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來源|pixabay
看到蜜雪冰城剛上線的新品冰杯後,小紅書使用者“天秤”一口氣下單了30杯,直接塞滿了家裡的冰箱。
“太便宜了。”她算下來,1元/杯的售價,比旁邊的便利店便宜很多,後者160g的冰杯賣4.5元。“夏天我是無冰不歡,這30個冰杯最多能用半個月。”
上週蜜雪冰城宣佈在全國門店推出“雪王冰杯”,主打價格實惠,600ML的大杯裝售價只有1元。這款新品讓他們在一時間賺足了眼球,畢竟爆款檸檬水也要4元/杯,一些人調侃稱雪王是要“整頓冰杯市場”。
在蜜雪冰城之前,上一個靠賣冰杯出圈的品牌是農夫山泉。
農夫山泉160g裝的冰杯在上海羅森便利店售價3.5元,這款產品推出後一度登上話題熱搜。對於一些消費者來說,3.5元買瓶水可能會猶豫,但花同樣的錢買一杯冰,似乎一點也不虧。
冰杯自由:買的是便利與便宜
買冰杯用來做什麼?答案可能五花八門,但便利、便宜是共同的需求。
天秤的家裡有一臺咖啡機,這次囤30杯冰,主要用來做冰美式或者兌飲料喝。她告訴36氪未來消費,之前自己買了冰盒,但用起來發現很麻煩,實在“懶得折騰”。
但不少人在透過購買冰杯的方式,發揮自己的“折騰”能力。在社交媒體上,不少人會分享冰杯DIY冰飲的成果,諸如冰美式、NFC果汁特調美式、冰青檸汁、冰奶茶等,彷彿萬物皆可冰。一位在上海開24h咖啡店的經營者告訴36氪未來消費,一些顧客會在店裡只買一杯冰,回去做刨冰或飲料。
小紅書平臺上,“冰杯”diy相關筆記隨處可見,圖片截自小紅書
一些商家也從中嗅到了商機。江蘇7-11在賣冰杯的同時,還準備了冰杯調酒攻略;山東橙子便利則上架了DIY鮮奶茶套餐,“農夫山泉烏龍茶+悅鮮活牛奶+冰杯”,整套售價35.9元;叮咚買菜不僅賣第三方品牌食用冰,還推出了自有品牌的咖啡冰杯、水果冰杯;即飲咖啡品牌永璞咖啡則在盒馬、小象超市等零售渠道上架了“冰萃咖啡冰球杯”。
永璞咖啡最早有這個想法,是在2022年底。“我們看到很多使用者喜歡把咖啡液放到冰格里凍成冰塊,再倒到杯子加牛奶喝。但自己凍冰塊是件很繁瑣的事,我們就在想,為什麼不把這個產品直接給做出來?”永璞咖啡創始人鐵皮告訴36氪未來消費。
2023年6月,永璞咖啡跟盒馬聯合推出冷萃咖啡冰冰杯,在這之前,國內還沒有咖啡冰杯的概念。他們選用冰球的產品形態,為的是“看起來更高階,情緒價值也更高些”,這款冰冰杯限期銷售到當年10月,僅用4個月的時間,便爆賣出了 300+萬杯。
受歡迎一部分是在預期之內,但他們沒想到的是,消費者會願意囤貨。鐵皮說,很多人會一次性買很多杯囤在冰箱,第二天早上自己做一杯拿鐵,還可以帶著它出門。今年,永璞把產品鋪到了小象超市、叮咚、樸樸等主O2O渠道。小象超市的平臺數據顯示,這款產品近期銷量增長89%。
從渠道來看,冰杯跟更追求時效的即時零售場景明顯繫結。
36氪未來消費對比北京部分零售業態發現,便利店渠道冰杯基本成了標配,盒馬、小象超市、叮咚買菜等O2O渠道,也均有各類冰杯售賣,且以自有品牌冰杯為主,但像永輝超市、物美等傳統大型商超,則還未上架相關產品。
從人群來看,辦公室是冰杯的主要消費場景。永璞冰冰杯的消費使用者,是以城市上班族居多。叮咚買菜提供給36氪未來消費的一份資料也顯示,上班族是他們的冰杯主力客群,夏季的高溫會明顯拉動冰杯銷量。
白領對於冰塊的喜愛由來已久,辦公室茶水間的咖啡機旁,也常常會看到一臺製冰機。製冰機品牌IceSwan副總經理孟泉告訴36氪未來消費,在咖啡機旁配一臺製冰機,會對咖啡機的使用頻次有明顯拉動,“(有沒有製冰機)出杯量會差30%-40%”。
與近鄰日韓一年四季偏愛冷飲不同,中國人飲食習慣整體是以熱食為主,人們愛說“多喝熱水”、“趁熱吃”,冰飲的消費過去也更多呈現出季節特點。
但近些年冰杯在白領人群的流行,反映出冰的消費,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從餐到飲,連鎖化下的冰塊生意
在不少人的認知裡,喝冰水會傷身,但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大外科主任、胃腸腫瘤中心首席專家季加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我們的胃實際上是喜歡涼的,因為我們的胃裡邊有胃粘膜屏障,就像給胃穿了一個’防彈衣’······其實喝水的話一定要喝常溫的,或者是冰水。”
但冰杯的消費習慣養成,並非一日可就,餐飲連鎖推了一把。
過去,麥當勞、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做了第一波普及,冰可樂、冰雪碧、冰美式等冰飲,跟隨漢堡、炸雞,影響了一代代人的飲食方式,麥當勞還將冰可樂細化為標準冰/去冰/多冰/少冰等多種選項。
星巴克也是冷飲習慣的重要推動者,標誌性的“星冰樂”系列,便有包括軟雪/咖啡/無咖啡等多個系列,瑞幸還推出了宣稱加入“清涼因子”的冰吸生椰拿鐵,成為當下人氣top1。喜茶、奈雪等主打水果茶的品牌,部分飲品則僅有冰飲、冰沙產品選項,冰量在標準/少冰/少少冰不等。
“現在年輕人已經非常接受冷飲了。”在孟泉看來,飲料有衝動型消費的特點,當想喝一杯冰美式、冰奶茶的時候,就想去附近的門店裡直接買到,而不是再等待2、30分鐘,而近些年連鎖飲品的加密,顯著推動了冰飲的供給。
事實上,冰杯只是冰飲消費市場的一個縮影,餐飲端的冰塊消耗量更大,但製冰裝置的區別,會對銷量有直接的影響。
孟泉告訴36氪未來消費,當前社會餐飲主流採用的是傳統冰板式製冰機,一是成本相對低,二是硬度高、不容易融化,適用於外賣冷飲配送。但傳統冰板式製冰的缺點也很明顯,製冰效率低,以及鏟冰式的拿取方式,容易產生食安問題。
蜜雪冰城採用的也是冰板式製冰機。此次在全國門店推出1元冰杯,屬於門店現制現售,儘管消費者端反響熱烈,但從使用者反饋來看,門店端的實際執行仍參差不齊。
產品上線次日,36氪未來消費發現在社交媒體上,不少使用者反饋附近的門店,“冰杯根本買不到”——要麼售罄、要麼點單成功但不給製作,甚至倒杯冰水了事。
換句話說,冰杯的生意要想做大,製冰裝置也要早點跟上。
長期來看,咖啡、茶飲連鎖化的快速發展,也在推動製冰裝置的更新換代:現制現售的產品趨勢,對出品的安全性要求更高;市場上流行的小店模式,店面面積被不斷壓縮,而傳統制冰機佔地面積大,容易造成空間浪費。
當前,製冰機廠商仍以星崎、Scotsman、萬利多等國際品牌為主導,但在孟泉看來,餐飲連鎖化的增長和價效比的需求,也讓本土品牌有了一些切入機會,“同類型、同規格的裝置,國內品牌的價格可能只有一半。”
另一方面,永璞咖啡的冰冰杯,也從O2O場景延伸到了更多零售渠道。鐵皮告訴 36氪未來消費,永璞聯合了一家名叫“冰趣味”的冰品品牌,計劃研發新口味,將冰冰杯推向便利店等線下渠道。
從零售端到餐飲端,冰杯的消費熱,反映的不僅是冷飲習慣的普及,也是飲料行業產品創新的結果。就像常溫、無糖可樂,會被可樂愛好者集體嫌棄一般,現制飲品也需要加份冰來討好消費者的胃。
獨家、深度、前瞻,為1%的人捕捉商業先機
36氪旗下精選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