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虧兩年,經緯恆潤“壓力”不減

經歷2024年智慧汽車行業價格戰洗禮,核心零部件上市公司的業績表現如何,正在陸續揭開面紗。
1月底,經緯恆潤(688326)釋出《2024年年度業績預虧公告》,公司預計2024年度將繼續虧損,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為虧損4.5-5.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虧損金額增加2.33-3.63億元。
公告顯示,2024年,隨著汽車智慧化、電動化的加速發展,行業技術加速更新迭代,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同時公司收入結構有所變化,汽車電子產品業務收入佔比提升,導致公司整體毛利率有所下降;
此外,報告期內,公司積極開拓產品與市場,同時公司人員數量增加,相應研發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增長;同時,公司投資的上下游產業鏈企業公允價值變動, 對報告期利潤產生一定影響。
事實上,這並非行業特例。
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近日釋出財務資料顯示,2024年公司營業利潤暴跌三分之一,至32億歐元(33.2億美元);營收小幅收縮至905億歐元,而息稅前利潤率下降了近兩個百分點,至3.5%,遠低於7%的年初目標。
初步資料顯示,該公司的幾乎所有業務領域都表現不佳。在區域市場部分,歐洲業務尤其糟糕,需求疲軟。此外,作為公司最大的業務板塊,移動出行業務營收維持在上一年度約560億歐元的水平。
“由於全球經濟疲軟和汽車行業面臨的多重挑戰,2024年將比預期的更加困難,2025年可能也是如此。”Stefan Hartung坦言,未來也無法避免進一步的裁員措施,並可能繼續採取適當行動以應對當前的經濟形勢。
實際上,去年初開始,包括博世、大陸集團、採埃孚、安波福、佛瑞亞、法雷奧等在內的多家知名汽車零部件Tier1都陸續釋出了裁員計劃,從上千人到上萬人不等。目標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其中,去年7月底,採埃孚(ZF)宣佈,預計將在2028年年底前在德國裁員約11000至14000人,佔其德國員工總數的約四分之一。主要原因是公司面臨高額債務,而裁員計劃將主要影響生產和研發部門。
而作為中國本土智慧網聯頭部供應商的代表之一,經緯恆潤已經是連續兩年虧損。2023年,該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6.78億元,同比增長16.30%;歸母淨利潤虧損2.17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2.36億元。
2024年半年報資料顯示,實現營業收入20.27億元,同比增長19.43%;淨利潤虧損金額則是繼續擴大,從上年同期的8905.44萬元大幅增至3.33億元。其中,持續的研發投入造成利潤虧損,是主要原因之一。
該公司的公開報告指出,汽車智慧化、電動化加速發展,行業技術加速更新迭代,市場和客戶對新架構、新技術、新方案需求不斷提升,公司需要投入充分的研發資源以獲得持續的競爭力。
比如,2023年,經緯恆潤的研發和技術人員增加一千餘人;其中,研發費用同期增長3.12億元,增長比例47.65%;2024年上半年,研發投入總額較上年同期繼續增加36.03%。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該公司的研發投入佔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從上年同期的27.46%繼續增加至31.27%。
目前,經緯恆潤的汽車電子產品業務覆蓋智慧駕駛、智慧座艙、智慧網聯、車身和舒適域、底盤控制及新能源和動力系統六個產品子方向。
這也意味著,經緯恆潤是目前國內汽車零部件上市公司中,涉及汽車電子尤其是智慧化相關部件領域最廣的上市公司之一。同時,汽車電子產品業務也是該公司的第一大主營業務來源。
從研發投入分配來看,截至2024年上半年,經緯恆潤的先進駕駛員輔助系統開發專案仍是重點,報告期內投入研發金額達到6,944.47萬元(排在所有專案的首位),累積投入金額接近4億元。智慧駕駛域控制器專案投入2,780.39萬元,累積投入達到1.6億元。
在核心計算平臺部分,出口車型方面,公司的ADAS產品主要採用Mobileye、TI(TDA4)的方案。城市NOA則是選擇基於國產晶片方案,並與合作伙伴(輝羲智慧)開發了感知演算法及域控制器,預計今年實現量產落地(已經拿到江鈴汽車的定點專案)。
同時,在2024年上半年業務亮點方面,經緯恆潤的HPC/區域控制器(廣汽、小米、小鵬等)、融合閘道器(哪吒)、AR-HUD(吉利、上汽等)、底盤域控制器(蔚來)等產品線繼續保持不錯的規模化量產交付。
然而,汽車智慧化帶來的巨大市場增量紅利的同時,也深陷競爭白熱化。新進入者仍在繼續增加,這些廠商可以提供較低的價格或新技術及解決方案(比如,BEV、無圖等方案),因而行業未來的競爭可能更為激烈。競爭加劇可能導致銷量下降、價格或利潤率下降或失去市場份額。
同時,新能源汽車與傳統燃油車的市場競爭持續加劇,豪華汽車品牌相繼加入“價格戰”競爭,給行業上下游的成本控制帶來新的挑戰。
去年,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主機廠的“卷”導致了價格戰,也需要犧牲利潤來爭取市場份額。而作為零部件供應商,不是一個高利潤的行業,純粹降價是艱難的。
以高階智駕為例,一方面,頭部車企仍在積極推動全棧自研,並且出現了技術反向輸出的趨勢,比如,小鵬與大眾的合作;另一方面,包括華為、大疆、Momenta等頭部演算法玩家,不斷搶食優質客戶訂單。
其中,以華為為例,除了問界、智界等鴻蒙智行體系,還陸續拿到了長安深藍、比亞迪、廣汽、東風等車企的高階智駕訂單。而大疆、Momenta等玩家,則已經進入合資品牌量產合作階段。
此外,在智駕域控賽道,由於英偉達+德賽西威的先入為主,經緯恆潤也錯過了第一波市場紅利。而去年開始搶佔市場的高通智駕平臺,也帶動一批智慧座艙玩家涉足智駕業務;同時,包括偉創力、立訊、捷普、華勤等代工大廠的進入+新勢力自主參與硬體設計,也進一步擠壓了市場空間。
此前,經緯恆潤對外披露,公司目前也在採取措施對供應鏈進行降本,既包含供應商的直接降價,也包含方案的最佳化,如匯入部分國產晶片和物料。同時,積極努力擴大海外業務的佔比,審慎對待毛利較低的專案。
而作為經緯恆潤去年的新增亮點產品線,HUD行業的競爭也同樣白熱化。
一方面,HUD尤其是AR HUD正處於快速增長視窗期。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1-12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W/AR-HUD交付352.43萬輛,同比增長56.32%。
其中,去年12月,W-HUD單月新車搭載交付量首次突破40萬輛大關,AR-HUD則是連續兩個月站上10萬輛交付規模。此外,全年W/AR-HUD前裝標配搭載率也是首次超過15%;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預計,2025年仍將保持50%左右的高增長態勢。
另一方面,價格戰席捲而來,技術路線博弈加劇。其中,AR HUD的前裝供貨價格還在持續下降,市場佔比較高的TFT方案價格普遍已經下降至500-1000元。業內人士指出,國內客戶和TFT方案AR-HUD,毛利率水平普遍不高。
一些供應商則在大力推進供應鏈降本來應對車企降價壓力,另一方面透過開拓優質客戶,開發和配套Lcos等技術要求更高、價格空間更高、盈利能力更好的AR-HUD方案。而目前,經緯恆潤的HUD主要是基於DLP方案。
去年底,華為智慧車載光業務側與六家國內HUD廠商(包括水晶光電、華陽、澤景等)簽約,意圖推動LCoS方案的AR HUD實現規模化上車(聯手做大市場蛋糕,並藉助規模化效應實現降本,從而實現更多價位車型的覆蓋)。而上述供應商已經佔到中國市場AR HUD前裝份額的六成以上。
在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看來,對於經緯恆潤來說,不管是傳統業務還是新業務,仍將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去年底,該公司更是將兩大募投專案的預定可使用狀態時間進行延期。其中,南通汽車電子生產基地專案更是被推遲兩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