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系“一把手”輪動告一段落

作者丨楊依依
編輯丨曹蓓
中信銀行官宣副行長呂天貴因工作調整辭去職務後,一名中信銀行的內部人士向《鳳凰WEEKLY財經》證實了呂天貴擬調任中信信託的傳聞。
中信銀行方面回覆《鳳凰WEEKLY財經》:“以公告內容為準。”
此次人事變動並非孤立事件。此前,中信集團旗下多家核心金融機構已進行高管互換,中信銀行原行長劉成在2月調任中信建投證券董事長。緊接著,中信信託原董事長蘆葦迴歸中信銀行,擔任行長。
從2月20日中信建投董事長王常青退休辭職,到近日中信銀行副行長呂天貴的辭職,歷時三週,中信集團銀行、信託、證券高層輪動即將完成。

從信用卡中心到信託“一把手”

公開資料顯示,呂天貴1972年出生,今年53歲。1993年,呂天貴參加工作,職業生涯始於中國銀行吉林分行,2003年加入中信銀行,歷任信用卡中心總裁、零售銀行部總經理等職務。2021年4月起擔任中信銀行副行長,之後還兼任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中信銀行與百度合作成立的網際網路銀行)董事長。
在呂天貴32年的職業生涯裡,有16年也就是一半的時間在信用卡中心。2003年,呂天貴任信用卡中心財務部總經理,之後又在營運及技術、客戶服務等各崗位歷練,2014年升任信用卡中心總裁,同時兼任私人銀行部總經理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2020年起,呂天貴成為中信銀行黨委委員。
呂天貴在擔任副行長期間,主管的還是信用卡業務。
事實上,信用卡中心負責人通常被認為是走專業條線,並非作為管理人員培養。銀行裡傳統的晉升路徑一般來自金融條線如對公業務、投資銀行等,風險管理條線如信貸審批、風控部門等,綜合管理條線如副行長、財務總監等。所以在以前,從信用卡中心晉升到“班子”成員的並不常見。
近些年,這樣的情況發生了改變。
“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各大銀行的信用卡中心一般都是一個獨立經營單位(不是一個總行部門),是一個持牌機構。信用卡中心的管理層晉升通道比較窄,相比公司金融、風控、投行等核心業務,零售業務高管競爭力會差一些。”一家總部在深圳的股份制銀行集團員工對《鳳凰WEEKLY財經》分析說,“對於零售業務佔比比較大的銀行,這些年往上升的高管還是有的。”
中信銀行的呂天貴、廣發銀行副行長郭黨懷、現任招商銀行副行長張東就是少數的案例,他們都擔任過信用卡中心的總經理。
從各大銀行披露的財報資訊來看,這三家銀行的信用卡業務在近些年都得到了明顯增長。截至2024年上半年,招商銀行、中信銀行分別位列信用卡交易額的第一和第四,分別是2.21萬億元和1.24萬億元。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廣發銀行信用卡累計髮卡量達到7000萬張,交易額同比增長12%,貸款餘額為6000億元。
中信銀行的零售板塊近些年發展較快。2021年末,中信銀行推動組織架構調整,成立財富管理部,信用卡中心被包含其中。這個調整是當年五年之內,中信銀行內部最大動作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調整方向是“垂直化、扁平化、敏捷化”。到2023年末,中信銀行信用卡髮卡量突破1億大關。
“大部分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都在零售裡面佔比較大,是零售的主陣地,它的客戶量、貸款餘額、收益等都高。”上述中信銀行員工稱,“不過,信用卡近年來有飽和趨勢,行業進入長尾下行。”
上述中信銀行員工還分析,呂天貴調任中信信託和中信建投內部的人員調配也有關係。“是建投總經理先調中信證券做總經理了,然後新來的金劍華做總經理,因為沒有更合適的內部晉升的人選。”他說,“這在一定程度上牽動了一系列調動。”
去年5月,中信證券原總經理楊明輝到齡退休,到11月才由中信建投的鄒迎光迴歸填上,同時,中信建投總經理由中信證券原投行老將金劍華出任。

激活幹部隊伍“一池活水”

包括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平安集團在內的,同時擁有銀行、券商、信託、基金的金融機構,高管調任很常見,目的多是為了加強集團協同。
其中銀行和證券之間的輪動是比較多的,例如原平安銀行副行長後調任平安證券董事長;奚國華曾任中信銀行行長,後調任中信證券董事長。信託和證券公司之間的高管流動也很頻繁,例如劉乃生曾任中信信託董事長,後調任中信證券黨委副書記;原中國太保集團副總經理,後任國泰君安董事長,顯示出信託、保險、券商之間的流動性。
比較少的是銀行和信託之間的輪動,或是因為兩者差異較大,銀行偏傳統信貸,信託更多是資管、投資屬性。中信的蘆葦是例外,他在中信信託之前,就曾在中信銀行履職過,離任信託董事長調任中信銀行,屬於“迴歸”。
在今年1月15日舉行的中信集團2025年工作會議上,中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奚國華作了題為《釋放改革效能 強化創新突破 奮力開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的講話。在提到隊伍建設時,他說:“總部機構改革順利落地”,並稱:“以‘重點論’做實‘三大計劃’,激活幹部隊伍‘一池活水’。”
數位到崗的新“一把手”中,呂天貴面臨的挑戰會更多一些。
在信託板塊,按照已披露2024年未經審計財務資料的51家信託公司來看,中信信託2024年依舊憑藉營業收入53.79億的絕對優勢名列第一,但在淨利潤方面,江蘇信託拔得頭籌,中信信託落至第二位,兩者相差約2個億。
銀行板塊的情況稍好一些。根據業績快報,中信銀行扭轉了2023年“增利不增收”的情況,2024年度營業總收入為2136.46億元,同比增長3.76%;營業利潤809.26億元,增長8.05%。不良貸款率為1.16%,較上年末下降0.02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209.43%,上升1.84個百分點。
中信證券則在2024年全年結束了連續兩年的業績下滑,實現營業收入637.89億元,同比增長6.19%;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17.04億元,同比增長10.06%‌‌。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