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位讀者留言,談到他們家最近遇到的醫療問題。
聊得比較詳細,我也覺得非常有代表性。
這位讀者是湖北一個三線城市的,因為有公職,家庭條件在當地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不過他是農村窮苦人家出身,靠的是後來考公改變的命運。
因為他父母還在農村,他父親早些年去縣裡工廠打工,弄了個“區縣職工醫保”,他母親一直在家務農。
他也是比較孝順,很早就將醫保賬戶與父母共濟。
這次他與他父親遇到的醫療套路,並非“精妙無比”,也不是“壓垮人生”的鉅款。
但正因為是“普通小病”,其中揭示的套路才更典型,案例也更普遍,95%的普通家庭,應該都遇到過。
還沒遇到的,大機率未來也會遇到。
這次讀者的父親,是感覺腸胃不舒服,吃東西沒胃口,餓的時候,喝水都有點泛酸水。
結果極短的時間內,這位讀者和父親三次去醫院。
三次去的不是過去抨擊的莆田系,或者私人醫院,而是那個湖北三線城市唯一一家三甲醫院。
下面許多區縣有病也得坐長途車來看。
這家醫院第一次拍片子,醫生說“胃部周邊有陰影,需要進一步拍片子檢查。”
第二次複查的時候,醫生懷疑“胃部周邊陰影可能是肝臟有問題”,於是開了三個檢查。
一個是“無痛胃鏡”,一個是上腹部磁共振,一個是心電圖。
這時候第一個套路出現了,醫生彷彿網路銷售“賣套餐”一樣,強調單獨做胃鏡1100多塊.
如果胃鏡腸鏡一起做,只要1500多塊。
實際上讀者父親根本沒有腸鏡檢查的必要,但是考慮到綜合比較划算,而且老年人,難免過段時間腸道不適,單獨檢查。
於是讀者與父親同意了胃腸鏡一起做,接下來就面臨第二個套路。
胃腸鏡,加上上腹部的磁共振,再加心電圖,三樣檢查超過了兩千多塊。
雖然門診檢查也可以用醫保卡結算,但是新的醫保改革之後,單位繳納部分已經被划走。
名義上扣的是醫保卡結算,實際和自己銀行卡結算沒兩樣。
即便在三線城市算中等家庭,一次檢查就兩千多塊,還是有些嚇人。
這時候醫生提議,“做這些檢查,費用比較高,住院比門診划算。”
這位讀者的父親,在老家縣城找了個小區保安的工作,私人企業,又是替代性很強的崗位,請假看病是奢望。
見到因為上班沒有時間住院,醫生繼續勸:“只需要擠出幾天時間,做個檢查,然後出院。”
保安工作本來就是白班晚班輪轉,這位老人家只能回單位和其他同事商量。
老人家先連著白天晚上上幾天,也換好了出院之後連著上幾個白天黑夜的班,才在中間擠出四天時間。
然後老人家就被安排了一個四天的住院,第五天辦理出院結算。
第一天做磁共振,第二天禁食,打營養針,晚上吃“胃腸鏡準備藥物”。
第三天做胃腸鏡,第四天打針,觀察,第五天早晨辦理出院。
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來,這個所謂的“住院治療”,完全是醫生建議用“住院的方式”,來結算門診的支出。
可是在住院期間,又面臨新的套路,做過胃腸鏡或者身邊有朋友做過胃腸鏡的,應該聽過。
胃腸鏡檢查出息肉,只要是良性的,幾乎百分百都存在。醫生在開具單據時,刻意詢問:“胃腸鏡檢查中,發現息肉,切不切除?”
這時候,老人看到住院後開具的胃腸鏡檢查的單據,費用高達1900多,比門診醫生說的要高。
所以本能以為高出的就是“切除息肉”部分,於是同意胃鏡檢查中可以進行切除。
但實際上,胃腸鏡檢查中,附帶進行的是“胃黏膜環切手術”。
雖然沒有真正“開刀”,但是卻是按照手術收費,1500元,是醫保範圍之外的純自費部分。
其實決定“住院”之後,老人心裡已經明白,住院整體花費肯定比門診會高,最後報銷65%之後,只要剩餘“自費”部分,能比門診當時的兩千多塊不多太多,也能接受。
可最終僅僅為了“三項較貴的檢查”而被忽悠“住院”四天,最後檢查身體指標各項正常。
四天後去結算,總費用居然高達7500多元。這其中醫保不覆蓋,純自費的高達2800多元。
剩下的4600多元,有甲乙不同門類的報銷標準,最終國家醫保報銷了2400多元,個人自費2200元左右。
這個比例確實符合縣區醫保60%的報銷比例。
可這樣一來,老人就為了做幾項檢查,整體費用就高達7000多元,其中自費費用超過5000元。
因為老人的醫保卡里沒錢,最終5000多元劃扣的是我讀者的共濟賬戶。
以前我們經常聽農村人“看病難毛病貴”的問題。
每次新聞報道,說到醫療改革的方向是為了“破除以藥養醫”的問題,是為了解決“老百姓有病不敢上醫院”的問題。
以前我們經常在新聞,看到的是一些因病返貧的極端案例,甚至慘到需要網友眾籌募捐。
可這樣的案例畢竟少數,大家願意同情支援一些,但內心也覺得離自己的普通生活較遠。
但我今天寫這位讀者與父親遇到的這次“7000多元住院式檢查”,是因為這個案例太普遍。
不是那麼“慘”,但是絕大多數家庭都面對過這樣的收割。
等到結算那一刻,知道自己一次檢查,就扣了自家子女5000多塊,老人是茫然的。
我的讀者都不是那種“過不下去”的家庭,逢年過節,也會成為消費主力。
但是年關將近,自己沒有住院,孩子也沒生病,剛慶幸躲過一劫,結果一次檢查扣款5000多。
那麼年前年後的消費開支必然要壓縮了。
我讀者遇到的這個醫療案例,好歹是子女“日子不難過”,能夠兜底的,如果是其他自身和子女家庭都更難的農村家庭,碰到這樣的“檢查式住院”怎麼辦?
我以前寫民營醫院,莆田系醫院套路的時候,就有不少讀者在評論反映,國家推動“破除以藥養醫”後,藥品腐敗確實少了。
但是過度檢查明顯增多了,只要進醫院,無論大病小痛,都是一堆“進口儀器”。
一兩千塊花出去,檢查沒問題,然後開一些十幾塊的藥離開醫院。
這樣的套路幾乎所有讀者都知道,不可能改革層看不見。
透過在門診檢查中“開幾千塊的昂貴檢查”,誘導病人住醫院,這種套路既傷害國家醫保,更是掏空了兩代人的醫保賬戶。

莫名其妙一次檢查,就將原本5000多塊年底在消費市場流通,惠及許多就業與消費迴圈的錢,吸到了“進口儀器檢查”理。
可關鍵是這樣的“醫療消費”,最終產生的利潤,惠及到國內經濟和就業了麼?
還是被什麼食利階層和進口儀器的買辦集團吞掉了?
一次普通腸胃不適,就坑走5000多元,坑走國家醫保2400多元,這樣的案例一多,消費怎麼可能提振?
有許多人相信了政府解決“醫療教育住房”三座大山的號召,才感覺沒有後顧之憂,要為國消費。
但是看到這樣的案例,想到自己的父母子女,妻子的父母,只要是個人口接近十人的三代大家庭。
哪怕這樣的收割案例是10%,那就表示自己一家人,至少一個會被收割。
如果是共濟賬戶,就是一家人分擔這次收割。
不把這種收割案例打到10%一下,這個三代同堂,有多種消費需求的大家庭,都會捂緊錢包!
別人我不知道,但我這個讀者家的老人,可能因為這次“教訓”,再次成為“不到絕境不進醫院”的人群。
這是誰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