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專欄
熱點
國際
活動

市場需求始終存在,欠缺的是能否有效連結消費者,並且在商業盈利與滿足消費者需求之間取得平衡。(首圖來自圖蟲創意)
“信用卡中心關停潮”“信用卡兩年減少8000萬張”……
2025年春節剛過,信用卡有關的市場訊息紛至沓來。唏噓的背後亦有令人不解的地方:曾經高歌猛進、被銀行視為零售“尖兵”、拓客“利器”的信用卡,為何走到今天這般境地?
市場上存在“週期論”一說,認為信用卡隨和消費經濟一起進入了下行週期;也存在“過時論”一說,認為這一產品已經跟不上網際網路思維,逐漸被年輕一代拋棄了。
本期“愉見財經”想和大家一起探討,當前信用卡存在的種種“內憂”與“外患”,會不會伴隨著時間的流逝、週期的更迭而產生自然好轉?對於那些已經將信用卡“打入冷宮”的使用者,還有沒有重新愛上信用卡產品的可能性?
01
根據央行本月最新公佈的《2024年第四季度支付體系執行總體情況》,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開立數量為7.27億張,環比下降1.35%。
回顧過去四年以來的信用卡(與借貸合一卡)數量情況,不難發現的是,從2022年年中開始,信用卡髮卡收縮趨勢愈演愈烈。
圖1:2021年-2024年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髮卡量

最新的7.27億張資料,屬於怎樣一種級別?從歷史資料進行觀察,2019年第二季度末時,這一指標約為7.11億張;而到了2019年第三季度末,則躍升至7.34億張。也就是說,僅從開立卡量這一維度來看,信用卡就已經退至大約2019年第三季度之初的水平。
實際上,信用卡數量的“大撤退”,在過去兩年早已顯現出端倪。
比如,根據證券日報報道,自2024年7月以來,交通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宣佈停發部分信用卡產品,主要集中在聯名信用卡、主題信用卡、普通訊用卡等領域。
而農業銀行更是一口氣宣稱停發27款信用卡產品,包括但不限於出行、影片、文化旅遊等細分場景,覆蓋兔年生肖卡、漂亮悅己VISA信用卡、銀聯公務卡(白金卡)、海航聯名卡(VISA白金卡)等卡種。
除了增量,在存量層面,銀行還出現了基於風險管理考慮、紛紛響應“斷卡行動”而清理睡眠卡的相關動作。
上述動作由銀行單方面發起並落地,並沒有什麼太大問題。然而,銀行針對信用卡權益採取的種種調整,卻影響到了持卡人的切身利益。尤其是部分機構未在合理期間內提前公示與告知使用者、對剛性收費產品所關聯的權益“一刀切”等舉措,招致使用者強烈不滿,甚至引發了使用者投訴。
“再見,XXX,一代神卡的落寞”“直接把XX卡登出了”……在社交媒體平臺類似的討論話題下,使用者紛紛表達出自己的失望情緒。
02
繼續上文聊信用卡權益縮減。不得不說,從金融產品運營的角度來看,在權益投入上“省點錢”是一種順勢而為,但也蘊藏了幾多無奈。畢竟,就當下信用卡經營情況而言,其形勢確實不容樂觀。
信用卡顧名思義,以“信用”為基石,透過授信這一動作,為使用者賦予可透支的信用額度,同時也會結合“免息期”這樣的設定,為使用者提供便捷且低成本的透支消費服務。
一旦超出“免息期”的範疇,那麼使用者就需要支付額外息費,這也就構成了信用卡業務的營收來源。近階段,有銀行主動下調了信用卡“最低還款額”,其中的一個推動因素便是,最低還款額以外的部分能夠產生息費,對信用卡營收產生助力。
然而,獲取息費的前提是信用卡沒有產生逾期,沒遇上連本金都不想還或還不起的使用者。
但麻煩的是,事實上,信用卡逾期的攀升,正是卡量跟權益縮減的導火索之一。根據央行公佈的支付體系執行總體情況,從2021年到202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已攀至將近1240億元,三年間新增超400億元,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的比例同樣一路走高。
圖2:2021年-2024年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與佔信用卡應償信貸餘額比例

資料來源:央行,愉見財經整理
貸後風險傳導至產品前端致使縮量,而產品縮量又進一步影響到組織架構的收縮,由此引發了信用卡中心“關停潮”。
比如,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華夏銀行陸續終止了信用卡中心廣州分中心、天津分中心、青島分中心等的經營;蒙商銀行旗下信用卡中心,包括呼和浩特分中心與呼倫貝爾分中心也迎來了“終止營業”的結局。
而到了2025年,某國有大行甚至加速了信用卡中心關停步伐,開年以來南昌分中心、深圳分中心、蘭州分中心以及貴陽分中心接連被地方金融監管公示,內容均為同意終止營業。
但該行在2021年,還曾有三家以上信用卡分中心陸續獲批開業。短短三年間,從熱火朝天到黯然離場,這樣的變化著實令人感慨萬千。
信用卡還有相當體量的業務仍需運營。從組織架構來看,“愉見財經”整理發現,多家銀行已著手對現有的信用卡中心開展大刀闊斧的改革,從方向來看,部分銀行開始傾向於將信用卡業務交由屬地分行進行承接與管理,試圖從經營機制層面挽回頹勢。
03
組織架構變革只是其中的一環。信用卡業務如何“收復失地”,還需要從產品設計、獲客渠道、使用者運營、場景植入等環節全面覆盤。
除了“內憂”,“外患”層面的應對舉措同樣需要支稜起來。在金融供給日益豐富、金融產品百花齊放的當下,信用透支類產品早已不是信用卡的專利。
這兩年,一些信用卡產品與使用者之間漸行漸遠。高頻消費場景往往看不見它們的身影,被網際網路巨頭把持著關鍵場景及收銀臺入口,卻又在工作日遭到它們宛如蝗蟲一般的電銷打擾。
對於使用者來說,信用卡分期與網際網路平臺的自營分期,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但在網際網路玩家快速迭代“先享後付”“先囤後付”等信用產品體系,疊加網際網路多元生態的聯動營銷以及激勵屬性更為強勁的使用者成長體系吸引下,信用卡使用者群體,尤其是愛好新鮮感的年輕使用者,逐漸對墨守成規的信用卡服務產生審美疲倦,轉而投向網際網路大廠的懷抱。
當然,已經有銀行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流量時代逐漸走向“隱身”的信用卡,首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能夠被使用者看見、被選擇使用。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自去年以來,多家銀行信用卡與支付寶、淘寶合作,在電商消費支付收銀臺介面嵌入積分抵扣功能,既能夠啟用沉睡的銀行信用卡積分,給到使用者“薅羊毛”的體驗,也能夠促進使用者用卡行為,進而提升授信使用率。
對於一些更加精明的使用者而言,由積分抵扣引發的使用興趣,將會進一步促使他們前往信用卡自營APP,將自營渠道積分抵扣比例與第三方支付渠道抵扣比例進行對比,進而提升自營APP的開啟率。
“週期論”或許可以用來解釋,未來信用卡風險有可能出現週期性的好轉,但使用者偏好並沒有週期一說。“使用者來了-使用者走了-使用者又來了”,對於躺平式產品設計與運營來說,這樣的“週期”很難復現。
除此之外,市場還存有一種觀點,認為是消費需求不足導致了信用卡的各項指標下滑。可這又如何解釋,某短影片平臺貸款規模狂飆,2024年創下5000億新高這一現象呢?
正如《哪吒之魔童鬧海2》上映前不久的2024年,電影票房聖誕檔期創下了10年來歷史新低;再結合“2024年中國電影市場總票房425.02億元,較2023年下降22.6%”的行業資料,市場一時間充斥著“影視寒冬”論調。
市場需求始終存在,欠缺的是能否有效連結消費者,並且在商業盈利與滿足消費者需求之間取得平衡。
信用卡業務規模的下滑並不是必然,但,缺乏創新基因的商品與服務,缺乏破釜沉舟的變革之心,只能迎來衰敗的終局。
靜待信用卡迎來涅槃的那一天。
REVIEW






市場需求始終存在,欠缺的是能否有效連結消費者,並且在商業盈利與滿足消費者需求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