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上海小孩和雲南小孩對話,就為了給我看鴻溝?

文 | 十三姐

前幾天好幾個群裡有人轉發“一場上海小孩和雲南小孩的對話”。

這段被擷取後瘋狂轉發的片段其實很短,一共也沒幾句話。

看完之後我也不知道這個節目到底想表達什麼,但好像也知道了他們想表達什麼。

一大波營銷號打出了大標題:“感受到了世界的鴻溝”……

我的老天奶,說得好像如果沒看過這倆孩子對話,你就不知道這個世界有鴻溝。
真那麼喜歡看鴻溝,都不用從上海和山溝找倆孩子對話,你就從漕河涇和北蔡鎮隨機找倆路人,談論一下沙白的話題,馬上就能看到世界的鴻溝了。
再不行,你到民辦雞小和佛系公立隨便找倆小孩,看他們有沒有鴻溝。
可節目組非要從“上海”和“雲南山溝溝”裡找小孩對話,這用意何在,不需要說透了吧?
雲南的這個小孩,我很喜歡。他叫崔思敏,其實早就已經在網上走紅了,因為他很有同理心,對主持人說“你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說明他從小就是一個善良、有教養的孩子。
這次對談他又表現得談吐大方,思維敏捷,心地善良,情商高,正能量滿滿,抱負和夢想躍然紙上。
他很棒,做一期他的專題,一定能打動不少人。

但我覺得刻意營造一種對比,不但毫無意義,而且真的毫無意義。

不出所料,上海小孩不是被評論為“優越感滿滿”,就是被說成“失去了童真”……

評論裡有一句話說得挺對:“不用管孩子怎麼樣,一看到“上海”和“雲南”,已經有結論了——上海輸了。”

是的,搞衝突感,是做節目的人最拿手的。

再一看節目來源是芒果,好傢伙,戀愛的、離婚的、逗你玩的成人節目是都薅膩了嗎,開始搞小孩流量了。

做兒童對話節目就做唄,偏偏要把重點放在地域。

那還用得著對話嗎?來,跳過步驟,直接罵上海人吧。

眾所周知,上海以“優越感十足”和“瞧不起人”聞名於那些從未去過上海的人群。
上海和雲南,大都市和山溝溝,都不用往下看,節奏已經出來了。

有些人已經不管什麼孩子不孩子了,統一罵上海人。

其實一開始我心想,也不妨一看呀,小孩子之間的聊天有時也能帶給大人啟發和收穫。
整個片段看完了,啥思考沒有,大部分“思考”也就像評論區裡很多人的留言那樣,總結下來“雲南孩子你太棒了”和“上海小孩優越個啥”……
不是,我挺納悶的,這個片段裡不到一分鐘的幾句簡單對話,而且是陌生小朋友之間的尬聊,你們就已經下完定義了。

既然這節目那麼喜歡拿隻言片語來引導批判,那我可不困了,想說幾句。

首先,讓未成年人錄這種節目,是風險很大的一件事。因為他們對這個節目本身不一定有概念,在鏡頭前表達的可能也不到位。
設想一下,現在讓你的小孩去和一個從沒見過的孩子尬聊,鏡頭對著他們,你的孩子不到十歲,會不會像一個30來歲油膩中年一樣,透過迅速精算和把控,將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
比如有人說:“這個上海小孩坐姿居高臨下”……
如果雲南孩子這樣坐,你是不是又會說:“你看人家山裡的孩子坐姿多鬆弛”……

所以,這裡要營造的根本不是小孩本身是誰、他們是什麼樣;而是要營造“上海”和“雲南”的差別,讓觀眾主動去挖各種細節來自覺上價值。
其次,如果真要製造什麼鴻溝對比效果,就不要坐著幹聊了,應該深入他們的日常生活。

抓拍日常真實場景,幾個鏡頭串起來,比兩三句問答有意義多了吧。

看一個人不要看他的片段,要看他的全部。雲南孩子一天是怎麼過的,上海孩子一天都在幹啥,要對比就全方位對比,然後看還有人罵孩子嗎?到時候恐怕都要心疼孩子了吧。
第三,能不能別去引導大家對城市和農村搞對比,有什麼可比的?
你知道,就算是城市,不同的城市之間都會有差異。就算同一個城市,不同家庭的不同價值觀和文化背景之下,孩子也千差萬別。
想揭露城鄉教育差距,就從教育環境下手啊,把矛頭對準孩子算啥本事。

第四,這三個上海小孩可能都不代表上海,這個雲南小孩可能也代表不了雲南。
可是地域標籤貼上去,簡單三言兩語就想搞定義,甚至帶著非常主觀的判斷去預測人家的未來,這不是神經病嗎。

第五,給孩子下定義那麼容易嗎?

一個頂多十歲的孩子,大家憑什麼能從隻言片語、坐姿、動作、眼神,以及一切經過剪輯、加工、合成的鏡頭中,去對他作出評價?

如果他們有一天從網上知道當初把我neng過去拍這麼個鬼東西是用來貶低我的,他們的內心會不會受到傷害呢?

第六,就算你能對他作出一個真實客觀的評價,那些負面的東西真的是這個小朋友的問題嗎?
一個小孩優越或自卑,驕傲或謙遜,憂心忡忡缺乏童真或熱情活潑陽光開朗,難道都是孩子的問題,大人和社會沒責任嗎。與其引導大家評價兒童,不如好好反思一下自己。

與其對比孩子,不如對比家長。你讓他們的家長對話啊,讓他們談談自己的教育觀、世界觀和理想啊,如果他們還有的話。

談到了理想,雲南孩子說想當老師或刑警,上海小孩說“我想做的事可能對社會沒有太大貢獻,我想當一個在網上畫畫的。”

要知道,在上海,如果一個小孩“想當一個在網上畫畫的”,他大機率是不會被支援的,這裡他能這麼說,我反而覺得他非常好,非常真實,非常敢表達。
明明他們都很好,不卑不亢,真實表達,但人們總是會為“理想”評分。說“城市孩子是精緻利己沒有對社會的擔當”,而山村孩子想當老師和刑警的理想就似乎高尚偉大許多。
這是個很深的話題,其實越是資源少的情況下,人們越強調理想主義。
比如我們小時候,作為80後大家還記得我們上小學的時候經常被要求大聲宣佈自己的理想啥的,標語也都是奮鬥目標,什麼四有新人,這個那個的……
現在小學生還有這些理想化的標籤嗎?沒有了,現在越來越務實,正是因為資源充沛,物資不再匱乏,大家用不著用口頭的理想來填飽肚子。
現在的大城市小孩不再被要求必須有具體化的理想,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先能考上高中再說……
他們披荊斬棘,幼升小,小升初,中考和高考,車輪戰,除此之外,卷得不成樣的教育環境又讓每個家庭根本停不下來,給孩子加碼,學這個學那個。
這些本來就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大人和社會的問題。
再看雲南孩子,人們願意賦予他們一切美好的形容詞——眼神清澈,理想具體。他仰望星空,看花鳥魚蟲,走林蔭道,趟過溪水,他們有精力、有時間、有興趣,為某一天老師脫口而出的一句“要成為教師或刑警”而激動不已,牢記心間。 

我們盛讚的似乎是另一個孩子,實際上其實是我們自己求而不得的另一面。

他們這樣當然是好的,這或許應該是教育本來應該有的樣子。
只是不適合大城市而已。
山裡有山裡的樣子,城市有城市的樣子。很難說哪個是好的,哪個是壞的,只能說哪個是更適合哪裡的。
人是隸屬於環境的,沒有人會讓環境為他改變。
人無法敵對你最初的出身和環境,只能透過提升自己,試圖讓自己無限接近自己想要的那種身世和環境。
所以各位,無論這裡面是北上廣深或任何城市的孩子,他們都沒有錯,如果覺得他們出現了問題,只能反思社會和教育。
都是孩子,怎麼捏,就怎麼長,是不同的社會現狀把它們塑造成這樣的。
300多年前,哲學家心理學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論”,認為人最初生來是一張白紙,全部知識和觀念來自後天感覺經驗而獲得。
我一直認同這種觀點,孩子成為什麼樣,大部分是因為我們大人是這樣,而大人為什麼是這樣,也是因為社會把我們塑造成這樣。
所以我挺反感這種引導大家對孩子品頭論足、給孩子下定義的節目。這些拿孩子來賺流量的人,建議你們不妨多讀點心理學,想想下次找誰對話,才能做出真正有意義的東西。

十三姐
魔都高影響力KOL
公眾號「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婦女》《了不起的中國媽媽》《帶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影片號「格十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