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什麼檢查自己挑,自助式看病更人性化嗎?

最近呼吸道疾病多發,孩子去醫院看病排隊等候時間長。
然後看新聞說北京多家醫院最佳化看病流程,實施“先化驗再診療”,候診之前就可以先去把血常規、肺炎支原體化驗先做完。
寧波甚至有醫院還提供了“線上自助開單”,除了可以自助開血尿常規、超敏CRP等檢查外,肝腎功能、肺炎支原體抗體,胸片、骨齡、超聲、甚至胸部CT都可以自助開單。
這看起來會大大方便患者,不需要先排隊看醫生,就可以先把檢查做好,輪到看醫生就可以直接診斷開藥走人,似乎非常“人性化”。
但如果對醫療瞭解多一點可能不會這樣認為。
不管是先化驗再診療,還是自助式開單,認為這樣可以節省時間縮短流程讓看病更方便,其實是默認了下面兩個可能:
1、這些檢查是看病必須要做的,不是需要醫生先評估。
2、患者或家長可以自行判斷這些檢查有沒有必要做。
但對醫療有所瞭解就知道,肯定不是這樣的。
首先,沒有哪個化驗或檢查,是看病必須要做的。
哪怕是血常規,就算是因為發燒、咳嗽這些上醫院,也不是必須要做的。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寫過,根據血常規來判斷是不是細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比較低,意義有限,單純根據血常規白細胞高低來決定要不要用抗生素會導致很多濫用和過度治療,所以發燒的病人不需要常規做。詳細見:孩子發燒需要查血常規嗎?
肺炎支原體抗體也一樣,由於感染肺炎支原體後IgM抗體可以持續好幾個月,並不能單純基於抗體陽性就認定是肺炎支原體感染,這樣做很容易導致濫用阿奇黴素等抗生素。
所以對呼吸道感染來說,門診通常並不需要做血常規、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查,但因為過度檢查太多,以至於讓很多患者,甚至醫生都以為這些檢查是正常流程的一部分。
再過來患者是沒有能力判斷這些檢查要不要做。
血常規也好,肺炎支原體抗體也好,超聲、CT也好,這些化驗、檢查的目的是什麼,哪些情況要考慮做,做了有哪些好處,有哪些風險,哪怕是有一定醫學知識的護士都未必清楚,就更別說普通家長了。
就拿肺部CT,實際需要做這種檢查的情況很少,但對不太瞭解的家長來說,可能覺得這個檢查高階,就以為能把問題看的更準確,就可能給孩子自助開單了,但殊不知如果本來不需要做的去做了,孩子白白遭受了輻射。
而且做了那些本不需要做的檢查,就很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疑似”問題,就像體檢常規做甲狀腺超聲發現的各種結節,然後因為這些問題而焦慮,甚至進一步做活檢甚至手術,但實際最後真的有問題的情況確很少,這樣的甲狀腺癌篩查實際弊大於利。
患者是很難了解這些的,所以需要醫生去做個體化的評估再基於病情來評估,才能讓這些檢查產生實際的價值,否則會導致很多過度檢查和治療,最後花了冤枉錢還承受不必要的傷害。
所以,除非是為了增加醫院收入,這些醫院提供的這些自助檢查都是不合理的,而且會導致很多過度檢查和治療,甚至進一步增加醫務人員的負擔,對患者,對醫生都不會更人性化。
相比之下,培訓分診的醫務人員,根據患者的精神狀態和一般情況,把病情相對嚴重的病人分出來並優先治療,同時引導一般狀況很好的患者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近治療,對醫療安全也好,對避免過度治療也好,對減輕大醫院醫務人員的負擔也好,都會比這種自助式檢查更合理,也是更人性化。
相關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