軀體心理學(SomaticPsychology):關愛自己,從身體開始

👆關注防走失 🌟公眾號右上角「設為星標」獲取每日推送 
在這個壓力重重的時代,身體可能正是情緒“訴說”的另一種方式。關於軀體化的研究逐漸揭示了心理和生理之間的深刻聯絡。軀體化其實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心理學概念。
那麼,什麼是軀體化?它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情緒與身體的對話?又有哪些干預途徑?
今天,就和iWanna一起走進「軀體心理學」吧~
👀更多心理學細分專業介紹,歡迎關注:iWanna心理細分專業
軀體化症狀及相關疾病
軀體化(Somatization)指的是心理或情緒問題以身體不適的形式表現出來。它是一種常見但常被忽視的現象。研究表明,60%的抑鬱症患者會經歷身體疼痛,40%的焦慮症患者常感胸悶心悸。這些症狀可能並無器質性病變,但卻對患者造成真實的痛苦。

軀體症狀和相關疾病(Somatic Symptom and Related Disorders, SSRD)發生時,有問題與身體的通訊系統。患有這種疾病的人症狀可能看起來像其他疾病,但測試和實驗室結果可能找不到病因。但它們是真實存在的,經常令人心煩意亂,干擾日常生活。
把身體經歷的症狀想象成火警,當工作正常時,火災報警器會提醒人們注意危險併發出警告。同樣,身體上的症狀往往是身體內部出了問題的警告。然而——SSRD的症狀就像火災報警器,在沒有火災的情況下繼續響。
每個人的SSRD看起來都不一樣。有不止一種症狀是很常見的。症狀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惡化。它們可能來了又走,也可能是恆定的:
  • 疼痛,虛弱,行動困難
  • 頭痛、頭暈或極度疲勞
  • 視力或聽力的變化
  • 瘙癢、麻木
  • 不正常的動作
  • 胃痛、噁心
軀體化的誘因
軀體化的發生往往與個體未能有效處理的情緒問題密切相關。當負面情緒長期得不到表達或疏解時,這些情緒可能透過身體症狀表現出來。此外,兒童期的創傷經歷也可能成為情緒無法被直接表達的根源,導致其轉化為身體的不適。慢性壓力同樣是重要誘因,它讓個體長期處於高應激狀態,逐漸累積為軀體化症狀。
神經生物學異常在軀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創傷或壓力可能導致大腦中調節情緒和身體感知的區域活動異常,使個體對身體不適的感知和反應更加敏感。壓力荷爾蒙的持續釋放會導致生理問題,如心臟損傷、糖尿病和消化問題,因為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的過度釋放。身體持續的應激反應也會引發焦慮、抑鬱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等心理影響。
軀體心理學
為了幫助那些精神和身體健康問題的患者,人們開始探索不同的軀體治療技術。威廉·賴希(Wilhelm Reich)是第一位嘗試開發包含身體因素的明確心理動力學方法的學者,他的研究為現代許多以身體為導向的心理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
“軀體心理”(Somatopsychic)一詞由德國精神科醫生馬克西米利安·雅科比(Maximilian Jacobi,1775–1858)首次提出,用以描述身體和心理之間的相互作用。
如今,軀體心理學(Somatic Psychology),或更準確地稱為“軀體臨床心理治療”(Somatic Clinical Psychotherapy),已經是一種聚焦於軀體體驗的心理治療形式。它包括針對身體的治療方法和整體性方法,旨在透過身體覺察和運動探索與治療心理和生理上的創傷。
許多以身體為導向的心理治療方法可以追溯到賴希的理論,儘管後來又經歷了許多發展,並受到其他理論的影響。在創傷工作中,軀體心理學尤為重要。軀體心理學試圖描述、解釋和理解具身意識(embodied consciousness)的本質,並彌合笛卡爾的身心二分法(Cartesian mind-body dichotomy)。
一種新興心理諮詢形式
創傷可能在我們的身體中“記錄”到細胞層面,而個體如何體驗這一現象,以及如何從生活中遭遇的嚴重創傷中康復,是一種新興心理諮詢形式——軀體治療(Somatic Therapy)的研究重點。
暢銷書《身體從不遺忘The Body Keeps the Score》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連續四年榜上有名,顯示了大眾對身心健康影響的日益關注。不過哈佛專家認為,與認知行為療法(CBT)等技術相比,軀體治療在理解、應用和研究證明方面仍需進一步發展。
The Body Keeps the Score: 
Brain, Mind, and Body in the Healing of Trauma
軀體治療的核心理念是一種以身體為中心的治療,重點關注情緒如何在身體中表現。由於令人不安的情緒往往透過身體以令人痛苦的方式表現出來,軀體治療旨在消解這些情緒的力量,緩解疼痛以及壓力的其他表現(如睡眠問題)。
與典型的談話治療(如CBT)主要針對思維,幫助患者識別並改變不良認知和行為模式相比,軀體治療以身體為起點,尋求療愈軀體治療培養患者對身體感受的覺察,幫助他們在探索思維、情緒和記憶時感到身體上的安全感。
CBT 關注意識層面的思維,透過挑戰焦慮相關的認知與行為,幫助患者對不適感脫敏,而軀體治療更傾向於緩解這些緊張,而不是單純脫敏。即便是正念冥想,與軀體治療也有關鍵區別。正念冥想允許任何感覺或情緒進入我們的意識,而不加評判;而軀體治療更具體地關注正在發生的身體感受。
軀體治療師透過多種身心技術,幫助患者釋放身體中潛藏的情緒。這些技術包括但不限於:
  • 穴位按摩和催眠
  • 呼吸練習和舞蹈
一些更專業但不太常見的技術包括:
  • 身體覺察(Body Awareness):幫助患者識別身體中的緊張點,並聯想平靜的思維。
  • 擺動法(Pendulation):引導患者從放鬆狀態進入接近創傷體驗的情緒,再回到放鬆狀態。
  • 逐步回憶法(Titration):帶領患者回憶創傷記憶,同時關注伴隨的身體感受,並即時處理。
  • 資源化(Resourcing):幫助患者回憶生活中能帶來平靜與安全感的資源,例如特別的人或地方。
軀體心理治療中的倫理問題
軀體心理治療領域尚處於發展階段,許多實踐標準與倫理準則仍需完善。雖然歐洲軀體心理治療協會(EABP)已經建立了一些倫理框架,但整體仍需提高對理論與實踐的關注,確保這一領域的專業性與規範性。
觸碰與邊界問題
觸碰是軀體心理治療中核心但敏感的部分,可能引發需求滿足、性暗示和邊界相關的倫理問題。不同型別的觸碰(邊界觸碰、融合觸碰、中性觸碰和色情觸碰)及其對治療效果的影響。
軀體治療中強調觸碰必須經過充分的患者同意,並注意不同型別觸碰對患者反應的潛在影響。治療師需具備高超的技能,能夠感知自身和患者的邊界。不恰當的觸碰可能導致患者退化、再創傷或強烈依賴性反應。
  • 身體邊界:患者的皮膚是與外界接觸的物理邊界,觸碰需慎重。
  • 能量邊界:患者身體周圍的“能量場”,觸碰即使未實際接觸,也可能對患者造成心理影響。
  • 人際邊界:包括文化差異對距離與親密感的影響,需在治療中為患者提供安全感。

關愛自己,從身體開始

如今,人們普遍面臨高壓力的問題,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情緒,保護心理健康。

如果長期感到疲憊、疼痛,或出現難以解釋的身體不適,應警惕情緒問題可能是誘因,關注身體發出的早期訊號。學會自我調節,找到屬於自己的有效解壓方式。當症狀嚴重時,積極的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和醫學干預是關鍵。
祝小夥伴們身心健康❤️~
ref:

What is somatic therapy? https://www.health.harvard.edu/blog/what-is-somatic-therapy-202307072951

Somatic Symptom and Related Disorders (SSRDs) https://www.chop.edu/conditions-diseases/somatic-symptom-and-related-disorders-ssrds

iWanna國際心理人作為全網領先心理學留學輔導、全球心理人發展平臺,擁有100+位全球多國多方向心理學專業師資,服務範圍涵蓋20+心理領域細分方向,獲得95.96%的服務滿意度,學員申請成功率達到94.2%。

iWanna也為正在申請的大家提供1v1心理留學生涯規劃諮詢課時包服務。最後祝大家可以順利度過申請季,收到自己心儀的offer!

👇


掃描下方二維碼
諮詢顧問老師,獲取免費申請建議!
轉發還可領取心理留學獨家資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