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上了年齡的軍迷應該還能記得,早年臺軍的兩種主力防空導彈——半固定發射的美製“霍克”防空導彈和機動部署的“小檞樹”防空導彈。尤其是後者,由於對於發射指揮系統的要求相對較低,因此部署範圍相當廣,臺灣海軍和陸軍都有大量裝備。
“小檞樹”防空導彈是典型的人操導彈,從發射塔就可以看到裡面的操作手……
不過30多年過去了,這些防空導彈早已經過時。臺灣《自由時報》1月12日稱,臺軍分析“小檞樹”防空導彈“已無作戰效能”,即將全部退役。但知情人士透露,未來美國還有可能重新回購,並提供給烏克蘭——當真是廢物利用到極限啊……
報道稱,臺灣陸軍的“小檞樹”防空導彈已服役40年,最後一套系統將於今年內退役,並由臺灣自制陸基天劍-2防空導彈和、美製復仇者防空導彈接替。臺灣陸軍表示,“小檞樹”防空導彈“已無作戰效益”,因此將分批辦理淘汰退役作業。
“小檞樹”防空導彈系統是美國上世紀60年代研製的“先進防空武器”,其實就是將美國空軍的AIM-9D“響尾蛇”空對空導彈改為從陸地發射,由於從空中發射改為陸地發射,其射程大幅縮水到5公里。更諷刺的是,該導彈採用不可靠的早期紅外導引頭,命中率相當低。更搞笑的是,該導彈作為近程防禦系統,竟然還是採用純手動操作,需要有一名射手負責瞄準和發射,其作戰效能可想而知。
就是這麼的垃圾設計,臺灣陸軍、海軍陸戰隊還於1986年、1987年先後引進多批“小檞樹”防空導彈。但臺軍對它的不可靠也是心知肚明,隨著自制陸基天劍-2防空導彈陸續服役後,臺灣海軍陸戰隊已於2023年全面將其淘汰,臺灣陸軍的43炮指部防空連則預計於今年內汰除最後一批,並改由具備高機動性的復仇者防空導彈車接替任務。

“康定”級護衛艦的“海小檞樹”防空導彈
臺灣海軍現役6艘法制“康定”級護衛艦由於沒有合適的艦載防空導彈,也將亦掛載“小檞樹”的海基發射版本,即“海小檞樹”防空導彈搬上了艦。它不但繼承了陸基版本的全套缺點,而且還新增了缺乏防護和無法再填裝的毛病。但臺灣海軍實在是沒有可用的型號,一直到近年才開始嘗試用艦載版海劍二防空導彈接替,但改裝工作持續了多年也沒有結果。
照理說,“小檞樹”這種又過時又不好用的防空導彈,就連在軍購方面以“撿破爛”而著稱的臺灣都已經看不上,真是完全沒有可用價值了。但報道提到,外界傳聞該導彈從臺軍退役後,還有可能延續臺軍“霍克”防空導彈的模式,轉供美國回購並轉移給烏克蘭,“臺灣軍方對此不置可否”。臺灣“霍克”防空導彈服役超過60年,2023年退役後在美國牽線下,提供給烏克蘭以強化後者的防空戰力,“臺灣軍方對這項軍事合作案細節,始終保持低調態度。臺軍高層僅表示,若美國要求將裝備移轉給美方,會依照相關規定行事,裝備交付美國後,再由美國自行決定如何處理。”

臺軍的“霍克”防空導彈已經全部退役
目前烏克蘭面臨的防空壓力非常大,特別是最近俄軍頻繁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空襲,嚴重消耗了烏軍防空導彈的庫存。外界普遍認為,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上臺後,很可能會大幅削減甚至中斷對烏軍援。至少可以確認的是,昂貴的“愛國者”等美製先進防空導彈,烏克蘭不太可能再像之前那樣輕易獲得。即便美國維繫對烏軍援,提供的也很可能是各種“便宜貨”。此前烏軍已經在大量使用歐洲和臺灣提供的退役“霍克”防空導彈攔截俄軍無人機,儘管該導彈整體相對笨重,但至少導彈本身對於戰鬥機等常規空中目標還是有一定威脅的,只是因為服役時間太久,可靠性存在問題。

烏克蘭釋出的“霍克”防空導彈攔截作戰視屏截圖
作為對比,“小檞樹”的效能更為落後,除了機動能力還算湊合外,其他指標都遠遠落後於時代,大概算是俄烏衝突戰場上效能最差的武器了。但對於烏克蘭來說,如今也沒有挑挑揀揀的餘地了——有至少比空著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