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就可以查12種呼吸道病原體,是不是好事?

最近兩週收到過幾個朋友的諮詢。
其中一個是孩子發燒,在家做了一個上門取樣檢測的呼吸道病毒細菌檢測,結果檢出了肺炎鏈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
孩子精神狀況很好,呼吸也很正常,我覺得可以不用考慮細菌感染的問題,先觀察,雖然報告上寫了條件致病菌,但家長還是比較擔心,後面還是吃上了抗生素,吃完過了2天,孩子好了。
另外一個是大人,也是發燒、咳嗽,嗓子疼,也是在家做了這個呼吸道病毒細菌檢測,結果查出了肺炎鏈球菌,雖然精神、呼吸狀況那些都很好,但還是因為這個結果感到緊張,想去急診掛號,我建議還是先觀察,後面沒有吃抗生素,過了2天也好了。
這兩個案例都是因為發燒咳嗽而在家做了這個一次就可以查12種呼吸道細菌和病毒的檢查,然後都查出了細菌陽性,都擔心是細菌性肺炎,糾結要不要吃抗生素或進一步治療。
在過去需要到醫院掛號排隊,看完醫生開單,再去檢驗科排隊才能做的檢查,現在在家手機上就可以自己開單,下單後就有人上門來取標本然後送檢,做完再手機上就可以直接結果。
從檢查的便利上來說,這肯定是重大的進步,但看完前面兩個案例,大家應該知道這種便利對病人未必是好事。
首先,做任何檢查,目的都是為診斷和治療提供幫助,透過檢查結果讓我們對病情有更準確的判斷,然後做最佳治療方案,期望最後得到最佳健康結果。這個在家就能查12種病原體的檢查,能實現這些目的嗎?
從宣傳來看,這種一次查12種呼吸道病毒、細菌檢測方法,和新冠疫情期間的核酸檢測方法類似,透過鼻咽拭子取呼吸道分泌物,然後PCR檢測,來判定樣本中是否有被檢測的細菌或病毒。
和新冠期間的核酸檢測不同的是,這個是自己在家取樣,然後快遞員上門幫忙把標本送到實驗室。
從技術上來說,核酸檢測確實可以做到很靈敏,但經歷過新冠的全民核酸檢測我們應該知道,檢查結果陽性不等於就是發生了感染,因為陽性標準和閾值迴圈數(Ct值)標準有關,接種了新冠疫苗都可能導致假陽性,疫情期很多核酸陽性的人也沒有症狀。
而且就細菌而言,呼吸道里本來就可能有定植,比如這個檢測裡所包含的肺炎鏈球菌,27-65%的兒童是肺炎鏈球菌的攜帶者[1,2],在沒有普及疫苗前,5歲的孩子鼻咽部一半以上存在流感嗜血桿菌定植。[3]
所以檢查發現了這些細菌陽性,並不能說和病人的發燒、咳嗽和這些細菌就有關係,更不能直接說當前的這些症狀就是檢查陽性的那種細菌或病毒感染導致的。
經歷過新冠我們還知道,檢查結果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這種病原體沒有感染,因為結果可能受樣本取樣方法、取樣的時機等因素的影響,如果因為檢查陰性而完全否定這種病原體的感染,也可能導致漏診。
歸根結底,大部分的檢查都存在假陽性或假陰性,還有一些陽性本來就沒有特別意義,一種化驗或檢查的結果,還是要綜合流行暴露情況、症狀、體徵、檢查化驗這些結果來綜合解讀,而不能簡單的根據一個細菌或病毒的陽性或陰性來做診斷
在治療方案的制定上,更是不能簡單根據一個化驗結果來做決定。比如在新冠感染潮期間,同樣是新冠核酸陽性,有人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有人是普通症狀,有人是重症,對應的大家的治療方案自然也有所不同,而且不同健康狀況人群,出現重症的風險也會不同,治療方案同樣會不同。
回到前面說的兩個案例上,都是呼吸道檢測出了細菌,如果醫生知道這些是呼吸道的常見定植菌,就不會直接把發燒、咳嗽這些症狀和這些細菌導致的肺炎劃等號,進而使用抗生素,而是會根據病人的一般狀況,是否有呼吸急促費力這些肺炎相關症狀,以及這些症狀持續時間來評估細菌性肺炎的可能性。
相比之下,後面這些情況比這個化驗的細菌陽性對是否使用抗生素更有指導意義。
而且,眼下還是流感流行季節,從國家流感中心公佈的資料來看,南方省會哨點醫院的流感樣病例(發熱+咳嗽或咽痛之一)的樣本流感病毒陽性率超過50%。
說明這個季節有發熱咳嗽咽痛這些症狀的人,有一半以上機會是因為流感,這個資料也比那個呼吸道細菌病毒檢測的參考意義要大很多。
所以,即便是那兩個呼吸道病原體檢測都查出來細菌陽性,但因為是定植率很高的細菌,同時病人發熱持續時間不太長,一般狀況好,沒有呼吸急促費力的表現,再加上現在是流感高發季,所以就不會考慮細菌性肺炎,而是首先考慮流感或其它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哪怕這些病毒檢測是陰性。
再回到這個檢測的意義上來看,哪怕是醫生了解這些背後相關知識,這個檢查對診斷和治療方案的指導意義都很有限,因為實際的治療方案並不會因為這個檢查結果而改變。
也正因如此,哪怕是去醫院,也是不建議常規做這種呼吸道病原體套餐的,只有那些重病住院同時不能明確原因的病人做這些檢測才有意義,而且檢測結果也還是需要結合臨床來綜合解讀。
針對這些上呼吸病毒套餐檢測,美國兒科學會在去年2022年12月份釋出的一份“明智選擇”[4]這樣說:
病毒感染經常發生在兒童身上,也是常見的就醫原因。病毒性疾病的診斷是透過臨床作出的,通常不需要進行確診檢測。
此外,目前還缺乏一致的證據來證明全面病毒檢測(即同時檢測 8-20 多種病毒的檢測)結果對臨床結果或管理的影響,尤其是在急診科環境中,因此,大多數國家和國際臨床實踐指南都不建議常規使用
所以,對有一定專業知識基礎,對這些細菌、病毒有一定了解,相對能做正確解讀的醫生,都不建議他們常規給病人做這些檢查。
對缺乏相關專業知識,不能正確解讀這些報告的家長,就更不建議自己下單做了,因為除了花了錢,增加檢查時的痛苦,最後讓自己看到這些陽性結果心裡發慌,增加自己焦慮外沒有別的好處,最後只會因為擔心焦慮而給孩子吃抗生素或做不必要就醫。
經歷過新冠的全民核酸,我們更應該知道,檢查做得越多,最受益的還是那些核酸檢測公司,每天被做核酸的民眾,除了要為結果的陰性陽性擔心外,我們自己並沒怎麼因為這些核酸檢測而有什麼受益,如果沒有這些核酸檢查,新冠防控也不太可能持續這麼久。
新冠疫情已經過去了,但曾經的核酸檢測讓很多人看到了檢測背後的巨大商機,正好現在網際網路技術也普及到了讓普通人也可以在家給自己開檢查了,因為能帶來收入這些平臺也很樂於推廣這項檢查,如果我們不能不瞭解這些檢查的意義,這樣的技術和服務普及,只會把我們自己困在新的“疫情”裡走不出來。
我們需要牢記的是,不會因為結果而改變治療或干預方案的檢查,都是不必要的。‍‍‍‍‍‍‍‍‍‍
缺乏相關知識,不瞭解這些結果的意義,給自己或孩子下單做這樣的呼吸道病原體檢查,弊遠大於利,除非你自己就是醫生,否則免費都不建議做。
最後再重溫一下我多年前在微博上的這段話,理解了這段話,或許可以放下一些對這些檢查的執念。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282706/
[2]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191588/
[3]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8978518/
[4]https://downloads.aap.org/AAP/PDF/Choosing Wisely/CWEmergencyMedicine.pdf
相關閱讀:
眼下流感還在流行,怡禾也整理了流感相關的知識合集,識別下面圖片即可檢視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