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本價1公斤只要2元的冰,裝進包裝袋,可以賣到9.9元;出廠價1元的冰杯,到了便利店,就標上了4元的價格,比一瓶可樂還貴。自嘲“買不起”冰杯的年輕人,轉向茶飲門店,卻有可能因為大腸桿菌超標拉肚子。打工人吃不起冰,有時是錢包吃不起,有時是胃吃不起。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巨頭們紛紛入局冷門的冰塊生意,但不管價格戰怎麼打,打工人的心聲只有一個:小小冰塊,怎麼會這麼貴?
文 | 徐晴
訪談 | 徐晴 陳婧瑄
編輯 | 辛野
運營 | 芋頭

打工人,遇上“冰塊刺客”

水是地球上最豐富的資源,沒有之一。開啟世界地圖,蔚藍色的海域,穿針走線般的江河湖泊,佔據了70%以上的面積。
但當自然界裡取之不盡的水,變成人類使用的自來水,它就按階梯標上了不同的價格,以北京為例,第一階梯為5元/立方米。假如經過過濾等工藝,把純淨水裝進一個瓶子,它的身價將上翻400倍,變成1元/500毫升。而液態的純淨水凍成固態的冰,身價又將大漲,一個裝有160克冰塊的冰杯,在便利店售價4元,比一瓶可樂還貴。
小小一個冰杯還不算惹眼,到了真正想喝的時候,幾塊錢也就買了。但有消費者最近發現,山姆會員店裡上架了一款“重量級”冰塊,2公斤售價達到22.8元——簡單換算一下,4瓶500毫升的農夫山泉也能凍2公斤冰,22.8元相當於每瓶水售價約5.7元。

▲ 山姆會員店的農夫山泉冰塊。圖 / 山姆會員商店截圖
前幾年,大家討伐的是二三十元一支的“雪糕刺客”,今年,“冰塊刺客”又在高溫天冒頭,成了打工人最新的痛點。
在天津,夏天才過去小一半,年輕的寶媽小昕已經為冰塊花掉了1000多元。她買過便利店的冰杯,160克~220克的冰塊4~5.9元,冰球6~9元,一週得買上好幾回。除了現成的冰塊,她還買過各種各樣的模具,十幾元一個,買了十幾個,在家自制冰塊。
但每次買冰杯,再買飲料,一杯很簡單的夏日冰飲,就要10元左右,比買一杯庫迪還貴,心裡的坎過不去。而自制冰塊,矽膠模具容易吸附異味,今天喝臘味冰,明天品生肉冰,隔三差五壞一次肚子,舌頭和胃的坎過不去。
最重要的是,自己凍冰需要時間,想凍結實了起碼一整晚,這麼熱的天,哪能等那麼久呢?當然是想立刻喝上加冰的小甜水。
小昕想過,要不買個小型家用製冰機。開啟山姆,售價299元的製冰機穩居小家電熱度榜首位,月銷量過萬。但她一搜攻略,就被勸退了:製冰機一次性造出大量冰塊,可能好幾次才用完,還得再多一步,放進冰箱。這種冰塊化得還快,前腳扔水裡,後腳只剩個冰殼子。家裡多一個製冰機,又多了一個要定期收拾清洗的“祖宗”,前後折騰下來比帶娃還累。

▲ 社交平臺上關於山姆製冰機的測評。圖 / 小紅書截圖
和小昕一樣,北京國貿的打工人龍蘭,也在高溫潮溼的日子裡渴望“冰塊自由”。她想的是一步到位,買個帶製冰功能的冰箱。網上搜來的攻略顯示,雖然目前不少國產冰箱都可以製冰,但出冰速度慢、功能不穩定總是被詬病。
還有不少人衝向了國外品牌,比如LG、東芝、松下等。上海一家LG電器店的銷售透露,今年618活動期間,店裡冰箱銷量翻了三倍,單是製冰冰箱,一個月能賣20多臺。
但龍蘭不看不知道,一看價錢嚇一跳——以LG為例,自動製冰冰箱價格在7000多元至1萬多元不等,最貴的一款國補後價格還需14999元。作為對比,同一個品牌、不帶製冰功能的冰箱,四五千元就能搞定。
不僅貴,伺候起來更費勁。龍蘭相中了一款除了冰塊、碎冰,還能出球形冰的冰箱,想喝威士忌或梅酒時,可以來上一個冰球。結果被銷售告知,它需要外接水源,也就是說,要麼做全屋淨水,把水管接到冰箱,要麼在冰箱旁邊單放一桶純淨水接過去,“累贅得很”。雖然銷售號稱水管都是全密閉,但時間長了不清理,很難說凍出來的冰塊乾不乾淨。
這還不算完。能製作球形冰的冰箱比普通製冰冰箱貴出5000多元,但球形冰的誕生卻沒有那麼容易。按銷售介紹,24小時最多隻能凍出5~6個冰球,“比老母雞下蛋好不了多少”。

▲ 製作完整的冰球往往比冰塊、碎冰更復雜。圖 / 視覺中國
當“冰塊自由”成為奢侈,腦筋活絡的小昕,想到了賺錢的法子。
最近夜市火爆,她想做老家貴陽的冰粉拿出去擺攤,需要大量的冰塊。她在社交平臺上搜到了離家最近的製冰廠的電話,兩袋食用冰20公斤,只要40元,還能送貨上門。算一算,這比農夫山泉在山姆上架的袋裝冰塊便宜了好幾倍。
她把這個小妙招發到了社交媒體,很多人開始借鑑這個方法,有的聯絡製冰廠,有的找家附近的冰飲店買。20公斤的冰太多,還有人喊上幾個朋友,“拼好冰”。
小昕聯絡的那家制冰廠,是天津本地的紅星可食用冰製冰廠。負責人劉夏告訴每日人物,今年夏天很反常,放在往年,廠裡生產的冰塊大多供給食品加工廠、咖啡茶飲店等,每次都是大單子,成噸訂。但現在,買冰的很多都是散戶,“來我們這兒提1袋2袋,或者3袋5袋的人會多一些”,有開車來的,有騎電動車來的,叫跑腿來提的,還有騎共享單車來的——幾乎都是嫌便利店、商超和線上冰塊太貴的年輕人。
社交媒體上,打工人們為了吃上經濟實惠的冰塊,還想出了無數法子:用密封袋、保鮮袋、一次性手套,甚至餛飩盒子凍起了冰塊;買無印良品的保冷杯,讓奶茶杯裡的冰塊多堅持大半天;去瑞幸點一杯冰咖啡,再跟店員要一杯“冰水”。
實在不行,還可以走進蜜雪冰城,花1元買一個大冰杯。不過能不能買到,得看運氣。由於需求太多,門店產能有限,有時候買到的是冰水混合物,有時候買到的是純水,還有可能走半天路過去,門店斷貨。

▲ 蜜雪冰城的冰杯。圖 / 視覺中國
不過,冰塊雖爽,喝完拉肚子可能更酸爽。知名測評博主“老爸評測”自稱買了20個經過高溫滅菌密封的水杯,去往8家奶茶店,3家咖啡店和2家快餐店,取樣食用冰塊,裝入無菌袋,送到實驗室檢驗。結果顯示,13家店裡,有11家“菌落總數超標”,4家大腸菌群超標。“老爸評測”的結論是:自來水可能都比冰塊乾淨。
年輕人,吃不起冰,有時候是錢包吃不起,有時候是胃吃不起。

冰塊到底貴在哪裡?

圍繞著冰塊的疑惑還在發酵。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怎麼也想不通:冰塊怎麼能比水貴上幾倍甚至十幾倍?
最貴的是相對最容易獲得的便利店冰杯,冰塊4元一杯,冰球8元一個。農夫山泉在山姆上架的袋裝冰塊,2公斤22.8元,已經比便利店冰杯便宜了不少,但和製冰廠出產的冰塊相比,也稱得上天價。
天津紅星製冰廠的負責人劉夏說,製冰廠使用的製冰機,大多幾十萬元一臺,需要每天定時清洗,不能24小時一直運轉。工業用電比居民用電更貴,除去電費,還有水費——在製冰廠,為了符合安全和產品標準,自來水需要經過多次淨化才能凍成冰,大約每3噸水製成1噸冰塊。

▲ 工廠中正在工作的製冰機。圖 / 視覺中國
但就算加上房租、人力支出,冰塊從製冰機裡吐出來時,一公斤的成本也能控制在1.6~2元左右,冰杯裡的160克冰塊,最多,也就0.3元。
但這個價格,與160克賣到4元的冰杯還是有很長一段距離——就像冰塊從製冰廠到便利店,也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位於南京的另一家可食用冰公司冰馬仕的總經理張正明說,在冰杯的成本里,包裝材料佔0.7元左右,包括0.4元的杯子和0.3元的封膜和外箱,加上冰塊的0.3元,一共是1元。
剩下的成本,就是運輸和渠道費用了。
在夏天,冰塊可以說是運輸價效比最低的產品。首先,貨物價值低,佔用空間大;其次,需要冷鏈維持在0度以下,堪比“一騎紅塵妃子笑”的荔枝。所以多數製冰廠只供應本地,紅星製冰廠就是如此,公司內部有專職司機和冷凍車,可以隨時送貨。
規模大一些的製冰廠,才會考慮薄利多銷,透過順豐冷鏈輻射更遠一點的客戶,比如冰馬仕位於南京,輻射的是整個長三角。張正明算過賬,一輛3噸的順豐冷鏈車,可以裝760箱冰杯,一箱24杯,價格是一公里3元。要是運到距離南京300公里的上海,就需要900元。運輸過程中有一定損耗,再把人工費考慮進去,均攤到每個冰杯的運輸成本在0.2~0.3元。
也就是說,一個冰杯,來到便利店的這一刻,身價已經達到了1.3元。4元標價還剩下的2.7元,包含了製冰廠的利潤,便利店的房租、水電、人力成本,冰杯的儲存、損耗,還有便利店的利潤。
一條鏈路上,能容納如此多的損耗,能給便利店讓出這麼高的利潤,關鍵就在於,冰塊的運輸,很難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小昕家附近製冰廠的冰塊之所以便宜,是因為製冰廠用人力配送覆蓋了運輸成本,假如是順豐冷鏈點對點的配送,20公斤冰塊,要100多元。消費者更願意在路過便利店時,順便、捎帶著賣個冰杯,把運輸成本悄悄抹掉。

▲ 便利店的各類冰杯。圖 / 視覺中國
在對外的解釋裡,山姆的工作人員稱,22.8元2公斤的冰塊是農夫山泉專供山姆渠道的定製商品,製作工藝技術特殊,採用了“24至32小時超低緩慢凍結工藝”,相較普通流水製冰工藝,在相同環境下融化速度可降低20%。
但在行業內人士看來,冰凍技術的門檻並不高。用張正明的話說,“機器高階,技術不高階”,只要購買相應的機器,設定好引數,就可以生產出高透、融化慢的冰塊。
紅星製冰廠的劉夏也解釋稱,水的純淨度直接影響著冰塊的品質,拿自來水凍成冰,就是白色的冰。但在製冰廠,水經過多次淨化,比如臭氧殺菌、反滲透膜過濾等,讓水的電導率達到3.5左右。電導率越低,水中的雜質越少,凍出來的冰越清透。
這實際上又是一個性價比的問題——好的機器要幾十萬元,反滲透膜700多元一張,需要每月更換,低溫緩凍就意味著,耗時長,耗電量大。“冰塊的價格,消費者心裡覺得應該很低,一旦成本上來了,你卻賣不到高價上,就很容易賠錢。”

▲ 製冰廠工人正在運輸冰塊。圖 / 視覺中國
農夫山泉的優勢在於,大品牌,實力強,可以進入山姆這樣的優質渠道。它一直以來的品牌效應,也讓一部分消費者願意為22.8元2公斤的冰塊買單。
至於一個動輒8、9元的冰球,確實在製作工序上更麻煩,成本更高一些。張正明說,“雖然冰球看起來跟冰塊沒有區別,但是它這個形態要耗費更多的工序、電和時間,還需要特定的機器去做。”
一眾貴价冰塊裡,奶茶店、咖啡店的大杯冰塊顯得慈眉善目。張正明的冰馬仕常年給咖啡茶飲品牌供貨,他發現,有些連鎖品牌是自己採購製冰機,在門店自制冰塊;有的品牌則是外採,透過製冰廠購買冰塊。
前者成本低,但是安全很難把控——在冰塊製作過程中,餐飲店所用冰塊的汙染途徑多,過濾器的濾網不更換,製冰機長期不消毒,或服務員操作不當等,都有可能造成冰塊被多次汙染,“沒有過濾、殺菌的水製冰,都會大腸桿菌超標,包括家庭自制的,也超標”。而外採冰塊成本高,但安全質量更有保障。
門店之所以能自制冰塊,是因為針對現制現售的可食用冰塊,並沒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規定和標準。“老爸測評”在檢驗13家門店的冰塊時,參照的標準是《GB 2759-2015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冷凍飲品和製作料》,但它的範圍是冷凍飲品和製作料(如雪糕、冰棒、冰淇淋等),嚴格來說,並不適用於現制現售的飲品。
某種程度上說,那些大腸桿菌超標的可食用冰,目前還處於一個灰色地帶。

行業捲起來了,冰塊卻更貴了

全國多地迎接高溫的當下,冰塊消費市場也越發火熱。
奧緯諮詢與美團閃購聯合研究顯示,冰杯品類的銷量已連續兩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線城市人均年消費達48杯,比打工人的強心劑——咖啡的消費頻次,都要高。
但產業端感受到的卻是陣陣涼意。因為巨頭跑步入局,行業已經卷到了極致,不少小廠家不得不接受黯淡出局的命運。
今年年初,在上海的一個食用冰展會上,張正明聽說了農夫山泉建制冰廠的訊息。當時,他心裡咯噔一下:“不僅有配送體系,很多便利店還有農夫的冰櫃,做冰塊生意,農夫太有優勢了。”

▲ 農夫山泉冰塊的介紹。圖 / 山姆會員店
在那之後,和一些中小型便利店談合作時,他頻繁在採購的口中聽到“農夫”這兩個字。對方說,農夫山泉的冰塊最初進入市場,幾乎是買一送一,消費者買一瓶農夫山泉的果汁,加1元就能送一個冰杯,因此才能快速打入市場,在冷門的小路里拓出一條大路。
“寧可虧錢也要打進來”,張正明評價,農夫山泉的做法是把利潤讓給渠道,把優惠放給消費者。因此,有些便利店因為找不到農夫的貨源,才退而求其次,採購小廠家的冰杯。
更令張正明頭疼的是,便利店和商超的採購,開始拿著農夫山泉的價格跟他壓價,最終基本都能壓下去20%。他總是被問到:“你們怎麼比農夫還貴?”巨頭的一舉一動都有蝴蝶效應,冰塊生意不是農夫山泉的主營業務,光是順帶做一做,就能讓行業裡的小玩家們陷入震盪。
商業世界裡,每一個夏天都不容錯過。當35度甚至40度的高溫成為夏天的常態,“高溫經濟”的規模也迅速增長。夏天是咖啡茶飲品牌創收的重頭戲,很多品牌會在夏天來臨前制定重要戰略,上新的頻率比其他季節更高;以咖啡、奶茶為抓手的外賣大戰,也是在即將進入夏季時打響。電商平臺上,從涼感防曬衣到小風扇再到男士防曬冰袖,一個個銷量神話被不斷創造出來。線下的夜晚,因為比白天更清涼,夜市和景區夜遊也更加紅火。
這塊冰,可以出現在夜市的一碗冰粉裡,也能躍入一杯剛剛調製好的茶飲中,如今,它又成為商戰的暴風眼。

▲ 福州特產冰飯。圖 / 視覺中國
所有能入局的都入局了。
在巨頭進入前,冰塊生意不僅冷門,還非常穩定。可食用冰行業頭部是老牌的冰力達、曉德,客戶包括但不限於食品廠、咖啡茶飲、酒吧、便利店;工業用冰瞄準的則是工廠、大型辦公場地和露天賽事、活動等場景——最近爆火的“蘇超”,南京對陣蘇州這天,南京奧體就搬來了大量巨型冰塊,為現場降溫。
如今,可食用冰賽道里,除了農夫山泉,蒙牛、伊利都跨界推出了冰杯產品;線上平臺如小象超市、7鮮、盒馬等也都紛紛找代工廠或是自產冰杯;線下的便利店不只要賺差價,生產的錢也要掙,711、羅森、新佳宜都引進了食用冰生產裝置,摩拳擦掌分定了這杯“冰羹”;更別提連鎖的咖啡茶飲品牌,開始以低價冰杯吸引關注和客流……
大家盯上的不僅是這幾個夏天,還有未來的夏天。
氣候的變化,以百年為單位,100年裡升高的一兩度平均氣溫,折算到一年裡可以忽略不計。所以很少有人關注環境議題,過垃圾分類、節水省電、減少碳排放的生活。但變化又始終在發生,不斷給人的觀念帶來微小的轉折,它不是落在自身行動上,而是體現在消費選擇上。
中國人總是說“多喝熱水”,感冒發燒、月經肚子痛乃至心情不好,彷彿都能靠一杯熱水治癒。很多出國留學或旅遊的中國人,一度還適應不了在國外喝冰水。但高溫和科學告訴我們,熱水有時也沒那麼好,容易損傷食道,而冰水也沒有那麼差,只要符合安全標準,冰水不會讓人拉肚子,經期也可以吃冰塊。
如今的打工人,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開啟空調,再給自己來上一杯加冰飲料,讓躁熱的心鎮靜下來,追追劇,吃吃夜宵。

▲ 夏天回家後最愜意地莫過於喝加冰飲料。圖 / 視覺中國
唯一的困擾,就是冰還是太貴了。
小昕雖然買到了40元20公斤的冰塊,但因為體積太大,儲存成了唯一的問題,家裡的冰箱根本塞不進去。她一狠心,斥資近600元,買了個冰櫃,專門放這些便宜冰塊。這成了她在今年夏天,為涼快投入的最大一筆花銷。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