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 HUD市場已經進入了爆發式增長期。
根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2024年1-11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W/AR HUD交付量304.08萬輛,同比增長54.29%,前裝搭載率升至15.06%。其中,AR HUD前裝標配交付量達到74.99萬輛,同比增長271.87%,並且於11月份首次突破了10萬輛大關。
與此同時,各大HUD廠商、車載顯示屏廠商也在推動HUD產品向下一代產品升級。比如在CES展期間,華陽、澤景等HUD廠商紛紛推出了雙焦面AR HUD、P-HUD(全景抬頭顯示)、景深式3D AR HUD等下一代產品,而京東方、TCL華星等顯示技術廠商則推出了新一代HUD顯示屏。
而車企方面,包括蔚來、小米、紅旗在內的越來越多車企開始搭載雙焦面AR HUD甚至是P-HUD產品。比如近期全新上市的紅旗天工08就搭載了65英寸同軸雙焦面AR
HUD,可以在4米和7.5米視距範圍內分別顯示行車與導航資訊,讓駕駛體驗更具沉浸感。
HUD,可以在4米和7.5米視距範圍內分別顯示行車與導航資訊,讓駕駛體驗更具沉浸感。
多位企業人士表示,未來幾年,AR HUD將進入黃金髮展期。根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預測,預計到2027年,AR HUD的搭載率將超過W-HUD,未來有望成為智慧汽車的“標配”功能。
國內外廠商“激戰”下一代產品
現階段,華陽、水晶光電、澤景、FUTURUS未來黑科技等HUD廠商不僅在發力5.1寸TFT HUD,還在加快推進雙焦面AR HUD、P-HUD(全景式HUD)、光波導技術的規模量產,以推動HUD向更高畫質晰度、更大FOV、更好體驗感的方向推進。
一方面,寶馬、大陸、法雷奧、華陽、澤景等企業已經推出P-HUD產品,即全景式HUD,顯示畫面可以橫跨整個擋風玻璃。比如法雷奧已經推出了Panovision全景顯示(P-HUD),基於“人機融合”的HMI介面,將虛擬浮動影像與增強現實抬頭現實技術(AR HUD)相結合,駕駛員可以在前風擋底部區域獲取全部車機資訊。
據瞭解,法雷奧P-HUD產品基於法雷奧出色的光學設計和背光設計經驗,實現了“Pillar To Pillar ”的曲面屏顯示效果,使得座艙內成員可以同時享受高對比度、高重新整理率、高光均勻性的視覺畫面,且畫面質量幾乎不受外部環境光影響。
根據法雷奧資料顯示,該P-HUD對比傳統HUD,擁有更高的對比度、更大的視場角、更小的裝配體積等優勢,同時顯示內容和尺寸均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定製,為智慧座艙的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AR HUD將根據不同資訊的優先順序和緊急程度,實現多層級的資訊顯示。為此,雙焦面AR HUD、多焦面、多焦面/可切換焦面成為了AR HUD技術演進的重要過程。目前,雙焦面AR HUD已經開始進入了量產階段。
此外,光波導技術同樣被視為AR HUD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目前,包括華陽、水晶光電等HUD廠商都在開發基於光波導技術的AR HUD產品。“相較於傳統顯示方案,光波導方案無需經過多次反射即可實現影像的投射,具備佈置體積更小、易平臺化開發以及AR成像效果更好等優勢,可以解決傳統AR HUD體積過大、光路複雜等問題。”水晶光電相關負責人表示,水晶光電同時儲備了TFT、LCos、DLP、光波導、斜投影等多種AR HUD技術方案,得益於水晶光電在AR HUD的量產經驗及技術積累,目前已經取得了重要的進展。
綜合來看,AR HUD市場已經呈現了多種技術路線並進的狀態,大多數HUD廠商同時佈局了多種全新的技術路線。比如澤景,其不僅推出了同軸雙焦面AR
HUD,還發布了P-HUD,即全景平視顯示系統,可以在前檔風玻璃下沿顯示語音助手、媒體、天氣等個性化資訊,為全車乘客提供清晰且不受環境光影響的畫面。
HUD,還發布了P-HUD,即全景平視顯示系統,可以在前檔風玻璃下沿顯示語音助手、媒體、天氣等個性化資訊,為全車乘客提供清晰且不受環境光影響的畫面。
“雙焦面AR HUD可以同時呈現出一近一遠兩個畫面,並且可以在螢幕不同位置進行功能分割槽管理,對於螢幕色彩、成像清晰度等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澤景產品管理部總監孫孝文表示,澤景的雙焦面AR HUD解決了HUD暗光環境干擾視線、強光環境對比度不足等通病,並且擁有更大的FOV等效能指標,目前已經進入了規模量產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在汽車智慧顯示領域,澤景憑藉深厚技術沉澱與創新探索,基於AR HUD、CMS、P-HUD等多種創新視覺互動技術,重磅推出了“Inno·Vision座艙:IV1”,徹底顛覆了傳統座艙儀表的佈局,為使用者開啟智慧駕駛時代全新體驗的大門。
據瞭解,澤景推出的這套“Inno·Vision座艙:IV1”,依據人機互動原理和全景顯示原理創新性地設定了四個相距,最靠近駕乘人員的是CMS,最遠距離的是雙焦面AR HUD的遠焦面,可以帶來不同距離層次上的視覺互動體驗,重新定義了新一代座艙的視覺互動。
很顯然,從單焦面2D顯示到雙焦面3D顯示,從TFT到LCOS等成像方案,AR HUD的技術方案正在不斷最佳化,顯示效果與使用者體驗也在快速提升。
比如蔚來ET9旗艦車型首發搭載了藍寶石全焦段 AR HUD,能夠實現遠焦面15米處等效120寸AR-HUD效果。據瞭解,該AR
HUD由FUTURUS未來黑科技研發定製而成,採用了FUTURUS創新性的“共軸光場技術”,結合近場 W-HUD 與遠場連續變焦 AR HUD,不僅帶來了更大的可視畫面,還極大提升了內部空間利用率,為使用者提供了增強AR空間感與實景融合、分層顯示等更加前沿和智慧的使用者體驗。
HUD由FUTURUS未來黑科技研發定製而成,採用了FUTURUS創新性的“共軸光場技術”,結合近場 W-HUD 與遠場連續變焦 AR HUD,不僅帶來了更大的可視畫面,還極大提升了內部空間利用率,為使用者提供了增強AR空間感與實景融合、分層顯示等更加前沿和智慧的使用者體驗。
據瞭解,要實現AR HUD的分層顯示,最大的難題就是確保AR畫面顯示的穩定性、精準性以及同步性。比如AR 內容與真實環境不同步,導致畫面相對現實環境發生錯位或漂移。
為此,FUTURUS開發了“AR
Kernel® 空間計算引擎”,可以實現高幀率即時3D渲染與延時補償,確保虛擬內容與現實
場景的無縫融合。同時,FUTURUS還創新性開發了RTP 延時補償演算法,從根本上避免AR畫面相對真實環境的漂移與錯位。
Kernel® 空間計算引擎”,可以實現高幀率即時3D渲染與延時補償,確保虛擬內容與現實
場景的無縫融合。同時,FUTURUS還創新性開發了RTP 延時補償演算法,從根本上避免AR畫面相對真實環境的漂移與錯位。
據瞭解,FUTURUS 空間光場 AR HUD 正在探索可實現連續變焦效果的多焦面方案,實現將不同位置的真實物體與 HUD 虛擬影像在視覺上融合。
競爭升級,行業格局生變
“無論是雙焦面AR HUD,還是P-HUD,目前都還處於不斷演進與發展的過程,成本還相對較高。比如雙焦面方案普遍要高於TFT方案50%左右。”有企業高層表示,AR HUD要從高價位車型逐步滲透到低價位車型,最終實現功能的“標配”,最根本的還是要控制成本。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市面上的AR HUD效能和使用者體驗存在參差不齊的情況,同時在宣傳端和實際應用之間也存在差異。“要做高性價比的AR HUD,需要HUD廠商擁有豐富的量產經驗和know how積累,這與HUD廠商的量產規模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過去幾年,AR HUD市場猶如一塊巨大的蛋糕,吸引了外資巨頭、傳統座艙Tier1、光學廠商、初創公司等各大領域企業的紛紛加入,市場競爭異常激烈。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國內供應商憑藉成本優勢,以及不斷地研發與投入,成功佔據了中國HUD市場份額的半壁江山。根據《高工智慧汽車研究院》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乘用車(不含進出口)前裝標配W/AR HUD交付新車225.43萬輛。其中本土供應商市場份額佔比已經達到了52%,實現了對傳統外資供應商的反超。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AR HUD的搭載量不斷攀升,但在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AR HUD市場“價格戰”已經激烈上演,前裝供貨價格“一降再降”,行業洗牌一觸即發。
業內人士一致認為,伴隨著越來越多AR HUD市場技術比拼的升級,AR HUD市場將進入大洗牌階段,市場競爭將越來越集中化。對此,水晶光電相關負責人表示,對於AR
HUD供應商來說,不斷提升技術水平、降低成本,將是贏得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
HUD供應商來說,不斷提升技術水平、降低成本,將是贏得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
而孫孝文表示,AR HUD的未來趨勢朝著更大畫幅、更小體積、更高像質等方向發展,同時需滿足遠近距離多元化的需求,讓AR效果與實景的融合更為真實。要實現這般理想的AR效果,絕非單靠一家HUD廠商便能達成。
“這需要整個AR HUD生態系統中上下游企業全方位協作,涵蓋上游硬體供應商、中游的HUD製造商,以及下游應用企業,比如各大OEM廠商等。” 孫孝文表示,整個系統鏈路的上下游軟硬體配合同樣至關重要,比如與地圖廠、定位廠商、ADAS廠商、雷達廠商、整車廠等協同最佳化AR HUD的顯示內容與功能。只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進行深度的生態合作與創新,才能推動AR
HUD技術邁向新高度,為使用者帶來更優質、更智慧的駕駛體驗 。
HUD技術邁向新高度,為使用者帶來更優質、更智慧的駕駛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