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覺得產品總監沒比自己強多少,卻能輕易對你做的產品指出錯誤,為此感到不平?不明白哪個能力對產品經理來說才是最重要的?看完這篇文章,也許你能找到答案。
———— / BEGIN / ————
“輕浮的都在上面飄著,沉澱下來的才是精英。”
時至今日,我依然清晰記得,高考前語文老師面對著牆上的倒計時,對我們語重心長地囑咐。
昨天有一個產品同學諮詢一個關於職場晉升的話題,我覆盤提煉了一下,大概可以濃縮成兩個問題:
-
為何自己覺得產品總監沒比自己強多少?
-
作為產品經理,職業生涯中哪個能力最重要?
我相信不少產品同學都會有這樣的困惑,鏡同學也不例外,作為過來人,有些感悟希望能給你做參考。
我們不妨來看下這兩個問題:
為何覺得產品總監不比自己強多少?
坦白來說,這個感覺沒什麼可奇怪的,在不少情況下,我覺得這都不是錯覺,反而是合理認知。
因為,絕大多數領域的產品總監,其核心能力大概可粗略地七三分為“產品能力”和“管理能力”。
產品能力主要是指產品的專業業務能力,比如,工具使用能力、業務理解能力、產品架構設計能力、文件輸出能力、需求管理能力等等。
而管理能力主要是指帶領團隊共同協作的處理能力,對內包括需求管理、產品管理等,對外包括部門管理能力,總之,這是軟實力的體現。
所以,我們能夠看到,產品總監的能力邊界並沒有很深的護城河和很厚的壁壘,對於有些同學來說,踮起腳尖可以摘下樹上棗的。
那麼,有些成員覺得自己的領導作為產品總監,在產品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上不如自己,這是完全可信且可以理解的。
這種情緒感知本無可非議,問題在於,在這種情景下,如何做好向上管理?這才是考驗思維的結點。
大概三年前,我一個導師在我職業選擇墜入萬般糾結時,給我發了一句話,極其通俗易懂而又振聾發聵:
屁股決定腦袋,在屁股沒坐上之前,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屁股。
仔細想想,誰說不是呢。
舉個簡單例子:
個別產品總監可以輕易對你畫的原型、寫的需求文件指出錯誤,這當然值得尊敬,但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讓他自己親自來寫,他也未必能寫的比你好太多。
但是,他在總監崗位,擁有決策的主動權,他的工作內容就是稽核,只要發現錯誤就算是成功。
而,我們往往需要小心翼翼地不犯錯誤,下面的聲音總是薄弱的,我一直覺得領導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主動權,向下管理也好,工作分配也罷,諸如等等,時間站在領導這一邊,準確地說,是站在領導背後的崗位這一側。
所以,如果你有覺得領導不如你的情況,不要抱怨,我們要潛心沉澱,努力長成那樣的大樹。
彼時屁股在其位,我們才有話語權。
哪個能力對職業生涯最重要?
什麼能力呢?
洞察力?學習意識?方案解決能力?
這些都是表現層,不是底層。
我一直覺得,職業生涯發展的底層邏輯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四個字:價值回報。
簡單來說,就是你做有價值的工作內容,自然獲得回報,只有沉澱下去才有未來獲勝的機會。就回報而言,不管是職業晉升還是薪酬上漲,又或者能力躍升都是一樣的。
當然,價值回報的前提是需要拼命奉獻,耐心付出,而後才是水到渠成,繩鋸木斷。
先有因,後有果。
奉獻和回報之間本就存在著因果邏輯關係。
一味地追求回報,忽略過程的努力,那是耍流氓。
事實上,周邊優秀的產品人,幾乎都是默默做價值奉獻的沉默君子,似乎與世無爭,很少被回報所幹擾。
耐不住寂寞的輕浮同學,很難畫好業務流程圖,需求文件大機率漏洞百出,原型設計也一定是顧此失彼。
沉澱下去的產品同學,可以觀察到業務場景的方方面面,競品分析可以將對手公司、對手產品詳盡羅列,產品彙報可以有理有據,不卑不亢。
唯有能夠沉澱下去的產品人,其自我表達方有滲透力。
我突然想起,王建碩在其blog中的一段話:
回報是貢獻影子。我是說,如果安排得得當的話。當一個人奔向太陽的時候,影子會跟著你。
當他追隨影子的時候,他將遠離太陽,遠離光明,最終失去影子。
羅振宇說,浮躁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越是如此,我們越迫切需要沉澱。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產品大峽谷,作者:產品大峽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