身體動作及舞蹈中的運動軌跡,共同探索了電影中富有魅力的身體究竟應該是何種形態。
《無用的人》 三宅唱
即將高中畢業的哲雄(Tetsuo)三人組,開始在前輩工作的當地安保公司打工了……影片以被鋪天蓋地的大雪覆蓋的北海道為舞臺,以充滿噪點的黑白影像捕捉了笨拙高中生的日常與工作,以及他們被捲入的意外事件,是一部青春群像。
《靈魂》 
何塞·普卡達斯·馬蒂內茲/胡麗葉塔·加斯洛克
“Anima”在拉丁語中譯為“靈魂”,也代表“動作”,但這是否意味著物體沒有靈魂?影片將我們帶入木偶的世界,向那些將自己的靈魂分享給無聲物體的藝術家們致敬。
從弓箭到原子彈,從鄉村到城市,時代的飛速發展留下巨大的裂縫,讓那些被拋在身後的人困在了《百年孤獨》式的寓言中。當我們把目光轉向鄂溫克森林的篝火旁,湘西的池塘邊,這些看似被剝奪的、停滯下來的人們卻表現出一種別樣的生命力,像是變成灰燼之前在夜空中拼命竄高的火苗,肆意燃燒。他們仍舊看著前方的雕像,在無意義的現實裡尋找意義,在無指望的未來尋找當下的指望。
左滑檢視作品
敖魯古雅·敖魯古雅顧桃
中國北部的大興安嶺,有一支頗為傳奇的民族——使鹿鄂溫克。300年前,他們來自更北方的西伯利亞。他們世代以打獵和飼養馴鹿為生,擁有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2003年,他們走出大山,搬進政府所建的定居點,禁獵也隨之來臨。失去森林和獵槍的鄂溫克人深感寂寞,時光悄悄流逝,鹿鈴聲也漸漸遠去……那片曾經熟悉的森林還會屬於他們嗎?
《雨果的假期》 顧桃
內蒙的東北部,敖魯古雅積滿大雪的深山老林中,擔心全心全意陷入愛情中的母親柳霞,雨果重新回到了家中,此時他已不再是當初離家的那個孩子,而是一個13歲的少年了,面對酗酒的媽媽,詩意的舅舅,純淨的族人,熟悉又陌生的森林,在城市裡長大的雨果有些不知所措。
《犴達罕》 顧桃
犴達罕是大興安嶺森林裡體態最大的動物,威武,敏感,擁有尊嚴。而這不是一部關於犴達罕的片子。具有犴達罕一樣孤獨氣質的鄂溫克獵人維加在禁獵後失落悲傷,經常酒後用詩和畫懷念逝去的狩獵時代。春天來了,維加和夥伴進入原始森林,尋找犴達罕的足跡。城市裡教書的夏老師愛慕維加的才華,維加的生活發生了變化。
《柳霞的太陽》 顧桃
雨果作為新一代成長在敖魯古雅森林的鄂溫克族馴鹿人,他3年前從城裡回到森林,開始憑藉著母親柳霞帶他走的山路的記憶,去尋找他們的鹿群。同時他也將城裡的滑板、山地腳踏車、短影片和說唱帶到森林。這是屬於新一代馴鹿人的風格,與森林之外的世界發生著連結,眷顧狩獵時代,但並不困於此。 雨果的名字是喜溫,鄂溫克語太陽的意思,柳霞對雨果的思念與愛是直接的猛烈的,如太陽能量。每當柳霞想念兒子雨果時,她就會看著天上的太陽,而雨果也在迎著太陽去尋找他的馴鹿。
《池塘》 漆銳
個性倔犟的少女嘉興遭同學誤當小偷,搞出土味情書的尷尬。嘉興希望到深圳尋找父親,好友也想帶著幾歲大的妹妹到大城韍打工,但對堂堂二千元路費苦無對策,被成人的金錢遊戲弄得焦頭爛額。赤貧限制了小孩的生命力,無依無靠的獨守兒童,最終到池塘一遊,恍如迴歸母親的子宮。
蓮實重彥曾在1979年出版《表層批評宣言》一書,提出“表象”這一概念,即剝離掉符號本來的虛掩,用感官直擊影像中最為表層的事物:風景、身體等元素。當許多當代電影創作者將直觀的表象置入特定的“符號場”中,為其安置某種“有待玩味”的深意時,日本當代電影作者則執著於對錶層事物之中細微紋理的再現。透過攝影機“機械冷漠”的紀錄力量,原本容易被我們的感官所忽視的日常之物也獲得了一種平實的詩意。
左滑檢視作品
《發光的日子》波田野州平
2020年4月,在一個長期禁止與朋友見面的世界裡,導演決定每天都進行拍攝,沒有特別的目的:和妻子和女兒一起度過的平凡而又閃耀的每一天,這些碎片被拼湊成一封寫給親愛的朋友們的信。
《綠洲》 大川景子
藝術家舞和腳踏車職人林太郎騎著腳踏車穿越東京港區。經過高架橋下的河流、溝渠中生長的藤蔓,以及正在解體的公營住宅……移動的同時,他們將觸動心情的事物拍成照片並記錄下來。
《閃瞬》 小田香
“在從薩拉熱窩到薩格勒布的長途列車上,透過髒汙的窗戶看著異國的風景,不知為何湧起一陣懷舊的情緒。忽然,我心中閃過一個問題:'我最早的記憶是什麼?'原始的記憶是否可以共享,集體記憶是否存在?我希望透過相機和錄音機作為媒介,繞過那些我似乎能回憶起卻又回憶不起的原始記憶,去凝視那些記憶之外重要的物或人。”
《向著那份溫柔》 小田香
在日本與波黑之間,一位電影人踏上了一段身心旅程,希望理解她在異鄉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了她對電影創作的思考。透過編織 2013 年至 2016 年間拍攝的未使用的個人影像,這部影片試圖在她當下于波黑的電影生活,與過去在日本透過電影連線家庭的經歷之間,尋找一種可能。
再編織,是對既有秩序的瓦解與重塑。在這一單元當中,我們聚焦於女性創作者們的作品,她們透過對各類影像的“再編織”,完成了對性別觀念的解構與重構。《這個女人》透過對女性日常經驗的“再組織”,在紀實與虛構之間,思索女性生命軌跡的多樣可能;《女王的編織》經由對“編織”這一元素的巧妙運用,以戲謔卻誠懇的姿態,追索自我成長經驗並質詢既有性別框架;《細膩與狂暴之間》透過不同材料勾勒“家族史”肖像,以拼貼的形式,在記憶與當下的對話中,探尋時間長河中“被消失”的女性經驗;《瘴氣、植物、外銷畫》依託對不同影像檔案的“再組織”,以論文電影的形式,剖解香港殖民歷史中的幽微切面。
左滑檢視作品
《這個女人》 阿爛
貝貝是一個普通的“標準的/絲滑無誤的”已婚已育女人,作為家庭主要支撐的她在大流行中被公司裁員,決定回南方老家尋找機會,由此開始安頓家人、整理自己的各路關係,在勇氣、隱忍下不斷探索,並努力儲存自己的慾望。本片使用偽紀錄片的拍攝方式,呈現了主角作為妻子、母親和女兒等身份之外,對自我、情感和慾望的探索過程。
《女王的編織》 趙漢娜
漢娜向祖母學會了針織,針織被當成一種婚嫁前的傳統手藝課程內容。十五年過去漢娜長大了。對漢娜來說,鉤針編織是一種排解混亂情緒的冥想工具。但對其他人來說,編織不過只是一個女孩的愛好而已。漢娜決定透過鉤織“瘋狂曼陀羅”來反映過去的情緒,這是鉤織領域的終極挑戰,漢娜夢想著用最繁瑣和女性化的東西來進行最重大的反抗。
《細膩與狂暴之間》 希琳·巴哈爾·德米雷爾
家庭相簿裡收藏著值得被留下的一瞬,但相片間隙裡更多的是,那些假裝從不存在的靜默時刻。一張張照片代表模範家庭與現實間的交界,讓飄散在顯影之外的記憶不被看見,而手是中介這些記憶的媒介。本片透過影像、照片、織繡、手繪等物件的拼貼與交疊,探索一雙富創造性、也具毀滅性的手,在時間長流裡,如何創造出一段段未被家庭影像記錄下的無聲記憶。
《瘴氣、植物、外銷畫》 潘律/王博
鴉片戰爭後,駐紮香港的英軍中瀰漫著對於南中國地區熱帶溼熱氣候的焦慮與恐懼。19世紀流行的瘴氣理論將瘟疫和空氣、環境與種族聯絡起來。本作品著眼於梳理殖民地早期殖民主義和帝國擴張對於粵港空間與自然形態的影響,也試圖探討在這一框架下東西方文化抑或商貿交流的模式與今日的異同。
無論動畫是方的,扁的還是圓的,但每一個傻瓜都知道地球是平的。”導演們在創造動畫平行時空時,可以設定其宇宙執行規則,事物的運動方式也不必遵循日常生活的規律,但一切動畫世界中的物質又都來源於真實生活,此時抽象世界內部將會構建起自己的執行規則。這次向大家擁抱的三部短片也會帶來一些不正常的動畫旋律,讓我們一起成為動畫傻瓜,接收一些來自愛沙尼亞和中國創作者交織的能量。  本單元由白兔獨立策劃、撰寫文字並由她邀請Kaspar Jancis進行映後對談交流。
左滑檢視作品
《咘哩嘚》 孫逸陽
天蒼蒼野茫茫,獨有楓樹立於天角角。結種千百化蝶,蝶戀水泡遊方。鳥孵卵生十二,龍蛇虎蛙及姜央。這是一個蝴蝶媽媽和水泡遊方談戀愛生小寶寶的故事。
《草地上的早餐》 
埃裡克·阿爾努姆 / 米克爾·雷哈 
 瑪麗-李 雷班 /  瑪麗·帕卡斯
1988年,愛沙尼亞動畫師普利特Parn創作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草地上的早餐》。4位動畫師的電影是四分鐘的完美摔落和令人作嘔的搖晃,背景是飆升的波菜羅舞曲。讓定格木偶看起來如此鬆散並不容易,但結果是催眠和搞笑的。
《地核居民》 卡斯帕·詹西斯
在地殼下面,存在著另一個文明。“安提波利斯”的故事發生在地球內部。與我們這些知道真相的人不同,安提波利斯的居民根本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球體中裡。世界的真相令人震驚。
短片相較於長片,能夠為創作者提供更大的“玩樂”空間。在這裡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想象的材料,影像得以離開傳統的框架,以更加自由的形態生長。現在,我們藉由這些創作遊戲,搭建一個大大的遊樂場,並向你們發出邀請,一起想象關於“回應”的多種可能。
作為大陸華語紀錄片新銳導演,01年生的楊宇燁在近年間高產活躍,作品頻頻亮相國內影展。他題材多元,既回溯個人故事,也追尋社會與歷史事件,將沉重情感以輕盈方式傳遞,構建出私密卻公共的觀影空間,讓觀眾在共鳴中感受電影的獨特魅力。楊宇燁善於靈活運用多種媒介,探索獨特的人物刻畫方式,強調了影像的趣味性,為華語紀錄片開拓了新的可能。本次千禧迴響單元將依拍攝順序放映他的四部作品,展現他對千禧年故事與風格的追尋和沉迷。
左滑檢視作品
《火罐》楊宇燁
在醫院的推拿室裡,我和護士曉秀交換了一個「沒和任何人說過」的故事。
《千年蟲》 楊宇燁
網路百科對於千年蟲的定義是:在跨世紀之際,計算機運算時一種程式處理日期上的Bug,它會引發各種系統的功能絮亂甚至崩潰。我與母親來自不同的世代,本片紀錄了從千禧一代即我出生世代起的回憶,她幫助我完善記憶中的細節,我也探索她過去的生活,並嘗試修復那段共同沉默的時光。
《幽門螺桿》 楊宇燁
在往返的飛機上,我看著窗外下方的城市,建築間的道路四處延伸,好似一條條發光的臍帶,我隱隱感到一種無形的連線。
《暹羅》 楊宇燁
回村,紀錄一位老人三歲時從暹羅(泰國的舊稱)回到村裡的經歷,以及日本侵佔與國共內戰的碎片回憶。
作為一名新媒體藝術家,劉廣隸的創作視域廣闊且多元,在他的影像作品當中,遊戲引擎、三維掃描、AI等新的媒介技術,都成為了他“重構”想象的材料。這種使用並不是一種純粹的“形式遊戲”,而是基於媒介自身的特性,完成作品中敘事與情感的構建。無論是不可復原之物的譜系學式考察,還是歷史加諸個體之上的隱秘傷痛,又或是對故土衰敗的凝思,劉廣隸總是能夠以一種持重但卻不失輕盈的姿態,表現出他對各類議題的思索。
左滑檢視作品
《如何想象不可想象之物》 劉廣隸/陳梓睿
現在我明白了,恐龍滅絕得越徹底,它們的統治範圍就擴充套件得越廣,不僅控制著覆蓋各大洲的森林,而且能進入留存在地球上的人的思維深處。從久遠的、引起恐懼和疑慮的祖輩開始,它們不斷伸出頸項,舉起利爪,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卡爾維諾《恐龍》)。
《直到海里長出森林》 劉廣隸
證明紅色高棉在柬埔寨犯下種族滅絕罪的圖片和錄影非常少見。這部風格獨特的電影創造了一個複雜的多維宇宙,讓逃往歐洲的華裔倖存者能夠在記憶消失之前重建記憶。
《坐在我臉上》 劉廣隸
出生於韓國的藝術學生Jade在她的日記裡講述了她在法國遭遇反亞裔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經歷。對來到法國的失望、對種族主義者的巨大憤怒以及他人的不理解致使她希望透過藝術創作來完成與現實的和解。
《非常、非常、非常地》 劉廣隸
文明即大下水道。我們認為垃圾是商品的屍體,因為其喪失了功用性,我們卻在電子遊戲中大量精準地製造三維垃圾,只為了裝飾虛擬的真實性。我們一邊在城市模擬遊戲中用居民的排洩物填滿火山,再讓其噴發淹沒城市,我們一邊在真實的垃圾山上以拾荒為生,每天收入幾美元。我們一邊將虛擬貨幣技術稱作去中心化的記賬方式,我們一邊看到中心化的資本利用它讓自己快速增值。我們,我們,非常,非常,非常地。
《銻都新聞》劉廣隸
位於湖南省中部的小城市冷水江因境內“錫礦山”含有世界上最多的銻礦儲藏而被建立,並一度被稱為“世界銻都”。《銻都新聞》原為冷水江當地電視臺播放的一檔新聞紀實類欄目,在新的剪輯中,該欄目早期的部分原始素材與一部冷水江紀錄片的拍攝現場(《中國影像方誌-冷水江篇》)混雜在一起,試圖呈現一段“無時間”的敘述。
短片,是“構造想象”的樂土。在“想象樂土”單元當中,我們選取了五部風格迥異但在概念設計與影像表達上都頗具巧思的短片作品。《鯰魚人》透過對“常規敘事”輕盈而又充滿想象力的顛覆,探索了關於菲律賓歷史與真相的“可塑性”;《看見黑暗》與《月亮照常升起》則是王裕言的兩部短片作品,導演以影像譜系學的思路,從地層到工廠,勾勒出一幅“光的肖像”;《城市蘑菇生成指南》是對“城市蘑菇”這一城市景觀的奇妙暢想,表現出由人工所構造的無機物對有機自然的笨拙效仿;《新年快樂,吉姆》則使用遊戲引擎這一新媒介形式,展現在虛擬世界中絢爛煙火升騰時,數字時代中個體的原子化現實。
左滑檢視作品
《城市蘑菇生成指南》 董劼
一段關於“北京蘑菇”誕生秘密的嚴肅猜想。
《鯰魚人》 斯蒂芬·洛佩斯
在核反應堆和軍事宵禁之間,14歲的Jani生活在一個壓抑且缺乏同情心的反烏托邦世界。她和她的新朋友Kiefer,一條會說話的鯰魚,一起準備為自由進行超現實的鬥爭。
《月亮照常升起》 王裕言
在第12屆柏林雙年展上,王裕言製作了THE MOON ALSO RISES(2022),影像被設定在一個壓抑的照明環境中,顯示了被髮光的霓虹燈包圍的特大城市中昏昏欲睡的人群,以及LED工廠的工人在一種恍惚狀態下在裝配線上執行重複的任務。
《看見黑暗》 王裕言
在一個電線和繩子的時代,未來的願景錨定在石器時代。在黑暗中,人們會以最壯觀的方式發光。從我們的數字擴充套件中發出的光,其根跨越了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
《新年快樂,吉姆》安德里亞·加託普洛斯
今天是即將步入新年的夜晚。吉姆和莫騰像往常一樣整晚都在玩電子遊戲。但今晚莫騰感覺到有點不開心。
「影像板塊」全部活動排期表
清晰PDF排片檔案請點選圖示下載;點選文末「閱讀原文」跳轉至豆瓣豆列,此次展映的預告片及後續影訊歡迎關注「電子紙鎮」小紅書。

購票通道已開啟,請開啟「大麥網」,搜尋「東巢」檢視相應場次。限量早鳥票35 RMB/場,普通票50 RMB/場。
報名須知 Notice
·影片及字幕均已取得授權,收入將用於版權支援、現場執行、周邊印製等相關費用。
·不設劃座,放映準時開始,請提前到場核銷,早到可優先選座。
·觀影過程中不屏攝、錄影,儘量不點亮手機。
·因活動特殊性,一經售出,不支援退票,敬請諒解。如有需求,請提前轉讓/轉贈。
·如有疑問請進群詳詢或聯絡客服小助手,微訊號:shiTvya
工作組:三仛 阿強  echo.F Wlencost
視覺設計:Panch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