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封鎖與反封鎖

12月24日,由兩棲攻擊艦“海南號”等艦艇組成的中國海軍編隊技術停靠印度尼西亞丹戎不碌港,進行為期四天的休整補給。
這是075型兩棲攻擊艦首次走出國門,期間將向當地民眾開放,並與印尼海軍進行友好交流。
國防部發言人表示:
“中國和印度尼西亞是傳統友好鄰邦,是興衰相伴、安危與共、同舟共濟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近年來,中印尼兩軍高層交往密切,在聯演聯訓、艦艇互訪、人員培訓、多邊協作等領域合作成果豐碩。”
由兩棲攻擊艦海南艦,導彈護衛艦衡陽艦、柳州艦組成的中國海軍艦艇編隊停靠印尼。2024年印尼分別跟中國、美國、俄羅斯舉行過中等規模的聯合軍演,“平衡”意識很強。
就在中國海軍艦隊停靠印尼補給前後,有美國智庫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印度尼西亞和臺海的防禦”。
文章認為,這個群島國家對於臺海危機場景至關重要,沒有印尼,美國就無法阻止中國發起攻擊,也無法贏得一場長期戰爭,然而雅加達對跟美國完全保持一致持謹慎態度。
為什麼印尼如此重要呢?
我們且看下圖。
從中國南海到印度洋方向共有三條海路,自西向東依次為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龍目海峽。
其中,馬六甲是一條便捷、擁擠、地緣安全性很差的航道,極容易受到封鎖。
巽他海峽是印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航道,水深條件非常好,適合遠洋貨輪乃至潛艇的航行。
二戰期間,巽他海峽曾爆發過日本海軍截擊英美軍艦的海戰,直到今天它仍是美海軍第七艦隊出入印度洋的關鍵通道。
龍目海峽是印度尼西亞龍目島與巴厘島之間的重要水道,北接巴釐海,南通印度洋,這裡水道幽深、岸壁陡峭,不僅在海上交通運輸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軍事戰略上亦有重大價值。
從地圖上不難發現,這三條海路均受到印尼控制,尤其是後兩條,關鍵時刻均可以替代馬六甲的作用,而印尼對它們的話語權就像土耳其之於黑海海峽一樣。
美智庫文章稱,印尼是一個擁有2.8億人口、1.3萬億美元 GDP、超過40萬現役軍人的地區大國,前國防部長馬蒂斯曾將其描述為東亞的“海上支點”。
一旦印尼成為美國的軍事盟友,可以確保對中國商業進行幾乎不可逾越的海上封鎖,而且成本很低。
因為這幾處海峽都不寬,“僅由陸基飛機和輕型巡邏艦執行,並得到美國海軍瀕海戰鬥艦的支援,就足以實現封鎖”。
隨著經濟實力增強,印尼最近幾年成為國際軍火市場的大買家之一,向法國採購了42架陣風戰機和兩艘“鮋魚”級潛艇,向美國採購了24架F-15EX戰鬥機和24架“黑鷹”直升機。
對於海上封鎖行為來說,採用海軍艦艇執行封鎖與透過控制關鍵海峽/航道進行封鎖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前者成本遠遠高於後者
美智庫文章認為,中國已經列裝了大量射程在2000公里至4000公里範圍內的中程導彈,且擁有來自海上、空中的若干型平臺,可以對4000公里範圍內的地區施加強烈軍事影響。
如果美軍動用航母戰鬥群、潛艇等裝備去襲擊中方海上補給線,結果不太可能是決定性的,只能起到擾亂作用。
但是,假如掌控關鍵海上航道的國家願意配合美國,在靠近海峽的地區部署巡邏艦、固定翼戰機、武裝直升機、陸基反艦導彈平臺等裝備,那麼成功封鎖航道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升高。
此時被封鎖大國即使派出強大的海軍編隊前往護航,也很難解除封鎖。
一個最現實的例子——紅海危機。
自2023年10月以來,胡塞對紅海曼德海峽的封鎖極大擾亂了國際航運市場,儘管美國及其盟友投入了以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若干護航軍艦,並對胡塞武裝控制區進行了多輪空襲打擊,但收效甚微。
美智庫文章稱,這種情況下唯一的破局方法就是用海軍陸戰隊奪取關鍵航道周邊地區,類似1941年日本的做法。
一艘英國商船被胡塞武裝發射的導彈擊中。紅海危機爆發以來,美國在該水域長期維持有一個航母戰鬥群的兵力,外加部分歐洲國家海軍船隻,然而掌握制海權並沒有消除封鎖。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為英國殖民地,菲律賓為美國殖民地,越南等為法國殖民地,印尼為荷蘭殖民地,大家聯合對日本實施封鎖禁運。日本軍部曾向國民宣傳要粉碎“ABCD包圍圈”(America, Britain, China, Dutch,即美國、英國、中國、荷蘭),惟有透過戰爭手段。
讓人欣慰的是,除菲律賓外,現階段南海航道周邊的國家對華都比較友好,傾向於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地位。
越南方面,近年來中越兩國打得火熱,已高調宣佈建設命運共同體。
馬來西亞方面,現任首相安華對中國十分友好,而且在聯合國等場合帶頭對抗以色列,隱含著對美國表達不滿情緒。
新加坡儘管與美國簽署有《防務合作協議》,但一直小心地在中美之間採取對沖策略(《新加坡對中美實力的預判》)。
印尼則是不結盟政策的發起國之一,中國作為其最大貿易伙伴,最近幾年合作不斷加深。
像連線印尼首都雅加達和第四大城市萬隆之間的雅萬高鐵,這是前總統佐科力推的重點專案,也是我國高鐵首個全系統、全要素、全產業鏈出海建設專案。
再比如印尼的北加里曼丹工業園、新首都建設等重點專案,都出現了大量的中國企業身影。
2024年3月,剛剛勝選的新總統普拉博沃以國防部長身份訪華;同年10月,普拉博沃啟程來華進行首次國事訪問,兩國還簽署了“命運共同體建設聯合宣告”。
讓外界高度關注的是,普拉博沃訪華期間的聯合宣告提到,兩國“就在主權聲索重疊地區的共同開發達成重要的共同諒解”——這對於雙方管控分歧有著重大意義,是戰略互信明顯升高的標誌。
印度尼西亞前總統蘇西洛與奧巴馬,2010年11月。奧巴馬童年時期曾在雅加達居住過四年,因而在印尼相當受到歡迎。印尼與美國的關係很好,現任總統普拉博沃曾於1980年代在美接受軍事培訓,會講流利的英語。
申請加入金磚被認為是印尼新總統普拉博沃上臺後的首個重大外交舉措。印尼是一個穆斯林國家,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迄今為止尚未同以色列建交,反殖民和伊斯蘭團結主義是印尼的基本國策。
美智庫文章認為,中美一旦在第一島鏈爆發衝突,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不太可能配合美國發起封鎖行動,文中稱:
“從印度尼西亞海岸進行極其便宜和低風險封鎖的最佳替代方案,是美國海軍撤退到馬六甲海峽以西的警戒線,並利用印度海岸附近的基地,這樣做將犧牲印尼沿海空軍基地的便捷性。”
換言之,假如東南亞國家不配合,美國的後手就是印度。
不過印度洋中的美軍軍艦也並非高枕無憂:
“在孟加拉灣甚至印度洋中部任何地方作業的印度和美國船隻,都容易受到中國東風-21/26反艦彈道導彈的打擊,這些導彈由在緬甸、巴基斯坦、伊朗甚至可能在南非行動的中國海軍潛艇引導。”
如上圖所示,以昆明為起點,2500公里的半徑可以直達孟加拉灣南部。
美智庫文章進一步分析道:
“如果中國在馬來西亞幫助下確保了馬六甲海峽的安全,那麼美國仍能憑藉印度在尼科巴和安達曼群島的基地干擾器航運。
可假如(美國)在印度洋缺乏新德里的支援,那就只能在從霍爾木茲海峽至迭戈加西亞的範圍內進一步行動……”
海權與陸權的對決》一篇中介紹過,“海權論”者認為,任何一個國家或聯盟如果能夠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財富,進而控制全世界。
過去兩百多年間,英美一直採用“以海制陸”的方式壓制陸權國家,並將海上封鎖作為翻臉之前的撒手鐧。
站在中方角度,一方面需要打造強大海軍、拓寬陸地能源和糧食通道,但更重要的是與關鍵航道上的國家搞好關係,儘可能做大共同利益。
只要這些國家能夠維持中立,封鎖就很難執行下去,美國也將失去一張關鍵時刻的“底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