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即時便利,還有哪些環節支撐起冰杯的“溢價”?


作者 | 王叄
編輯 | 杜仲
來源 | 觀潮新消費(ID:TideSight)
就在幾天前,辦公樓物業群裡發來一條訊息:空調壞了,恢復時間未知。在這樣一個夏天,你都不用查詢我在哪個城市,不用知道這裡的體感溫度,就可以代入我的痛苦,以及痛苦降臨時的手足無措。
直到同事買來了幾個冰杯。
原來真的有魔法,技術改變生活不是一句空話,在你下一秒就需要“點水成冰”的時候,難道要去冰箱裡刮嗎?不還是得消費。
所以,他們賺走了溢價。

啤酒越來越淡
精釀逆勢飛昇
冰杯是2024年的現象級單品。
2024年7月3日,蜜雪冰城推出杯裝冰塊產品“雪王冰杯”,大杯售價1元,分為“正常冰(滿冰)”和“少冰(冰水混合)”兩種型別,計劃首周內覆蓋國內門店。
上線首日,多地蜜雪冰城門店出現“搶購潮”,雪王冰杯供不應求,相關話題多次登上熱搜。截至7月10日(首周),相關話題在抖音、微博等平臺累計播放量超8000萬次。
雪王顯然錯估了市場的熱情,以及“供不應求”隱藏的負面能量。因產能限制,多地蜜雪冰城門店出現冰杯臨時下架現象。部分消費者反映遭遇小程式強制退單,以及店員以“製冰機產能不足”為由拒售等情況。一個冉冉升起的大單品險些被負面輿論推向另一個極端。
7月11日,蜜雪冰城釋出致歉宣告,承認存在“供需失衡和服務瑕疵”,並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建立區域冰塊調運機制保障重點區域供應、最佳化門店製冰裝置使用效率、加強門店服務培訓以應對運營問題等。

圖片來源:蜜雪冰城
1元冰杯觸怒了兩個人群:求購無果的消費者和無利可圖的店員。對於蜜雪冰城的店員來說,冰塊本就不夠用,還要製作“不賺錢”的冰杯,甚至有店員提到,夏季單量高時要去其他門店借用冰塊。但對於顧客來說,既然上架了冰杯產品,就不應長期處於無貨狀態,畢竟這不僅僅是引流的工具。

這場“雪王冰危”事件的根源,在於1元定價打破了便利店3.5元以上的常規冰杯價格體系,進而引發了冰杯市場格局變動。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在咖啡高需求的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食用冰早就是一種消費習慣,冰杯已經成為和飲料一樣的大眾消費品。據前瞻研究院資料,日本一年冰杯的銷量就高達25.7億杯,韓國一家連鎖便利店一天的冰杯全國總銷量就達到100萬杯。
在日韓能跑通的生意,都在被人悄悄拿到中國重做一遍。冰杯是一個被“忽視”的需求,或者說是被“高價”暫時掩蓋的需求。
2024年,小紅書平臺上,“冰杯”詞條的筆記數量破萬,主要內容是DIY飲料的教程。有“資深人士”整理出了相關公式:冰杯+咖啡+椰汁=生椰拿鐵;冰杯+橙汁+咖啡=橙C美式;冰杯+水溶C+養樂多=檸檬點點。

而從2025年的資料來看,冰杯的需求保持著高增速。
《2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為白皮書》顯示,中國食用冰市場規模達6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7.5%,其中冰杯作為核心品類表現尤為突出,冰杯銷量連續兩年增速超300%,市場滲透率快速攀升。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費冰杯480杯,讓年人均飲用僅20杯的咖啡都顯得黯然失色。
盒馬資料則顯示,2025年6月咖啡冰杯銷量同比激增60%,冰杯+飲料的搭配場景成為消費主流。
今年6月,農夫山泉在山姆上線了一款2千克的純透食用冰,售價為22.8元,也曾一度賣到斷貨。與杯狀食用冰相比,大容量食用冰更適宜家庭場景,農夫山泉大容量食用冰在商品詳情頁註明了“一袋農夫山泉純透食用冰可享受13杯冷飲”。同時,大容量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價格“打下來”。
農夫山泉也是從2024年開始涉足冰塊生意的,推出了一款160克的冰杯,售價4.5元。前後兩年的兩款產品,每千克單價分別是28.1元、11.4元。也就是說,今年上線的這款食用冰產品售價已經“腰斬”。同時,去年上架的160克冰杯已經改變了銷售形式:買一瓶農夫山泉的果汁,加1元就可獲一個冰杯。
在這場“破冰之旅”中,農夫山泉並不孤單,伊利在2024年底的新品釋出會上展示了自家冰杯;蒙牛也在今年3月釋出了“冰+”系列,進軍冰杯市場。
從市場端來看,在新式茶飲品牌們加入亂戰之前,初代冰杯產品是便利店的即時冰飲解決方案。7-11、便利蜂、羅森、新佳宜都有冰杯產品,並時不時推出“購買飲品加1元送冰杯”的活動,盒馬推出的750克醇冰食用冰售價6.5元,曾連續三週位列盒馬夏日冰品回購榜第一,小象超市的小象食用冰重量800克,售價為8.9元,已售出3000多單。
今年暑期,新式茶飲品牌接連入局。古茗推出售價1元的“一杯冰水”,容量500ml,顧客可以選擇只加冰塊不加水。古茗的冰杯主要線上下門店內小範圍投放,並未全面上線外賣平臺,同樣是一次試運營。據品飲彙報道,古茗內部資料顯示,購買1元冰水的顧客中約35%會加購其他產品,最終客單價輕鬆突破20元。
書亦燒仙草也推出1元冰杯,仿照便利店的思路,透過“任意消費+1元換購”的模式上線,支援線上點購,每人每日限購三杯。
一個新的商業風口迅速成型,能與冰杯的熱度抗衡的只有夏天的溫度。

質疑冰杯賣的貴
卻不否認該收費
把水凍成冰,就可以輕鬆實現售價翻倍,甚至從飲品附屬的身份中脫離出來,成為一個新的大品類,這難免讓人疑惑,除了即時便利,還有哪些環節支撐起“溢價”?
以農夫山泉為例。官方介紹顯示,農夫山泉純透食用冰主打“千島湖水源”和“超低速緩凍工藝”,相比流水冰工藝冰塊,更持久耐融,農夫山泉還將家庭自制冰“等待冰凍時間久,融化速度快,氣泡、雜質多,衛生無保障”等痛點拿來對比,強調自身賣點。

圖片來源:山姆會員店
冰杯中的冰,確實跟家庭冰箱中的冰不一樣。自家冰箱中凍出的冰塊會有很多氣泡,融化也更快,冰杯中的冰透明度更高,往往一杯冰能搭配2-3杯飲品,更純更持久。
因為家用冰箱的製冰方式是從外層開始凍結,因此冰塊內部的氣泡無法排出,內部溫度不夠低,更易融化,而商業製冰的方式是流水緩凍和分層結冰。簡單來說,就是將水分層噴灑到結冰板上逐層受凍,同時層層擠壓,以提升冰塊的密度,延緩融化速度。
此外,家庭製冰通常採用自來水或純淨水,而商業製冰往往採用多次過濾的、純度更高的純淨水,不但能進一步提升冰塊密度,還能解決家庭製冰中難以解決的衛生問題。

圖片來源:盒馬情報局
此外,大部分人只看到杯子裡的冰,卻會忽視裝冰塊的杯子。普通飲料杯一般採用PET塑膠,但這種塑膠在低溫環境下會變脆,冰杯的杯子要耐低溫,保證長期處在-18℃到-20℃的低溫環境中不會開裂,從而達到長途運輸與低溫存貯的要求。冰杯蓋處還有一個封層,通常採用熱收縮膜,也要滿足同樣的要求。
總而言之,杯子的材質、冰塊的冰凍工藝,讓“結水成冰”這件事變得昂貴,從消費端來看,目標使用者可以線上下消費場景中即時滿足冰杯的使用需求,背後還涉及運輸、鋪設密度、配送等環節,這就解答了冰杯憑什麼賣高價的問題,這本質上是工業能力的勝利。

一個新需求轉化為一個新市場,需要對消費痛點進行針對性打擊。冰杯最大的優勢當然是即時性,因為用冰需求的存留期不會太長,通往下一家門店的路上陽光太強烈,很多人會就地購買一杯冰飲,隨處可見、隨時可購,節約消費者的時間成本,才能第一時間將焦慮轉化為訂單,將確定性需求變成確定性體驗,溢價的來源是技術,也是服務。
為冰杯市場錦上添花的無疑是各類DIY教程,推出冰杯的品牌們無一例外都會在商品詳情頁展示各種搭配,便利店會在冰杯附近擺放各種飲品,或在飲品區域貼上“加1元得冰杯”的標籤,這是對年輕人消費方式的精準拿捏,誰讓咱們又窮又精緻,該省省,該花花,冰杯裡要加速溶果咖。
透過DIY教程實現破圈,冰杯將冷飲需求中的“冷”剝離出來,但又牢牢吸附於飲品賽道,以“飲品搭子”的名義將一整套飲品解決方案進行重構,並且透過儀式感和參與感,成為一種情緒貨幣與社交話題。
因此,當“是誰在買3.5元一杯的冰杯”衝上微博熱搜,很多人會質疑一杯冰憑什麼賣那麼貴,但卻少有人再提及一杯冰憑什麼收費,這是消費人群代際轉換所產生的紅利,也是另一種消費降級。
便利店長久採用的3元價格體系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而新式茶飲的1元“價格戰”並非長久之計,即使以蜜雪冰城的供應鏈能力,也很難在初期實現價、量之間的平衡。
所以,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冰杯是一個新需求,那到底算不算好生意?

售價是飲用水的3倍
利潤卻不是
蜜雪冰城的“冰不應求”,並不是一種營銷套路,3元冰杯的高銷量與高單價,也不代表高利潤。
綜合招股書資料及網路公開資料,蜜雪冰城、古茗的杯子成本價約為0.7元,如果計算房租、人力、水電、機器等成本,很難說1元冰杯是盈利產品。蜜雪冰城初次推出冰杯就登上熱搜,其實隱藏著新式茶飲的創新難題,品牌方需要更大的步調去追逐市場上轉瞬即逝的創新需求,門店經營者則更希望在保持單店坪效的基礎上小步快走。
大多數便利店都推出了自有品牌冰杯,但本質上也是代工模式,冰極限、冰力達、冰趣味、冰語等製冰行業的企業們紛紛進入便利店的供應商名單,是冰杯產品的主要製造商。
據媒體報道,2022年以前,冰力達的冰杯年銷量穩定在100萬-200萬杯,到2023年已經增長至5000萬杯。冰力達總經理廖碧林表示,2024年冰杯銷量較2023年同期翻倍增長,已經做了二次工廠改造來擴大產能。

圖片來源:冰力達
2024年,北京冰趣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松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因為冰杯火熱,工廠日產量從40噸擴產到100多噸,“還滿足不了”,接下來還要擴產到200噸。
但對製冰企業而言,他們同樣不是產業鏈的最上游,大型商用製冰機企業才是。製冰機是精密儀器,研發成本較高,且長時間在低溫狀態下運轉,維修成本也不低。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商用製冰機市場被弗格森、斯科茨曼、星崎、萬利多等國際巨頭佔據,製冰行業的國產替代趨勢已經出現,比如樂創、東貝、格蘭特、創歷、惠康等企業逐漸嶄露頭角。不過,在冰杯這一細分市場出現之前,製冰機廠商還是將更多精力投入餐飲、酒店、家用製冰機等市場。
2025年6月,深交所官網顯示,寧波惠康工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已進入問詢階段。惠康科技主要產品為製冰機,收入佔比約8成。2022—2024年,其營收分別為19.30億元、24.93億元、32.04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97億元、3.38億元、4.51億元。
製冰機並不是一門“印鈔機”般的生意,而處在中游的製冰企業還要承擔研發、生產、包裝、運輸、運營等環節,每一環都會壓縮整體利潤,所以更是規模化生意,追求薄利多銷。有製冰工廠的老闆表示,每杯冰杯利潤僅0.1元。
在冰杯市場,農夫山泉是一個典型品牌,同時擁有生產與銷售能力,而且既賣冰又賣水。
2024年財報顯示,農夫山泉包裝飲用水收入為159.52億元,營收佔比為37.2%,毛利率約為31.2%。其成本大頭並不是水,因為農夫山泉水廠多建在天然水源地附近,取水成本極低,有市場分析指出,一瓶農夫山泉中,瓶身、瓶蓋、包材的成本佔比可達70%,而水的成本只有3%。
農夫山泉500ml瓶裝水零售價2元,2kg包裝的食用冰售價22.8元,按照同等重量換算,價格幾乎翻了3倍。不過,製作食用冰的淨化流程更為複雜,製作過程中也會有水量的損耗以及分層緩凍的能耗,加上製冰與運輸中的人力及物力成本,3倍的價格,也很難保證冰塊是比飲用水更賺錢的生意。
在消費市場上,新需求意味著新市場,但商業世界的執行卻往往不會這麼簡單直接,對於冰杯產業鏈上的每一環而言,想要挖掘更多的利潤,還是要從規模化層面下功夫,既要聯手推動市場規模的增長,又要採取規模化生產的路線,同時縮短生產到銷售的時空距離。
更重要的是,冰杯是一個技術壁壘較高的賽道,但技術又很難成為護城河,因為冰杯產品天然同質化,規模的增長意味著競爭的加劇,1元冰杯攪動價格體系後,“價格戰”的到來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因此,無論是便利店和商超等渠道商,還是新式茶飲品牌,都在將冰杯打造成一種“飲品場景補充品”,成為新的流量入口。
畢竟像文章開頭那樣買來冰杯只為貼臉的需求還是非常罕見,大部分消費者會為冰杯增加一點“內涵”,進而滿足商家抬高客單價的目的。

結語
當代年輕人喜歡養生,並自帶智慧化系統。八段錦比健身房更有價效比,可以找來練一練;中醫強調夏天少吃冰,中醫你知道我有多熱嗎?
這不是叛逆,而是人群的細分帶來需求的細分,三伏天即將到來,養生水的銷量依然會高於冰杯的銷量。韓國年輕人很多年前就喊出“冬天再冷也要喝冰美式”,能喊出一個冰杯新賽道,卻喊不出不適合中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
歸根結底,冰杯的爆火是飲品解決方案的最佳化,並未從根本上改變供需結構,是一個因暑氣而擴散的需求,卻不會獨屬於暑期。冰杯會成為一個大單品,也是品牌的新考題。
往期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