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電商參考
作者:陳澤
文章已獲授權
3個月過去,曾在熱搜榜掀起驚濤駭浪的吳柳芳,重做歸來了!
就在近日,電商參考發現,抖音平臺上的“56學姐”賬號已然重生歸來,延用了此前的簡介與頭像的吳柳芳,釋出了自己迴歸後的第一條作品。

圖源:抖音@56學姐
在這次久違的更新裡,身著一襲素色漢服的吳柳芳置身於茶園中,在染缸前,她手持紙扇、輕蘸漆墨,動作優雅如畫。
影片配文中,吳柳芳寫道:以漆為墨,以扇為紙,顯然是在宣傳時下頗為流行的傳統文化“漆扇”。
截至目前,這條影片點贊已經接近19萬,吳柳芳的粉絲也已然達到6.8萬,雖然遠不及去年深陷爭議漩渦時“黑紅”的火爆,但無疑已是一個好的開始。
在這條影片的評論區裡,不少網友對吳柳芳的迴歸感到驚喜與欣慰,甚至有網友感嘆:“她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路”——
不再是昔日以熱辣舞蹈博取眼球的“擦邊網紅”,而是一位以傳統文化為基調的內容創作者。
回顧此前,這條“重生之路”的起點可謂鋪滿爭議的荊棘。
時間倒回2024年12月,在網友為“前體操國家隊運動員當擦邊網紅”一事吵了大半個月之後,抖音平臺終於出手,將吳柳芳等一批賬號封禁,此般“殺伐果斷”的做派瞬間引爆全網。
彼時的抖音安全中心釋出公告稱:
為維護清朗網路空間,抖音安全中心對“56學姐(798)”等11個賬號採取禁言、暫停營利許可權、清除因違規行為增長的粉絲等處置措施,對MCN機構“大海星辰”採取限制後臺賬號管理功能30日處置。

圖源:抖音黑板報
抖音的處理效果立竿見影,在公告發布後,吳柳芳因“擦邊爭議”而瘋狂上漲的粉絲遭到清空,粉絲數從600萬跌落至4.4萬,而在賬號被禁言禁播以後,吳柳芳也隨之消失在大眾視野。
這場由兩位體操世界冠軍因“擦邊行為”展開的公開互懟,本質上是網紅經濟與公眾人物身份認同的深層博弈。
回首吳柳芳的網紅之路,退役運動員的身份曾是她初入短影片賽道的“金字招牌”。
一方面,體操生涯賦予的柔韌身姿,在熱舞影片中化作吸睛利器,另一方面,“前國家隊成員”“體操世界冠軍”的過往經歷,更是讓她從網紅中脫穎而出的個人特色。
但流量狂歡的背面,是平臺規則的利刃:當“擦邊”爭議愈演愈烈,迫於輿論壓力的抖音,最終只能以“清除違規增長粉絲”的鐵腕手段,將她推回原點。
不難看出,封禁事件暴露了流量桌上的殘酷法則:當“前世界冠軍”標籤與性感熱舞形成敘事張力,平臺既享受其帶來的話題紅利,又不得不在輿論壓力下揮起鍘刀。
正如抖音副總裁李亮所言:“對運動員的判斷和處理分歧很大,但必須按規則執行。”
這種曖昧態度恰似當代網際網路治理的縮影:演算法默許爭議內容野蠻生長,又在輿論反噬時,將其作為“淨化生態”的祭品。
彼時,有網友唏噓:“600萬粉絲一夜蒸發,吳柳芳的網紅命運就此改寫。”但如今看來,只要有重頭再來的勇氣,吳柳芳的故事依舊充滿無限的生機與可能。
“沉澱”歸來的吳柳芳,選擇用傳統文化作為作品的底色,或許,她正試圖將體操訓練的堅韌注入文化傳承,用另一種方式延續運動生涯的榮光。
這種轉變讓人聯想到李子柒的崛起路徑:同樣是從爭議中突圍,同樣以傳統文化為錨點,將個人IP昇華為文化符號。

圖源:抖音@56學姐
不同的是,吳柳芳的轉型更具戲劇性——從“擦邊網紅”到“國風女神”,這種反差本身即構成流量密碼。
當然,即使大部分的網友對於吳柳芳的迴歸表示歡迎,來自外界的質疑聲也並未消失。
有評論尖銳指出:“非遺技藝成了洗白工具?”畢竟,三個月前刪除的“擦邊”舞蹈影片與如今的漆扇影片,風格堪稱迥異,難免令人揣測背後的動機。
這種針對“人設真實性”的討論,恰恰印證了網紅經濟的複雜生態:觀眾既渴望看到真實的成長,又對精心設計的敘事保持警惕。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否認,吳柳芳的“重做歸來”,開闢了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第三條道路:藉助自媒體實現文化價值的再創造。
在電商參考看來,基於“內容價值迴歸”的行業趨勢,吳柳芳新影片的走紅並非偶然:漆扇工藝自帶非遺IP屬性,茶園場景契合都市人的田園想象,而體操運動員的“勵志底色”則為內容注入正能量。
這種“傳統文化+個人敘事”的複合模式,或許正是破解網紅生命週期難題的金鑰。
當然,前路未必平坦,如何持續產出高質量非遺內容?如何在商業變現與文化傳播間取得平衡?這些問題仍然需要吳柳芳的後續解答。
但至少,吳柳芳的嘗試撕開了一道口子,向我們證明:當流量狂潮退去,真正能留住觀眾的,終究是那些紮根文化土壤、傳遞精神價值的內容。
正如染缸中的漆料需要時間沉澱,她的轉型之路亦需耐心耕耘。
回望這場風波,最動人的不是“逆襲劇本”,而是一個女性在時代洪流中的自我重塑。
從體操冠軍到爭議網紅,再到文化使者,吳柳芳的每一次轉身都伴隨著陣痛與爭議,卻也詮釋著“破繭成蝶”的生命力。
或許正如她在染扇時所言:“有些顏色需要層層疊加才能顯現。”當漆墨滲入紙纖維的瞬間,過去的標籤被悄然覆蓋,新的故事正在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