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年前,一場大規模鼠疫肆虐東北。來自南洋的華人醫學家伍連德以膽識與智慧挽救生命無數。在中國列強環伺、民生凋敝之際,伍連德積極開展疫情防治研究、籌建多所醫院和學校,為中國醫學和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梁啟超曾高度評價伍連德:“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即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今日正值伍連德誕辰146週年,本期華人故事謹以此文回顧國士一生。

殖民地內生長出的傲骨
1879年3月10日,伍連德出生於馬來西亞檳榔嶼的一個華僑家庭。伍連德的六個舅舅都服役於清政府建立的水師,其中三舅林國裕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壯烈犧牲。家族事蹟對少年伍連德影響深遠。
17歲時伍連德以優異成績考入英國劍橋大學,苦讀7年獲得5個學位,成為首位獲得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的華人。懷揣抱負的伍連德畢業後回到馬來西亞,志在成為“醫官”濟世救人。然而仍處於英國殖民管轄下的馬來西亞只任用英國人擔當“醫官”,作為華人的伍連德只能屈居副手。
雄心受挫的伍連德先是到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熱帶病研究,後回到檳榔嶼開設私人診所。從醫之餘伍連德積極投入社會建設,宣傳進步思想、和朋友一起創辦華人刊物、為華人社群爭取權利。
20世紀初,中國人民深受鴉片之害。由於運往中國的鴉片通常經過馬來西亞加工,檳城內的許多華人也沾染上毒品。
目睹同胞沉淪,伍連德於1906年發起成立“檳榔嶼禁菸協會”,秉請當局嚴格管控鴉片貿易,呼籲民間社會合力推行禁菸運動。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為戒毒者提供免費食宿和醫藥救治,盼華人振作起來。伍連德還赴倫敦出席禁菸會議,報告馬六甲海峽地區殖民地販毒情況,直陳英國政府應另籌稅源,根絕鴉片煙毒。
伍連德的舉動招來英國當局不滿,也得罪了馬來西亞當地從事鴉片加工和販賣的生意人。當地警察帶著搜查令從伍連德的診所中搜出1盎司醫用鴉片酊劑,地方法官以其未按規定申報為由判決他繳納罰款。
回到馬來西亞後的種種遭遇讓伍連德體味到殖民地內的種族歧視和華人遭受的壓迫。1907年,伍連德應邀請前往中國擔任天津北洋軍醫學堂副監督(副校長)。在隨後的30年間,伍連德致力於推動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
中國近代抗疫檢疫事業創始人
任副監督期間,伍連德引進西方國家的醫學教育體系,完善實驗室設施,建立臨床門診,強調實踐教學。經過兩年革新,北洋軍醫學堂擺脫了日本人把持的局面,為中國軍隊培養輸送合格的軍醫。
1910年10月底,滿洲里爆發鼠疫。疫情沿著沙俄和日本控制的中東鐵路(19世紀末沙俄為攫取中國東北資源修建的鐵路)一路南下傳至哈爾濱,席捲東北平原。伍連德因其在北洋軍醫學堂的傑出表現受到舉薦,於1910年12月臨危受命,趕往哈爾濱重災區。
經屍體解剖、細菌培養、樣本觀察,伍連德認定此次瘟疫屬於“肺鼠疫”,經由呼吸道飛沫和唾液在人際間傳播。他隨即制定出防疫方案,首次提出“疑似病例”概念,將疫區劃分為不同區域,配備醫生、警察和醫療物資,限制人員跨區域流動。同時封鎖鐵路交通、火葬死者,切斷病毒傳染路徑。他還發明瞭“伍氏口罩”,有效阻止病毒經由飛沫傳播。
然而伍連德的防疫措施遭到日、俄兩國的質疑與阻撓。兩國均試圖接管防疫工作,伺機擴大在東北的勢力。眼見治疫工作無法推進,伍連德向清政府表示願讓位東三省防疫總醫官,但要求對哈爾濱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言辭堅決懇切。清政府選擇信任伍連德,逐步推進防疫措施,最終在4個月內撲滅鼠疫。
伍連德的抗疫經驗獲得了各國醫學專家的高度認可。在1911年4月的“萬國鼠疫研究會議”上,伍連德被推舉為大會主席。會議同時建議中國政府在東三省設立永久性防疫機構,以防瘟疫捲土重來。

1911年伍連德在鼠疫實驗室。(圖片來源:哈爾濱醫科大學伍連德書院)
1912年11月,中國第一個常設防疫機構“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在哈爾濱成立,伍連德出任總辦兼總醫官。他在東北籌建了多所醫院和實驗室,平時應診,疫時防治。
伍連德認為,阻斷疫情的關鍵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疫病防治體系。他聯合多位醫界人士多次呈請北洋政府設立專門性國家防疫機構。1919年3月,北洋政府在北京設中央防疫處,專門開展疫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領導東三省防疫事務總管理處期間,伍連德曾多次在國際場合強調中國應自主管理檢疫事務,並向南京國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收回檢疫主權、統一全國檢疫事宜。
1929年12月,國際聯盟衛生處派調查團來華調查檢疫,伍連德、金寶善、蔡鴻代表中國隨同調查。其間,三人向南京國民政府提交了收回中國檢疫主權的書面報告,並透過與調查團的交涉達成協議。隨後,南京國民政府衛生署任命伍連德負責收回檢疫主權的具體事宜。
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在上海成立全國海港檢疫管理處,伍連德任全國海港檢疫事務管理處監督。此後,廈門、汕頭、漢口等檢疫處(站)陸續由全國海港檢疫處接收。
從前往天津赴任到於危難之際搶救東北再到推動收回檢疫主權,伍連德於動盪時局中先後痛失2位愛子和第一任妻子,也曾因拒絕與日軍合作而被拘留,但悲痛與磨難從未動搖他推動中國近代抗疫檢疫事業發展的決心。

伍連德塑像。(圖片來源:伍連德故居微信公眾號)
中國現代醫學的先驅
為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伍連德在華30年裡多次代表中國參加學術會議,發起建立中華醫學會並創辦雙語期刊《中華醫學雜誌》,將先進的科學思想、社會改革觀點引入中國。
有感於中國缺乏自主建立的現代綜合性醫院,伍連德多方奔走呼籲募捐,於1915年創立了北京中央醫院(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據統計,伍連德先後在中國主持建立了20餘所醫院和醫學院校,為中國現代醫療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位於北京東堂子衚衕的伍連德故居。(圖片來源:伍連德故居微信公眾號)
此外,伍連德在對比研究中外醫學發展史時發現,中國醫學起源雖早但在近代發展進步受限。西方的醫學史著作中談及的中國醫學內容篇幅簡短且“往往多所乖誤,而未能得起真相”。
伍連德認為,一味地漠視中國本土醫學不僅會讓西方世界誤以為中國自古無醫學,而且無助於國家和民族認同的建立。為“矯正外論”,伍連德與醫學史家王吉民蒐集資料、潛心研究,用10餘年時間完成《中國醫史》的撰寫。

伍連德(前排中)與友人的合影。(圖片來源: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供圖)
1935年英文版《中國醫史》面世。兩位醫學家用西方近代的史學理念系統介紹了中國的醫學史,搭建醫學進化史觀。該作填補了中國學者向世界介紹中國醫學史的空白,受到國際科學史界的高度評價。伍連德也展現了主張中醫科學化。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伍連德在上海的寓所被日軍飛機炸燬。伍連德無奈舉家回到馬來西亞檳城,繼續行醫救人。他也透過書信等方式與中國醫學界保持聯絡,關注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並提供支援。
1960年伍連德在馬來西亞檳城寓所去世,享年81歲。伍連德曾在自傳裡表示,他將大半生奉獻給古老的中國。中國是個有五千年曆史的偉大文明古國,歷經世世代代的興衰榮辱才取得了今天的地位,他衷心希望中國能更加繁榮昌盛。
2007年,諾貝爾基金會官方網站公佈了1935年度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的名單,伍連德位列其中,成為首個獲諾貝爾獎提名的華人。在提名錶格“國家”一欄中,伍連德填寫的是中國。
歷史遠去,餘音未結,今天的中國醫學界依然能感受到伍連德留下的溫度。伍連德的治疫理念與科學精神仍指引著後世的腳步,成為一代代中國醫者薪火相傳的精神火種。
資料來源:中國僑網綜合《瀋陽日報》、中國新聞網、北青網、文匯客戶端、上海中醫藥雜誌等
作者:劉洋
責任編輯:馬海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