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標題,是我從特朗普對俄烏衝突的態度中得出的結論。
本來我想用“一定會”,後來改成了“一定願意”。
用前者,好像中國就能同意似的。
用後者,是他願意中國卻不一定願意。
可能有人會問,難道美國不想以臺製華,挑起臺海衝突來打斷中國的崛起嗎?
他們當然想,但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機會。
蘇聯解體後,華盛頓方面就一直在臺海“搞搞震”,不過中國當時還不是美國的主要對手。
如何應對日本和德國的挑戰,收割蘇聯解體後的地緣戰略紅利,對俄羅斯進行破碎化處理,顯然比搞中國更加急迫。
當這些問題開始有些眉目的時候,臺海地區便開始爆發危機。
1995年,臺偽領導李登輝竄訪美國發表分裂演講,我軍在東南沿海連續舉行大規模軍演反“獨”促統,美軍派遣兩個航母戰鬥群進駐臺灣海峽,戰爭一觸即發
1999年,臺偽領導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發表特殊“兩國論”,島內進行所謂的獨立“公投”,解放軍宣佈在臺灣海峽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
這些危機固然由李登輝挑起,但更主要的還是受到了美國的暗示和鼓舞。
類似危機,每每說到華盛頓是幕後黑手,總有人諷刺說“甩鍋美國”,表示不相信美國有那麼大的能耐。
在臺海問題上,美國人說得確實冠冕堂皇,可他們在具體操作上卻讓島內分裂分子心領神會。
李登輝在美國發表的演講稿,大家以為是他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嗎?
據美媒透露,臺偽集團領導人在美演講的內容,都需要美國政府提前審定透過,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華盛頓說了算。
透過訪美的規格、接待的標準、演講的尺度,臺偽集團可以猜出主子的意思。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包括美國在內的聯合國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但我們看到,只有美國仍在對臺軍售,而且出售的武器數量越來越多、進攻性越來越強。
如果沒有美國的慫恿,島內那幫慫貨給他們一百個膽,也不敢在統獨問題上挑釁大陸。
有一天兩岸爆發戰爭,美國當然要負主要責任。
再比如烏克蘭問題,美國自然不會傻到公開鼓勵烏克蘭與俄羅斯開戰。
透過“顏色革命”,兩次顛覆試圖在美西方之間搞平衡外交的亞努科維奇,扶持親西方勢力上臺。
在布加勒斯特北約峰會上,他們公開表示考慮吸納烏克蘭和喬治亞加入北約。
釋放這些訊號,不就是在放狗咬人嗎?
沒有北約東擴,就沒有戰爭。俄格、俄烏這兩場戰爭爆發的主要責任,難道不應該由美國來承擔?
回到兩岸問題。在克林頓後期,特別是小布什上臺後,臺海局勢一度變得非常惡劣。
他們向臺灣地區出售F-16戰鬥機、“基德”級驅逐艦、“愛國者”防空導彈等大量先進武器,培養和扶持島內分裂勢力,陳水扁就是在這種氛圍中上臺的。
這一切,可以從美國的對華戰略改變找到源頭。
小布什一上臺,就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對手”,對中國產品實施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特朗普第一任期的那些政策,不過是“布規特隨”罷了。
大家想一想,如果美國的遏華政策早在20多年前實施,會是什麼結果不用我說吧。
在那樣的背景下,挑動臺海生戰生亂絕對會是他們的一個主要選項。
天佑中華。小布什2001年上臺不到8個月,911事件就將美國的戰略節奏完全打亂,大國競爭讓位於反恐戰爭,給中國爭取了10多年的寶貴戰略機遇期。
這10多年時間,伊拉克、阿富汗兩場戰爭,一場金融危機,敘利亞、烏克蘭兩場地緣衝突,吸引了美國大部分的“火力”,消耗了美國大量資源。
特朗普上任後,重拾小布什遏華的那一套,不過因政權更迭導致人亡政息。
拜登上臺後雖然繼承了特朗普的反華政策,但俄烏衝突事實上再次為中國爭取了4年的戰略機遇期,讓美國有心卻無力與中國進行大國競爭。
現在特朗普,可不是面對2001年的中國,也不是面對2018年的中國。
今日中國,已非吳下阿蒙。
在貿易、科技、外交等戰線上,美國在8年的非軍事戰爭行動中,未建寸功。
按拜登政府的節奏,接下來應該會試一試地緣戰爭,複製烏克蘭衝突的“成功經驗”,打斷中國的崛起勢頭。
但從特朗普上臺後的一系列操作,特別是處理俄烏衝突的手法看,這種情況仍有變數。
威脅要吞併加拿大、格陵蘭,收回巴拿馬運河,逼迫烏克蘭向俄羅斯“投降”,與歐洲盟友漸行漸遠……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要進行戰略收縮。
在戰略收縮過程中,特朗普非常粗暴地採取生意人那一套做法,把很多東西當成資產打包甩賣,其中烏克蘭便是其中之一。
那份因澤連斯基在白宮掀桌子,未能如期簽署的“還款協議”,雖然沒有訛詐到5000億美元,但也夠讓美國把烏克蘭的剩下價值吃幹抹淨了。
烏克蘭人幫助美國削弱俄羅斯、挑動俄歐對立,與俄羅斯打生打死,按理說不能拋棄。
可美國的選舉制就是這麼神奇,換了一個總統就可以“新官不理舊賬”。
特朗普政府的態度非常明確,澤連斯基求抱抱可以去拜登、找民主黨,與他無關。相反,他還給自己立了個愛好和平的人設。
把澤連斯基“趕出”白宮後,魯比奧在接受CNN採訪時表示,特朗普總統的目標就是停戰,比任何人都堅定。
看,真還讓人挑不出理來。
現在的烏克蘭,已經順利完成美國下達的兩項KPI指標,邊際效益遞減。
戰爭繼續打下去,失就要大於得。如果換到小布什剛執政時,美國國力如日中天、無遠弗屆之時,也許尚可。正在實施戰略收縮的美國,已經無力承擔這種曠日持久的鉅額戰爭消耗。
對出門不撿錢就是虧的特朗普來說,顯然不願意做這種虧本買賣。
更何況,太平洋西岸還有個一天天加速壯大的中國。
特朗普甩賣烏克蘭,本質上是美國的戰略發生了變化,與大家調侃他是俄羅斯的間諜、普京的好基友沒有半毛錢關係。
大家覺得,連烏克蘭都可以賣,臺灣有什麼不能賣?
隨著俄烏局勢越發明顯,我看臺偽當局已經在忙著認知塑勢,加固井口和資訊繭房了。

看看截圖中,島蛙列舉“今日烏克蘭不會是明日臺灣”的三點理由,就知道多幼稚可笑。
1、首先說地緣價值。
以前,臺灣是美國在第一島鏈的鎖鑰,雖然不敢說比烏克蘭的地緣價值高,但確實不低。
世異時移,現在的臺灣基本不具備地緣戰略價值。
去年底,美軍國防部宣佈將駐守琉球群島的9000名美軍分批撤離至關島、夏威夷和澳大利亞,使之遠離中國軍隊的火力打擊。
隨著解放軍實力的增長,基本失去戰略價值的第一島鏈被美國加速拋棄,就連第二島鏈都不再保靠,遑論臺灣?
現在的臺灣,對美國只有交易價值,而無地緣價值。
2、其次是地理環境。
島蛙們覺得,海峽是解放軍跨海的天然屏障,簡直缺乏常識。
對於其他軍隊而言,海峽確實有可能成為不可逾越的障礙,可對中美這樣的軍隊來說,這是不存在的事。
與此相反,臺灣島的地理條件遠比烏克蘭要差。衝突爆發,烏克蘭可以從歐洲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援,可誰敢在解放軍海空軍的重重封鎖之下,支援孤懸大海的臺灣。
那麼做,將立刻面臨與中國的直接戰爭,請問美國敢嗎?美國都不敢,日本、韓國就更不敢了。
以臺灣目前的物資儲備,充其量只能支援2周的戰爭消耗。沒糧食、沒能源、沒電力,草莓兵拿什麼打仗,掃把嗎?
3、最可笑的就是國際供應鏈。
島蛙一直把臺積電視為“護島神山”,並以此要挾國際社會保護臺灣。
殊不知,這不就是明晃晃地引誘美國來打劫嗎?
特朗普正在透過關稅、制裁等手段,威脅臺積電將先進半導體制程轉移到美國。
考慮到臺積電一直磨磨蹭蹭,說不定他哪一天把這家企業的高管抓起來也不好說,複製收購阿爾斯通的套路。
隨著中國實力的猛烈提升,解放軍對臺灣海峽的控制力將會越來越強,臺偽集團不過是牢中鳥、甕中鱉罷了。
臺灣越往後越賣不上價,島內那幫低智人群以為特朗普看不明白嗎?

我相信,特朗普現在非常願意把臺灣拿來出售。
早在奧巴馬時期,美國方面就放出訊息想讓我們拿2萬億美元換臺灣。
臺偽集團應該感到慶幸的是,大陸顯然不願意向美國贖買。
因為臺灣是我們的核心利益,贖買雖然可以避免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從短期看是件好事,但從長期看卻會埋下禍根。
當年的宋朝,採取金錢換和平、割地換和平的政策,養成了贖買的壞習慣,終致亡國。
既然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我們就不可能向美國贖買,這也不利於中國的大國形象。
不能贖買不代表不能交易,我們完全可以把眼光放到更大的國際地緣棋盤上,爭取拿到一些籌碼與美國做交易。
以前我認為中國可以入局敘利亞,以此影響巴以問題的解決,就是要拿到與美國做交易的籌碼。
臺灣的局勢其實也非常明朗,離徹底解決的那一天也越來越近了。
幾天前,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吳謙大校在例行記者會上,引用《哪吒》中的一句經典臺詞正告民進黨當局,螳臂當車只能自取滅亡,“早晚要來收了你們”。
明白人都知道,這就是一句大實話。
當然,我們也必須做好特朗普挑起臺海衝突的準備,而且必須做好在美軍干預下,與之一戰的準備。
狹路相逢勇者勝。

我們的先輩當年敢在半島給美國劃出道來,今天的中國人更沒有理由在自己的臺灣省給美國人臉,他們若要戰那便戰。
從俄烏衝突的進展來看,唯一能讓美國人聽得懂的語言是“靠實力說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