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前臺灣大學副校長、臺大政治系名譽教授包宗和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的臺海局勢。
特朗普會避免與中國大陸有直接、間接的軍事衝突,其任內臺灣不可能走向獨立。
而且特朗普如果能取得他想要的東西,必要時特朗普是可以犧牲臺灣的。
現在中國大陸也已強了起來,對美國退讓的空間已經變小。
如果大陸要從軍事上對臺灣出手,就算要承受重大犧牲、要付出重大代價,他們也一定會要得到結果。
借鏡烏克蘭付出的代價非常大,臺灣要想想看,我們真的要走到那一步嗎?
特朗普目前的政策就是希望俄烏戰爭儘快結束,俄羅斯對美國來說比較無法掌控,而烏克蘭則較能掌控,看來特朗普的策略是先與俄羅斯談定,然後再對烏克蘭施壓,要求烏克蘭也接受美俄的方案。
但到時候烏克蘭的自主空間就相當有限了,烏克蘭最後成為棄子的可能性並不小,尤其美國一定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在這種情況下,當美俄彼此談攏了,烏克蘭最後如果成為棄子,那並不令人意外。
國際社會就是現實主義,就是弱肉強食,即便烏克蘭在戰場上還沒完全被打垮,但他如果想要和平的話,可能就得對俄羅斯割地,甚至特朗普還在盯著烏克蘭的稀土資源,對烏克蘭來說很可悲的事,即便現在還沒完全成為戰敗國,但最後要面臨到的結果可能就和戰敗國沒兩樣。
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後,雖然喊話要接管巴拿馬運河、格陵蘭、加薩走廊,這些問題以後還不知道如何發展,以及會不會釀成軍事行動。所以特朗普任內,美國是不是完全會迴避軍事行動,這還很難講。
但是很明顯地他希望避免美國與俄羅斯這樣的大國,有直接或間接的軍事衝突,像俄烏戰爭這樣間接的與俄羅斯衝突,特朗普當然希望能免則免,特朗普不願意美國直接或間接地成為軍事衝突的參與者。
那特朗普對俄烏戰爭的處理方式,是不是可以給臺海借鏡?
特朗普在兩岸問題上,勢必也會盡量避免與中國大陸產生直接的軍事衝突,這點和美國前總統拜登的政策相仿。
但比起拜登,特朗普就連間接的衝突態度都有所保留,因為從烏克蘭的例子來說,特朗普連間接的衝突都不想再攪和進去。

在臺海問題上,特朗普勢必會希望儘量透過外交手段或討價還價的方式來尋求解決。這個解決不見得是從根本解決臺海兩岸之間的問題,而是將美國與中國大陸過去幾年因為臺海局勢而產生的緊張氣氛予以緩和。
由於臺海目前還未發生戰爭,臺灣的處境與烏克蘭還是有所不同,如果因為臺灣踩到了中國大陸的紅線,導致臺海出現軍事衝突,那麼“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是有可能發生的。
但是如果臺灣能夠採取不同的做法,能夠去避免戰爭,避戰、避險,那麼臺灣就不會成為今日的烏克蘭。
然而臺灣處於兩個強權當中,要想要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確實是有一定的困難,這是很現實的問題。但是能不能一定程度掌握自己的命運,又或是完全任人宰割,這還是要看臺灣的做法。
如果臺灣完全俯仰由人,完全靠向美國這一邊,不採取避險政策,不在美中之間求取平衡,那哪天美國像對待烏克蘭這樣把你出面掉,臺灣該怎麼辦?你就只能被出賣,那這個時候就很可悲。
至於中美是否可能達成第四份聯合公報,來尋求一定程度上解決臺灣問題,使中美情勢得到降溫?由於特朗普什麼事都可能做出來,所以這個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但是過去中美簽署三個公報的大背景,都是美國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在漸漸好轉,包括美國想拉攏中國製衡蘇聯,或是對中國有所求,想把中國拉攏到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當中,好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以過去美國與中國大陸簽署聯合公報的內容,對中國是有一定程度的退讓的。
但是現在狀況不同了,美國對中國大陸不是拉攏,而是要對抗、壓制,防止中國大陸崛起與美國爭世界霸權,此一時,彼一時,雙方氣氛不同了,以前美國會對中國遷就,但現在是要壓制對方,所以雙方是否還可能簽署第四份聯合公報,自己要打上一個問號。
除非雙方對彼此的重大利益能有所妥協,否則雙方要簽署第四份聯合公報的氛圍,目前還看不見。
中國也已經強了,以前是美國拉攏中國,那時候中國比起美國還是弱的,所以面對美國的拉攏,中國也有配合的意願,可是現在中國已經強了,對美國的退讓空間也不大了,同時美國也一定會希望維持既有的霸權地位,所以中美雙方要能就重大利益達成共識的可能性有限。
可是與此同時,在必要時,特朗普是可以犧牲臺灣的,因為特朗普完全是以利益為導向,所以他可以犧牲臺灣,問題是他可否得到想要的東西,否則他對臺灣不會輕易放手。
近期美國國務院官網刪除“不支援‘臺獨’”的文字,可是加上“期望兩岸分歧能以和平方式解決,並以‘海峽兩岸人民’能夠接受解決的方式化解”等內容。
美國國務院官網的內容很耐人尋味,寫著要以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化解,看來特朗普任內臺灣沒有走向“臺獨”的空間,因為“臺獨”是大陸人民不能接受的。
所以臺灣對於特朗普來說,可以成為美國對中國的棍棒,也可以成為胡蘿蔔。

美國可以透過臺灣議題來向中國大陸施壓,也可以拿臺灣議題向中國大陸示好,來換取美國的重大利益,如果能換到重大利益,臺灣就可能成為美國的犧牲品。
比起讓中美來談,如果能讓兩岸自己來談,臺灣的自主性會大一點,可是現在兩岸彼此之間是連談都沒辦法談。
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中國大陸曾對臺灣讓利,希望能藉由讓利使得臺灣與中國大陸能夠越來越親近,但是現在不僅不親近,臺灣甚至是反中,這是民進黨的政策達到了效果,所以兩岸根本上不了談判桌。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並沒有真正為烏克蘭爭取到國家利益,也許澤連斯基成就了他個人的一種英雄主義,但是烏國犧牲了這麼多人民,國土被破壞,後續重建的工作非常浩大,烏克蘭付出的代價非常大,臺灣要想想看,我們真的要走到那一步嗎?
況且臺灣還沒有烏克蘭的戰略縱深,仗一打下去,如果臺灣馬上就撐不住,戰爭一下就會結束,很難像如烏克蘭這樣拖個三年再來看看有無迴旋空間。
更不用說中國大陸在軍事上只要一齣手,就絕對會要得到結果,如果大陸打了又收手,那“臺灣獨立”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所以中國大陸一旦決定要承受重大犧牲,要付出重大代價,就一定要得到結果。
不過戰爭對俄羅斯總統普京來說絕不是上策,對中國大陸來說當然也不是上策,那麼臺灣要逼著大陸走到這個下策嗎?
臺灣面臨的情勢相當嚴峻,特朗普心中又只有美國的國家利益,所以臺灣領導者的智慧就顯得很重要。
記者:楊騰凱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