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給孩子預約諮詢,怎麼選?

經常有很多家長在後臺問:想給孩子做心理諮詢,有推薦的諮詢師嗎?
根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中國青少年(12~18歲)抑鬱檢出率為 24.6%。學生群體普遍面臨學業壓力、未來職業規劃的不確定性,以及人際關係的挑戰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亟需得到關注和重視。
01
我什麼時候
該為我的孩子
找一位諮詢師?
所有的孩子,都會時不時地遇到困難。如何知道什麼時候該帶自己的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呢?
結合發展心理學和臨床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以下 8 個跡象表明孩子可能需要心理諮詢:
▨ 情緒持續低落超過 2 周:
長時間情緒低落、易怒或哭泣,且無法被安撫,可能是抑鬱訊號;
▨ 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
突然對曾經熱愛的遊戲、朋友或學習毫無興趣;
▨ 社交回避或恐懼:
拒絕和同齡人玩,甚至害怕上學;
▨ 反覆出現身體不適但無醫學原因:
如頻繁頭痛、胃痛,檢查卻無問題,可能是情緒問題的軀體化表達;
▨ 行為「退化」:
如已經能自理的孩子突然尿床、粘人;
▨ 注意力驟降或學習困難:
成績突然下滑、無法集中注意力;
▨ 過度自責或低自尊:
常說「我什麼都做不好」「大家討厭我」;
▨ 自傷或談論死亡
如劃傷手臂,或反覆說自己「不想活了」。
*注意:如果孩子出現這條,請撥打當地的緊急救援電話或心理健康熱線,尋求專業的幫助和支援。
其他情況持續 2 周以上,可以考慮尋求心理諮詢。
02
如何與孩子進行對話
如果做心理諮詢不是您孩子的主意,應該謹慎和孩子的對話。
「父母能做的最具破壞性的事情之一,就是用治療來威脅孩子,或者讓他們覺得自己有問題,所以才需要諮詢師。」美國心理治療師 Haley Neidich 說。
她建議將諮詢/治療視為給孩子的一份禮物,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並且父母也應該考慮去接受諮詢/治療,以使他們的孩子的諮詢/治療過程更順利。

《 捫心問診2 》
父母應當讓孩子儘可能多地感受到自己是諮詢過程的一部分。建議與孩子討論「他們可能喜歡的諮詢師型別」。例如,孩子可能想要一位屬於特定性別的諮詢師。
孩子們需要願意參與諮詢/治療,這樣才能獲得有效、積極的體驗。
03
父母應該
參與到什麼程度?
作為父母,在心理諮詢/治療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父母應該參與的程度,往往取決於孩子的年齡、議題以及與父母的關係。
某些型別的治療,例如針對兒童創傷的創傷聚焦認知行為療法,將父母作為治療方式的一部分納入治療。在其他情況下,如果孩子表現出行為問題,父母可能會在沒有孩子的情況下參加一些治療課程,以學習如何支援孩子。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十幾歲的青少年),父母在諮詢/治療過程中的參與度通常較低,「他們甚至可能會嘗試與諮詢師交談,或向孩子詢問諮詢的情況,但這樣做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應該給孩子空間來發展他們自己的治療關係,並在治療過程中保護隱私。」Neidich 說。
作為父母,你想知道你陷入困境的孩子在治療中的表現如何,這是可以理解的,但除了安全問題之外,諮詢師有責任對你孩子所說的話保密。
你的孩子能夠信任諮詢師對他們所說的話保密,這是「諮訪聯盟」的一個關鍵部分——這也是讓父母和孩子學習定義界限的好方法。

《 捫心問診2 》
04
在哪裡尋找諮詢師
簡單心理平臺上有許多擅長「青少年心理」議題的專業諮詢師。
再次溫馨提示:在預約前,需要確保孩子是自願來參加諮詢,這樣才可以保障諮詢效果。
 點選預約👇🏻 
進入後,勾選「青少年」檢視相應諮詢師:

編輯  鳥人
插圖 《捫心問診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