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屈原為什麼要投江?
王維為什麼被叫詩佛?
這個時代的我們讀詩還有用嗎?
這些問題,在我還是學生時代捧著課本時就滿心好奇。
而今,隨著《跨山海Ⅱ》這本書的問世,我彷彿發掘了一座知識的寶藏。

那些看似遙遠而神秘的詩人及其生活,其實與我們並無二致。
在這些詩人的故事中,我們甚至能捕捉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共鳴。
01
年輕的我們總是夢想能夠改變世界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盛世大唐,有一位本應在這樣的時代大放異彩的詩人,卻被命運捉弄,最終選擇修行佛教,他就是被譽為“詩佛”的王維。
出身於赫赫有名的“五姓七家”之一——太原王氏,王維自幼接受貴族教育,詩書禮樂樣樣精通。
後來,他赴京趕考,一舉高中狀元,步入仕途,成為名副其實的狀元郎。
儘管一時聲名顯赫,但正如今天的“北漂”“滬漂”一樣,背井離鄉的他常常思念遠在太原的親人,於是寫下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名句,寄託了對家人的深情。
然而,漂泊的生活並未就此結束。
從被貶山東,到出塞遠赴涼州,王維在宦海中幾經沉浮,看盡了世態炎涼,也深刻體會到了官場的黑暗與無奈。
一次次的打擊讓王維逐漸萌生了歸隱的念頭。
他的心態愈發平和,詩風也越發簡練,最終在山水田園中找到了內心的寧靜,成為後世敬仰的“詩佛”。
《跨山海Ⅱ》中說,年輕時我們總是夢想能夠改變世界,結果卻發現自己如一粒塵沙,微不足道,每當被現實支配得透不過氣的時候,總會想起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有的人會感嘆世界的不公,有的人選擇歸隱再也不出來。
然而大部分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牢騷發完,生活還要繼續,何況這個世界也並非一無是處。
人生的事,往來如梭,找到自己的歸處,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上雲捲雲舒。
或許對王維來說,這就是生活最好的狀態。
02
為什麼我們30歲後才讀懂詩?
二十歲讀《離騷》,只覺得艱澀難懂。
那時我們忙著在求職市場披荊斬棘,像岑參筆下“火山五月行人少”的孤勇者,總以為家國情懷是歷史課本里的鉛字。
直到某個深夜,發現辦公室窗外同樣懸著邊塞詩人望過的月亮,才驚覺“馬上相逢無紙筆”的焦灼,早已滲入我們視訊會議時望向故鄉的每個眼神。
在《跨山海Ⅱ》這本書中,寫盡了屈原的一生,我們才明白《離騷》是他無悔的曾經,更是他逃脫不掉的命運。
儘管如此,屈原還是堅守著本心,即使在偏遠的流放之地,他也要將這詩唱給山林鳥獸,希望這漢北的鳥能夠飛到郢都,唱給楚懷王聽,唱給戰火中無辜的百姓聽。
人的信念到底有多強大,在《離騷》中便能得知一二。

而在盛唐的邊塞,岑參的駝鈴正搖碎大漠孤煙。
這個用腳步丈量山河的詩人,在三十年間丈量過長安的朱門酒氣,也丈量過輪臺的八月飛雪。
當青絲化作白髮,他仍將詩稿系在鴻雁足下,讓“忽如一夜春風來”的絕唱掠過玉門關的箭樓。
直至暮年辭別長安時,隨身行囊裡除卻半卷殘詩,唯餘少年時從嵩山採擷的一枚松針。

歷史長河奔湧不息,每個時代都在重寫相似的劇本:
有人抱著褪色的offer蜷縮在燕郊的群租房,如同當年屈原獨對洞庭秋月;
有人在地鐵末班車上修改第37版方案,恰似岑參在軍帳中呵凍修書。
那些遷徙趕路的靈魂,將生命熬煮成跨越時空的琥珀——當陸家嘴的霓虹映亮未眠人的瞳孔時,汨羅江畔的漁火正在他眼底靜靜搖曳。
生活終會在某個轉角教會我們讀詩。
當KPI化作壓頂的烏雲,方知“長太息以掩涕兮”不只是屈原的悲鳴;當在產房外等候新生命時,突然懂得“忽如一夜春風來”不只是塞外的奇景。
那些被歲月打磨過的詩句,像窖藏三十年的黃酒,在中年時刻啟封,辛辣中泛起回甘。
詩人們把生命密碼藏在平仄之間。
屈原把楚國的山川融進九歌,岑參將大唐的霜雪寫入軍帳,而我們這個時代的詩意,藏在凌晨的咖啡漬裡;在孩子的作業本上;在視訊通話時父母欲言又止的皺紋中。
當生活的風雨浸透衣衫,那些曾經生澀的詩句,突然都有了體溫。
03
跨越山海相見的,是詩人,也是我們
加班第7天,方案改到第12版,客戶說‘再想想’。
站在公司的窗前,突然想起王維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上學時覺得矯情,現在竟被戳得眼眶發酸。
猶記得當年一同畢業的幾人,愛自由的進了體制,內向的做了老師,上進的成了家庭主婦……
人生本就是一場巨大的事與願違,哪怕是一出生就拿著主角劇本的王維,又或者身懷大才的屈原、岑參都不能倖免。
也正是這些事與願違,讓我們的人生充滿了挑戰與變數,也讓我們在逆境中成長,在困境中堅持,在平凡的日子裡尋找不平凡。
李賀沒有去過戰場,卻依然能寫出“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的壯麗詩篇;
王維雖以山水田園詩聞名,卻也能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展現邊塞的蒼涼與壯美;屈原雖被流放,卻依然在“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中寄託了自己的愛國情懷。
理想會因為現實而被埋沒,但絕不會向現實低頭,一如這些詩人,一如今天的我們:進了體制的人依然保持著旅行的習慣,做了老師的人還是會給自己時間獨處,成了家庭主婦的人每天都會更新自己的社交媒體,開始了直播帶貨……
如果說《千古風流人物》這部央視連載的電視劇,帶給我的是觸動,那麼《跨山海Ⅱ》這本書帶給我的就是震撼,你甚至能在這本書中感受到自己正在和詩人一起,向陽而生,踏歌而行。
不以山海為遠,不以日月為限。
那些文字穿透微薄的紙張,宛如一隻手抓住我的心臟,揪得我喘不過氣來;
那些激昂的詞句,每一個字都鐫刻著歷史的痕跡,吶喊著歷史洪流中詩人們的無奈和掙扎;
那些被迫接受理想被現實打破的詩人,也像極了初出校園走入社會的自己。
或許這本書中的詩人並非那個時代的“頂流”,但他們的故事卻更像是我們普通人的人生縮影。
初聞不知詩中意,再看已是詩中人。
當那些曾經在書中看到的閃閃發光的詩人,在劇中和書中以具象化的方式出現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好像忽然明白了這些詩能夠被千古傳頌的意義,那些光彷彿透過千年的時間,照在了我的身上。
而當光照下來的那一刻,詩人即是我們,我們,亦是詩人。
—— 推薦閱讀 ——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