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術被忽悠?知名醫生艾芬術後視網膜脫離,愛爾眼科:連夜赴武漢調查

【導讀】2021年1月2日凌晨,愛爾眼科再發通告回應“艾芬治療後右眼近乎失明”事件,通告稱,對於艾芬女士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眼病診治事件,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迅即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並於2021年1月1日連夜趕赴武漢進行調查。
來   源丨本文綜合自每日經濟新聞(nbdnews;陳晴 金喆 劉玲 陳星 張明雙)、21世紀經濟報道(jjbd21;張望)、上游新聞、公開資訊等
2020年12月31日,一篇名為《武漢某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在愛爾眼科治眼 致右眼視網膜脫離近乎失明》的文章在網路上傳開。
據悉,艾芬因視力明顯下降,於2020年5月前往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治療。該院副院長王勇稱其右眼患上白內障,為其做了人工晶體植入手術。但術後三四個月其視力仍未好轉,於是前往武漢市某醫院檢查。
艾芬資料圖
據武漢市某醫院病歷顯示,艾芬右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呈白色隆起,屈光不正(右眼高度近視)。艾芬質疑武漢愛爾眼科對其治療不當,做人工晶體植入手術前未徹底檢查眼底是否變性,導致其右眼視網膜脫離。
愛爾眼科:成立調查工作組
連夜赴武漢調查
對此,2020年12月31日晚上,武漢愛爾眼科釋出宣告,醫院第一時間對診療全流程開展自查,患者(即艾芬)右眼為高度近視併發性白內障,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術後恢復結果顯示,患者視力較術前明顯提高,眼底視網膜平復。目前,醫院正積極聯絡患者,邀請其到醫院複查。
啟信寶顯示,武漢愛爾眼科是愛爾眼科(300015.SZ)旗下全資子公司。
2021年1月2日,愛爾眼科微信公眾號釋出通告稱,對於艾芬女士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的眼病診治事件,愛爾眼科醫院集團高度重視,迅即成立集團調查工作組,並於2021年1月1日連夜趕赴武漢進行調查。工作組將本著對患者和社會高度負責的態度,對此事進行全面調查核實。集團對艾芬女士所述病痛表示關心和同情,並願意為其後續治療提供幫助。
做手術被忽悠?艾芬稱術後視網膜脫離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還遭到這樣的忽悠,不曉得有多少普通老百姓上當。愛爾眼科的行為不止是失誤,而是沒有醫德,我要揭露這種現象。”
2020年12月31日,知名醫生、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主任艾芬以一名患者的身份,硬懟300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愛爾眼科。
艾芬,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疫情期間,她帶領武漢市中心醫院急診科的200多名醫護人員日夜堅守,不懈奮戰,受到各方關注。
艾芬是作為患者與這家知名上市公司“拉鋸”。
2020年5月,艾芬覺得自己的視力下降,經愛爾眼科一名返聘醫生介紹前往武漢愛爾眼科醫院治療,大約花費2.9萬元做人工晶體植入手術。
僅過了半年時間,艾芬的右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她覺得自己的生活瓦解了。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12月31日,艾芬在武漢家中接受記者的採訪。她說自己現在頭昏腦脹、一直休息,不能上班,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影響。作為一名2歲孩子的母親,她不能抱孩子;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她對自己的工作表示了擔憂,“我急診那麼多精細的操作,我怎麼搞?”
艾芬:植入人工晶體,卻出現視網膜脫離
艾芬感到視力明顯下降後,決定聽從熟人推薦到武漢愛爾治療。在她看來,愛爾眼科的檢查裝置比自己所在的公立醫院多,而且是專業眼科醫院。艾芬發給武漢愛爾副院長王勇的微信中提到,自己放棄公費醫療,自費到愛爾看病“只希望對視力有一個更好的結果”。
經過一系列檢查,艾芬得到的治療建議是有白內障,需要更換晶體。2020年5月21日,艾芬向武漢愛爾眼科的對接人諮詢手術名稱,對方告訴她王院長給她定的方案是右眼飛秒雷射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摘除術加三焦點人工晶體植入術。
5月26日,艾芬在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實施手術。但紗布揭開之後她沒有覺得明顯的改善,而且手術過的右眼比左眼光線暗淡許多,視力也沒有什麼恢復。王勇也問她有沒有眼前一亮,她回覆說沒有。
在後來的兩次複查中,艾芬再向愛爾醫院方面強調自己的右眼視線非常暗淡。但當時愛爾眼科醫院方面的解釋是,人工晶體比自然晶體肯定要暗一些,以及角膜有水腫要慢慢恢復。但是,艾芬卻沒有等來症狀好轉。
10月底,她到自己就職的醫院再次檢查。根據艾芬向記者提供的一份該醫院術前診斷內容顯示:艾芬,右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屈光不正(右眼高度近視),乾眼症。術中診斷則顯示,右眼孔源性視網膜脫離,右眼視網膜變性,右眼人工晶體眼,右眼虹膜前粘連。
經向眼科方面的醫生諮詢瞭解,艾芬認為,自己視力下降主要是由於眼底問題造成的,也就是眼底的視網膜的問題。如果眼底問題及時檢查出來,後來的視網膜脫離也可能避免。但愛爾眼科醫院並沒有對自己的眼底進行充分檢查。
不得已之下,艾芬又再次透過微信找王勇溝通。“如果你們(即愛爾眼科)能夠意識到我的眼底可能有問題,幫我找到視網膜病變的問題,我的網脫也可能避免。可是我的主訴仍然沒有得到及時的重視。”艾芬認為,武漢愛爾忽視了自己的眼底病變和視網膜問題,且術後自己曾經反覆強調自己並無明顯改善後,他們仍然沒有引起重視,耽擱了自己治療的最佳時機。
她向記者提供了一份日期為2020年5月21日的病例,稱這是在自己要求下,後來複診時愛爾眼科醫院方面補寫的門診病歷,而病例上方寫著“眼底未查”。另外,人工晶體和自然晶體不一樣。“這會不會加重了我的視網膜脫離?”
此次,艾芬選擇站出來公開此事的原因,在於她認為愛爾的行為有違醫德。
“一門心思要跟你換晶體,至於你這個人有沒有別的病,都是次要的事情,就給我感覺就是這樣的。”
另外,艾芬還認為自己的檢查資料被篡改和調換。她覺得自己“白內障病變很輕”的原因在於其曾經在王勇的電腦上面看到一張自己眼部的術前照片。而從當時照片看來,自己的白內障症狀很輕。而近期自己去找王勇,他提供了一張白內障病變非常重的照片。艾芬認為,近期王勇提供的照片,並不是自己眼睛的照片。
愛爾眼科回應:
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
2020年12月31日晚間,愛爾眼科董秘吳士君發給記者一份名為《武漢愛爾眼科醫院宣告》的宣告。
武漢愛爾在宣告中表示,經核實,該患者(指艾芬)右眼為高度近視併發性白內障,有手術適應症,該患者的術前檢查、手術和術後複查等各環節均符合醫療規範。患者自主提供的三甲醫院術前B超和OCT檢查結果均顯示眼底視網膜平復。
“我院5月24日術前眼底檢查結果也顯示其眼底視網膜平復,未發現視網膜脫離,周邊部分被白內障遮擋,與術前患者提供的其他眼底影像學檢查相符合,有白內障手術特徵。”武漢愛爾表示,術後複診結果顯示,患者視力較術後明顯提升。眼底視網膜平復。
另外,武漢愛爾強調,醫院不存在對患者病歷和檢查資料進行篡改和調換的情況,願意隨時接受社會各界和衛生行政部門核查監督。目前,醫院正積極聯絡患者複查,並願意繼續為患者提供各方面的幫助,協助患者開展後續治療。
不過,對於愛爾眼科醫院的宣告,艾芬認為對方在撒謊。
針對宣告中提到的“周邊部分被白內障遮擋”,艾芬認為自己的“白內障病變很輕,壓根無法遮擋。
艾芬向記者提供的一份微信聊天記錄顯示,2020年11月,艾芬向王勇溝通愛爾眼科術前沒有告知她關於視網膜的任何問題,對方回覆稱,艾芬“手術前因白內障的遮擋和外傷瞳孔有前粘連,瞳孔擴不大,所以術前沒有辦法檢查您的周邊網膜”。
當艾芬進一步質疑時,王勇又稱“門診病歷是記錄初診情況。進一步術前檢查時,每個患者都做了眼底檢查的,如眼底OCT 檢查,B超檢查等,這些檢查沒有發現您有網脫體徵,我們才安排了手術,由於現有檢查的侷限性,瞳孔小,檢查範圍不完整,沒看到周邊網膜。”
愛爾眼科市值突破3000億元
躋身創業板第四
圖 / 圖蟲
12月31日,愛爾眼科股價上漲1.41%,報收74.89元/股,攀上了上市11年多來的最高點。
2020年,愛爾眼科股價整體上漲147%,市值突破3085億元,位列創業板第四。

市值不斷攀升的愛爾眼科,業績也在水漲船高,其2020年前三季度淨利潤為15.46億元,已經高於2019年全年同比增長36.67%的13.79億元淨利潤。

“四季度的資料還沒出來,但整體情況挺好的。”上述愛爾眼科有關人士表示。
資料顯示,2020年第三季度,愛爾眼科實現營業收入44.02億元,同比增長47.55%;實現扣非淨利潤10.02億元,單季首次突破10億大關,同比大增85.49 %。
旗下醫療機構數量超600家
從財務資料和市值來看,愛爾眼科不僅在民營醫療上市公司中鶴立雞群,而且也使在公立醫院處於邊緣的眼科,成為了耀眼的賺錢業務。
“眼科在醫療市場的佔比並不大,公立醫院五官科的收入只佔其整體收入的5%份額。”前述愛爾眼科有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不過,該人士同時認為,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眼科市場需求端很旺盛,潛力也很大。
愛爾眼科提供的資料亦表明,我國眼科醫療服務需求空間巨大,眼科疾病門診患者數量快速增加。以近視問題為例,目前中國近視患者總人數已多達6億。同時,預計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4億以上,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年齡相關性眼病持續增長。
而愛爾眼科還在大力擴張。
“未來的投入很大,以後我們的網點肯定比現在多很多。”上述愛爾眼科有關人士稱。
愛爾眼科12月31日披露的投資者調研記錄顯示,未來其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瀋陽、長沙、武漢等城市打造九個標誌性醫院,包括一家世界頂級醫院,7-8家國家/區域頂級醫院,而這些都在按計劃推進中。
另外,愛爾眼科希望在未來三年把絕大部分省會醫院建成當地一流,並繼續加強地級市和縣級醫院的建設。
據統計,目前愛爾眼科旗下醫療機構數量已經超過600家。
“目前利潤最高的醫院在省會一級,但整體看,地級市的數量大,越往下沉,需求端還會更大一些,50萬人口以上的縣都會去建醫院,但人口太少的縣不會單獨設醫院。”上述愛爾眼科有關人士說。
該人士認為,從單個醫院來看,省會城市潛力最大,但越往下沉,房租、人工、商務等成本比省會更低,“所以地級市和縣級的盈利能力並不一定比省會城市差,只不過收入規模可能小一點。”
按照愛爾眼科12月31日披露的投資者調研記錄,衡陽愛爾眼科2020年營收預計突破2億元,並且收入過億的地級市醫院還有若干家,同時有一批7000-8000萬元營收體量的地級市醫院,明後年會相繼過億,“地級市醫院完全有可能做到更高收入”。
根據愛爾眼科有關人士表述,愛爾眼科的擴張將繼續透過上市公司建設和產業基金併購兩條線,不斷向地級市和縣下沉,並同步發展同城分級網路。
“新開的醫院培育期大概3年,回本估計得7至8年。”上述愛爾眼科有關人士透露。
視光收入佔比未來將超30%
圖 / 圖蟲
愛爾眼科的卡位擴張,使眼科服務行業已經在資本市場晉級為醫療服務行業的黃金賽道。
此前,何氏眼科、普瑞眼科、華夏眼科進軍創業板上市相繼獲得受理,而上市10年的光正集團也變更為光正眼科(002524.SZ),康恩貝(600572.SH)亦計劃將眼科業務獨立並分拆上市,表明眼科服務行業開始在資本市場進行正面交鋒。
“眼科的競爭一直都挺激烈的,其實他們一直在,之前一直處於競爭態勢。”前述愛爾眼科有關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事實上,資本市場的眼科企業,除了A股,還有在香港上市的希瑪眼科(03309.HK)、德視佳(01846.HK)等。
“眼科企業上市後不見得擴張就會加快。”上述愛爾眼科有關人士說,“醫療行業相對來說需要穩健,經營需要時間積累,包括口碑效應出來以後,才能完成業績增長,公司也是一步一步不斷成長,才形成目前的市場地位和品牌效應。”
而愛爾眼科跑馬圈地揮舞的是其稱之為分級連鎖體系的武器。
愛爾眼科表示,其正在探索的地縣一體化模式,對於某些沒有條件開展所有科室診療服務的縣級醫院,一般先開展白內障、視光以及基礎眼病三個科目的診療,然後逐步細分。
“公司透過視光門診部,把網點佈局到城市各區域,進一步完善公司的同城分級診療體系。”愛爾眼科稱。
據稱,愛爾眼科目前的視光診所接近120家,2021年預計新建90家,“希望將視光門診模式做成一個體系,形成體系化發展後,未來做到1000家或者更多是很容易的事情”。
2020年半年報顯示,愛爾眼科視光服務收入佔比達到19.77%,僅次於佔比為37%的屈光手術,而這兩者的同期毛利率分別為46.68%和54.39%。愛爾眼科預計,其未來視光收入佔比能達到30%以上。
“從屈光手術滲透率的角度來看,還有巨大提升空間,公司的屈光市佔率不斷提高。”
愛爾眼科表示:“中國約有7億近視人群,但在2019年,全國僅實施200萬例屈光手術,滲透率不足0.3%,還非常低。”
德視佳亦將屈光手術的增長當作主要成效: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3個月進行的眼科手術總數為6013宗,比上年同期增長22.7%。德視佳稱,手術數量增加系消費者對屈光性手術的信心大增,預計屈光性手術方面的表現將繼續增長。
愛爾眼科還透露,已經在國內開始做試點,把屈光中心和老花中心分開來耕耘。
“屈光手術的價格一般1至3萬元,視光服務的價格為幾百到幾千。”上述愛爾眼科有關人士說,“經營和戰略佈局上沒有問題的話,相信公司會保持一個比較好的增長態勢。”
圖文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如涉版權異議請聯絡刪除
《天涯講壇》本期熱帖 

深度閱讀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天涯講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