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到了,該一起出門走走了。
這周,我落地新加坡樟宜機場,開始了為期6天的“問道全球·新加坡站”。

我一直聽說一種說法:對很多中國企業而言,東南亞是出海的第一站,而新加坡,是東南亞的第一站。
因為,如果你把東南亞看成一整個國家,那新加坡就是它的“首都”。
為什麼這麼說?
從今天開始,我想再次邀請你,加入“問道全球”系列,跟著我的第一視角,看看新加坡。
每天早上,我們準時,見字如面。


把它叫做“首都”,首先當然是因為經濟實力。
咱們來做一個思想實驗。假如把整個東南亞看成一個國家,你知道它的人口大約有多少嗎?
6.8億。
而新加坡的人口呢?
604萬,佔比不到1%。
但是,新加坡的經濟體量卻佔到這個國家的1/8。也就是說,新加坡只用1%的人口,就創造了東南亞將近12.5%的財富。

2023年東南亞11國人均GDP排名,圖片來源:龍虎雲也
如果我們看人均GDP,新加坡更是“嚇人”。2023年,它的人均GDP是8.4萬美元,2024年更是達到8.8萬美元。不僅是中國的7-8倍,甚至超過了美國。
近兩年我們印象裡“經濟騰飛”的越南和印尼,人均GDP只有新加坡的5%上下。
我看到了《財富》雜誌的一項統計,世界500強企業中,大約有40%把他們的亞太總部設在新加坡。而科技行業的比例更高,達到59%。
大量的中國企業,也都把東南亞總部,甚至是全球海外總部,設在新加坡,比如TikTok、愛奇藝,他們的海外總部都在新加坡。
從這一點上看,稱它為“東南亞的首都”,真的名不虛傳。
當然,想被稱為“首都”,不能只有經濟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政治影響力。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也給了它得天獨厚的戰略地位。


世界的咽喉
新加坡的位置,很多讀者可能並不陌生,甚至有的讀者就住在新加坡。
但還是請允許我用一點點篇幅,介紹一下新加坡究竟在哪?究竟為什麼這麼重要?
來,咱們一起看幾張地圖。

圖片來源:@光明人家談人文
這是一張東南亞地圖,請你先找到中國的廣州。
好,想象一下,假如你開著一艘小船,從廣州出發,希望一路向西,去中東,或者非洲、歐洲做生意,你的船可以怎麼走?
你需要先一路向南,穿越廣闊的中國南海諸島,除了感慨祖國疆域的壯闊,你還會發現一件讓你有些“頭疼”的事兒:怎麼一路往南走,都找不到地方可以向西呀?
沒錯,你的西邊,一直都是大陸,先是越南、柬埔寨所在的中南半島,然後是泰國、馬來西亞所在的馬來半島。上千公里的航行,都找不到一條運河或者海峽,讓你可以轉而向西。
直到紅圈裡那個地方。
那裡,北邊是馬來西亞的馬來半島,南邊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
兩塊陸地之間,夾著一塊窄窄的、最窄處只有37公里的狹長海域,你看到了嗎?
這裡,就是世界聞名的“馬六甲海峽”。
穿過這裡,你終於可以掉頭向西,駛入廣袤的印度洋,帶著貨物駛向你的未來。
只要你是從中國海域出發,無論是去印度、中東還是非洲,馬六甲海峽都是第一個可以順利通行,掉頭向西的海域。是必經之路中的必經之路。

不僅是對中國,哪怕貨輪是從美國西部,或者南美大陸而來,只要你的目的地是在亞洲以西,都離不開馬六甲海峽。不走這裡,就要費時費力地繞行。

如今,每年有超過10萬艘貨輪透過馬六甲海峽,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有著無與倫比的戰略地位。如果馬六甲海峽因為某種原因關閉,幾乎所有的全球貿易都會受挫。
說了這麼久馬六甲,那新加坡在哪呢?
看這張小地圖。新加坡,就在馬六甲海峽的入口,扼守著馬六甲海峽最窄的一段通道。歷來是商船穿越馬六甲海峽的重要中轉站與補給港。

毫不誇張地說,馬六甲海峽,是世界的咽喉。而新加坡,是馬六甲海峽的咽喉。
國土小如彈丸,位置卻舉足輕重。人口少似一粟,財富卻傲視群雄。這就是新加坡。
然而,新加坡是從一開始,就擁有如今的地位嗎?
並不是。
新加坡的起步,曾經非常艱難。


“被迫獨立”的國家
你或許知道,二戰後的那段時間,全世界掀起了擺脫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高潮。
一大批現代國家,都是在那段時間誕生。新加坡也不例外。
然而,和大部分國家經歷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才最終獨立不同,新加坡是個特例。它的獨立並非“主動爭取”,而是“被迫無奈”。
如今,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鄰國,然而在歷史上,新加坡曾是馬來西亞的一部分。
1963年,新加坡以獨立城邦的形式加入馬來西亞,稱為“新加坡州”。

1963年新馬合併,新加坡成為馬來西亞聯邦的一部分
然而,以華人為主體民族的新加坡,和以馬來人為主體民族的馬來西亞,存在著一系列難以調和的矛盾。
比如,華人說漢語,馬來人說馬來語。不同的語言,天然就會產生隔閡。
還比如,華人普遍信仰佛教和中國傳統儒家信仰,馬來人則基本都是穆斯林。宗教的不同,歷來是衝突的導火索。
更不用提兩個種族在政治理念等方面上,始終存在衝突。
最終,1965年8月9日,馬來西亞國會以126票贊成、0票反對的壓倒性差距,同意將新加坡“驅逐”出馬來西亞聯邦。
新加坡被迫獨立建國,成立新加坡共和國,成為世界上極其罕見的“被迫獨立”的國家。
後來被稱為新加坡國父的李光耀,在簽署新馬兩國分離協議時,甚至一度落淚。

李光耀在宣佈新加坡獨立時落淚
為什麼會如此傷心?因為他知道,弱小的新加坡,想要生存下去,真的太不容易。


開局:資源匱乏
獨立是獨立了,然而,接下來的日子怎麼過?
要知道,當時新加坡人口不到200萬,人均GDP僅500多美元,1/3的人生活在貧民窟中,幾乎沒有自然資源可以開發,連淡水都沒法自給自足。
同時,小島上遍佈丘陵,整個國家幾乎沒有可耕種的土地,工業基礎幾乎為0。

你可能要問,新加坡不是坐擁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地位嗎?難道不能以此發展嗎?
然而,新加坡的面積實在是太小了。我們都知道,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新加坡呢?0.073萬平方公里,而且這還是如今經過多年填海造陸後的面積。
打個比方,如果說中國的面積是一張A4紙,那麼新加坡的面積,大約相當於一粒米。
這就導致,新加坡雖然坐擁馬六甲海峽的戰略位置和大批深水良港,但沒有任何戰略縱深,同時軍事基礎薄弱,整個國家只有1000名士兵、50名軍官、2艘軍艦,國防力量近乎於零。周圍都是覬覦馬六甲海峽戰略位置的強國。
沒錢、沒人、沒地、沒武器,怎麼辦?
當一個國家一無所有的時候,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它的人民想要改變命運的決心。
這就要提到,談及新加坡歷史,無論如何都繞不開的那個名字:李光耀。


翻盤:李光耀的逆天改命
很多人都說,沒有李光耀,就沒有新加坡的今天。我覺得這種說法並沒有過分誇張。
李光耀具體為新加坡做了什麼,恐怕三天三夜也說不完。他的晚年,曾經寫過大量的自傳、回憶錄,非常推薦你去看看。
今天,我只想重點給你介紹,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幾點。
比如,他的價值觀。
作為一個著名的實用主義者,他幾乎永遠不會告訴你: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他只會誠實地告訴你:我們的未來非常艱難,除非我們一起努力。
李光耀在不同場合說過兩句名言,這兩句話意思相近,但句式相反。
對外,他在國際場合謀求新加坡的立足之地。他說:這世界沒有誰欠新加坡一碗飯吃。
對內,他拒絕實行歐洲式“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制度。他說:新加坡政府不欠任何人一碗飯吃。
從否定句換成了肯定句。他的主張其實只有一個意思:沒有外人可以依靠,新加坡人只能依靠自己,靠自己的雙手拯救自己。不僅國家是如此,個人也是如此。
即便後來經濟騰飛,李光耀也始終堅定地認為,高福利政策只會養出一批懶人,這對資源匱乏,嚴重依賴自身競爭力的新加坡而言,會是致命的負擔。
即便到如今,新加坡的人均GDP已經遠超諸多發達國家,但它的社會福利在發達國家中絕不算高。我們在機場、商場,經常能看到頭髮斑白卻仍在工作的老人。
後來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也有一句名言:新加坡不養懶人。如果你願意工作,而且肯努力,我們會提供援助。但如果你什麼都不做,我們不會幫你。
還比如,他對建立國家認同感的努力。
要知道,“新加坡”這個地方,在歷史上從未成為過一個單獨的國家。在建國之初,存在著三大主要種族:75%的華人、14%的馬來人、8%的印度人。
三個種族,有著不同的外貌、說著不同的語言、信仰著不同的宗教,甚至彼此仇視,完全不會認為自己是“一個國家的人”。怎麼辦?
李光耀說:沒有“新加坡人”的認同感,那就從頭建立認同感。
新加坡立法規定,每個區域的族群比例不能超過某個固定的數字。也就是說,不允許出現“印度村”“馬來村”的情況,三大種族之間必須混居,習慣和諧共處。
還有語言問題,華人說漢語、馬來人說馬來語、印度人說泰米爾語。李光耀雖然自己是華人,但他非常清楚,如果強行規定漢語為官方語言,那剩下的25%人群,將註定永遠無法融入。新加坡就不可能穩定、團結。
但如果規定英語做母語,那又相當於強行抹掉了所有種族的文化。
怎麼辦?真的很難。
然而,凡牆皆是門,新加坡創新出了著名的“雙語教育政策”。英語第一,母語第二。
在學校,大家都用英語教學,同時開設漢語班、馬來語班、泰米爾班。學生根據自己的種族選擇。
也就是說,所有學生都要既掌握自己種族的母語,也能熟練掌握英語。而正式場合,可以用英語互相溝通,建立“新加坡人”的集體認同。
再比如,他的“組屋”政策。
李光耀認為,要想社會穩定,大家齊心合力發展經濟,最重要的就是“居者有其屋”,這後來也成為了新加坡重要的基本國策。
解決方案,就是新加坡的“組屋”政策。由政府牽頭,拿出大量國家資源,建立乾淨整潔的公共住房。
如今,新加坡街頭隨處可見組屋,有近80%的新加坡居民生活在這種組屋內。

新加坡的組屋
我們都知道,在世界上所有的一線城市中,無論是上海、香港還是倫敦、紐約,房價都是個難以解決的天大問題。
而新加坡的組屋政策,被公認為是全球最成功的公共住房計劃之一。新加坡也或許是全球一線城市中住房問題解決最好的城市之一。
當然我覺得,不加之一,也沒有太大問題。
總之,李光耀帶領下的新加坡,用幾十年的時間,把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島國,轉變為“東南亞的首都”,甚至是世界前列的全球金融中心。
這是一次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蹟。


四小龍之首
從60年代末,新加坡開始經濟騰飛。
你或許聽說過“亞洲四小龍”之稱。這是亞洲的四個國家和地區,利用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大量的外資和技術。再利用本地廉價而良好的勞動力優勢,適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而經濟騰飛。
新加坡,則成為了其中的代表,幾十年來,新加坡成功完成了4次經濟轉型:
1、進口導向型經濟
2、勞動密集型產業
3、資本密集型產業
4、知識型經濟。
此外,新加坡還充分利用馬六甲海峽的獨特地理位置,發展成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航運中心。
如今在全球金融中心的排名中,新加坡僅次於紐約、倫敦、香港,排名世界第四。
如果我們看看人均GDP,新加坡8.8萬美元,中國香港5.4萬美元,韓國3.6萬美元,中國臺灣3.4萬美元。
新加坡,已經是當之無愧的“四小龍之首”。


Fine City
讀完新加坡的歷史,再看看如今的它,已經今非昔比。乾淨整潔,治安良好。我走在新加坡的街頭,恍如隔世。

今天的新加坡
然而,一切今天都來源於歷史。如今的新加坡,還遺留著諸多歷史印記。
比如,在路上,我們的導遊告訴我一個有趣的說法:新加坡是一個Fine City。
沒錯,Fine, thank you ,and you?的那個Fine。
什麼意思?這是一個雙關,表面意思,是說新加坡很好,環境優美、綠樹如茵。
然而,Fine這個單詞還有一層意思:罰款。新加坡也是一座“罰款之城”。
就比如,剛下飛機時,我買了杯咖啡,準備帶上大巴。但導遊卻攔住我,說對不起,新加坡法律規定不能在大巴車上喝咖啡。
我很驚訝,但還是遵守當地法律,在車下狼吞虎嚥地喝完了咖啡。一上車,果然發現車上貼著標語,在車上喝白水以外的飲料,會被罰款300新幣,大約1500人民幣。
而新加坡的街頭,還隨處可見各種罰款標語。
比如,不能隨意停車,違者罰款2000新幣。

比如,禁止在非吸菸區吸菸,違者同樣罰款2000新幣。

很難想象,如果隨處抽個煙,1萬人民幣就要被罰沒了。
於是在新加坡街頭,能看到很多用黃線圍起來的“吸菸區”,就像孫悟空用金箍棒畫的圈一樣,吸菸者只能乖乖待在圈裡抽菸。

新加坡街頭的黃線吸菸區,圖片來源:南洋商報
除了這些,亂丟垃圾、隨地吐痰等不文明行為,都會受到罰款。
我問了問AI,為什麼新加坡會有如此多的罰款制度?
AI告訴我,新加坡人從立國的第一天起,就做了最壞的打算。他們知道自己每一步都不能走錯,他們知道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
因此至今,新加坡都在用“嚴刑峻法”保持內部的凝聚力與秩序。
沒錯,真的是“嚴刑峻法”。你或許聽說過,新加坡至今還保留著一項古老的傳統:鞭刑。


虛擬貨幣“奇葩”法律
在新加坡,如果你犯下一些特殊罪行,可能會被判用一條1.2米長的藤條,狠狠地“打屁股”。

新加坡的鞭刑
這種刑罰,甚至連外交場合都不能免除。1993年,18歲的美國青年費爾跟隨家人來新加坡旅遊,因為塗鴉和砸玻璃,還涉嫌盜竊,他被判鞭刑6下。
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親自出面,動用外交壓力為費爾求情。但最終,只是從6下變為4下,費爾還是沒能逃過屁股開花。
實際上,新加坡還有很多“奇葩”法律。但這些法律看上去奇怪,背後卻都有道理。
比如,新加坡有這樣一條法律:家裡不允許有積水。會不定期有工作人員去家裡檢查積水情況,如果嚴重且拒不整改,有可能被處以最高5000新幣罰款和其它處罰。
這看上去實在太奇怪了,為什麼要管我家裡有沒有積水?
但其實,背後的原因非常合理。新加坡地處熱帶,氣候潮溼且炎熱。像登革熱、瘧疾這樣的疾病,每年會奪走很多人的生命。而積水是造成蚊蟲肆虐,傳播疾病的直接原因。這條法律,就是為了防患於未然。
來到新加坡,不禁讓人感慨,規矩看似是約束,實則是自由的基石。新加坡用嚴格的法律,換來了最寬廣的發展空間。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這裡
第一天下午,我見到了一位已經在新加坡生活30年的華人企業家。我問他,如今來新加坡發展的中國人多嗎?
他說,現在多很多了。30年前他剛來新加坡時,見到的要麼來自印尼、馬來西亞,要麼來自香港臺灣地區,幾乎見不到中國大陸的人。
而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來到這裡。
他們將新加坡作為出海的第一站。用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跳板,再用東南亞作為世界的跳板。
一想到未來幾天要陸續見到他們,我充滿了期待。


好戲即將開始
說實話,新加坡我已經來過很多次,很多街道和風景,都已經非常熟悉。相比參訪過的其它國家,這裡更是舒適而和諧。
比如,這裡的美食。以往出國,我的行囊裡總要塞滿泡麵,味蕾無比思念家鄉。但新加坡不用,這裡完美適合我的中國胃,從烤魚到喜茶,新加坡應有盡有。

我的中國胃可太開心了
比如,這裡的語言。以往在越南、印尼、墨西哥,很多時候需要翻譯的參與。但在新加坡,絕大部分創業者都是華人。思想的交流不再有語言的隔閡。
舉個例子,這幾年在新加坡有兩家快速崛起、營收超百億的新興品牌。一家是做跨境電商的SEA,一家是做打車軟體的Grab——如果你常去東南亞國家旅遊,一定用過它。
而這兩家企業的背後,都是華人。華人,就是在新加坡的方方面面扮演著重要作用。
然而,此前來這裡,基本都是出差。這一次,卻是遊學參訪。當這次我係統的瞭解新加坡的歷史、地理、文化後。對這裡竟然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感動:
我們勤勞勇敢的華人,真是無論在多麼艱難的大環境下,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奇蹟。
新加坡的故事,向我們完美展現了小國如何在大國的夾縫間求生存。
沒有資源,那就創造資源;沒有共識,那就發明共識;沒有人才,那就培養人才;沒有土地,那就填海造地;
新加坡人,將一手爛牌,硬生生打成了同花順。將一個小海港,硬生生變成了“東南亞的首都”。
我經常說,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出海最重要的,是先出來。不要坐在家裡研究出海。一定要先出來,先把自己扔在海里。
只有出來,你才能剝開表象,看到這背後的一切。

明天,對企業的參訪將正式開始,我們將一起探究,新加坡奇蹟最底層的邏輯。
明天,你還來看嗎?
P.S.
天氣,暖和起來了。是時候,出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在過去的一年裡,我們陸續去到了沙特、阿聯酋、日本、墨西哥、越南、印尼、美國。
2025年,我們也會繼續走在問道中國、問道全球、問道內心的路上。
此刻,我們正在新加坡,看這個地域狹小、天然資源匱乏、人口大約只有600萬的小島國,是怎麼在世界舞臺上脫穎而出的。
3月28日晚上19:00,我會在劉潤影片號直播間,與你毫無保留地分享我在新加坡的所見所聞。
歡迎你點選下方“預約”按鈕,來直播間坐坐。

接下來的6月28日-7月7日,我們會去到英國。看看“世界第一城”的美譽,究竟從何而來。

8月14日-8月17日,我們會去到吉林。見山,見水,見自己。直到我們,找到內心的答案。

8月30日-9月7日,我們會去到非洲。看看那片最狂野的土壤裡,開出了什麼樣的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問道內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劉潤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44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