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釋出微博回顧小米“造芯”之旅,同時拋下一枚重磅炸彈:小米玄戒O1採用第二代3nm工藝製程,比此前業界猜測的7nm、4nm先進了一大截。
振芯薈聯合創始人張彬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晶片製程技術對於手機晶片效能至關重要,從28nm的智慧手機晶片到5G手機的7nm及以下製程晶片,每一代技術的進步都帶來了顯著的效能提升。
為何花費高昂代價追趕高階工藝?在業內看來,對小米自身來說,拿下3nm將增加其與晶片供應廠商談判的籌碼。戰略層面,自研晶片為小米提供了應對供應鏈風險的備選方案,同時也是對抗被貼上“依賴進口”標籤的一種防禦措施。
不過,從產品銷量和市佔率的角度看,這一決策預計短期影響不大,未來代工能力仍是制約關鍵。一旦這一瓶頸得以突破,小米晶片團隊積累的經驗就更能派上用場。此外,隨著5G手機的普及和未來6G通訊技術的迭代,先進的製程工藝成為手機晶片的關鍵,小米的選擇給後續最佳化留出了空間,也避免了重複勞動。

業內:通訊技術加速迭代
選擇3nm能避免重複勞動
“想過7nm、4nm,萬萬沒想到是3nm。”
5月19日上午,類似的留言刷屏了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的社交媒體賬號評論區。
當日中午,雷軍釋出微博回顧小米“造芯”之旅,洋洋灑灑的文字裡,有對彼時暫停SoC大晶片研發的不甘,也有對2021年初重啟“大晶片”業務的解釋,還有“造芯”決心的展示:小米制定了長期持續投資的計劃,至少投資十年,至少投資500億元。
滿屏文字裡,反而是一行不帶情感的資訊掀起了輿論的浪潮:小米玄戒O1採用第二代3nm工藝製程。
為什麼3nm能激起如此大的水花?
振芯薈聯合創始人張彬磊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晶片製程技術對於手機晶片效能至關重要,從28nm的智慧手機到5G手機的7nm及以下製程,每一代技術的進步都帶來了顯著的效能提升。
從成功流片的企業名錄來看3nm的地位——小米是繼蘋果、高通、聯發科之後,全球第四家釋出自主研發設計3nm製程手機處理器晶片的企業。
從投入成本上看,設計28nm晶片的平均成本為4000萬美元;7nm晶片的成本約為2.17億美元;5nm為4.16億美元;3nm晶片整體設計和開發費用則接近10億美元。為了這顆晶片,截至今年4月底,小米已經在研發上砸了135億元。雷軍還稱,目前相關研發團隊規模已經超過了2500人,今年預計研發投入將超過60億元。
雷軍這樣形容小米的付出:“這個體量,在目前國內半導體設計領域,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團隊規模,都排在行業前三。如果沒有巨大的決心和勇氣,如果沒有足夠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實力,玄戒走不到今天。”但他也坦言,面對同行在晶片方面的積累,小米晶片也只能算剛剛開始。
張彬磊也認可這一說法。他提出,小米造芯還只是開始。不過,小米一口氣把製程拔到3nm,業內都很驚訝,畢竟3nm工藝出來的時間並不長。小米能在今年量產這個晶片,說明公司其實3年前就拿到了3nm工藝的開發工具,團隊才能夠去設計這個產品,並在今年推出晶片產品。
至於為何做此選擇,在張彬磊看來,隨著5G手機的普及和未來6G通訊技術的迭代,先進的製程工藝成為手機晶片的關鍵。目前來看,國內的7nm工藝雖然相對成本較高,但商業邏輯成立,仍能生存。但若要提升競爭力和價效比,必須接受並支援國內供應鏈的發展,即使這意味著支援成本更高、效能有待觀望的產品。如果僅停留在7nm,可能會在技術迭代後被淘汰。小米選擇3nm工藝,給後續最佳化留出了空間,也避免了重複勞動。

固有的供應鏈體系不會在短時間內突破
未來代工是關鍵
雖然晶片的具體細節和跑分情況被小米留在了幾日後的釋出會上,雷軍還是在熱搜上“掛”了一天。畢竟國內手機廠商這麼“卷”,提出自研晶片的也不止小米一家,如今拿出成果的卻只有小米。
不過,雖然一腳邁入“晶片廠商”的隊伍,但小米的晶片業務模式與高通等晶片供應商還不一樣。
根據雷軍的說法,玄戒O1會用在自家的手機產品上。提到應用,在業內看來,未來小米可能會在部分機型上使用自研晶片作為備選方案,但全面替代現有晶片仍需時間。
由於首次試水手機處理晶片領域,小米在設計最佳化和軟硬體適配性上可能還需進一步提升。與華為的麒麟晶片相似,小米的自研晶片預計也需經歷多代迭代才能達到與高通、聯發科等競爭對手相媲美的水平。
張彬磊進一步補充,從應用的角度看,考慮到各方面的影響因素,固有的供應鏈體系很難在短時間內突破,小米的自研晶片可能首先應用於自家的中低端機型,以替代聯發科的部分市場,高階機型短期內仍可能採用高通。
另外,除了應用在智慧手機上,張彬磊還指出,小米的3nm晶片還可以用在AR眼鏡、電視等智慧終端上。不過,出於成本考量,更適合在高階產品中使用。此外,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玄戒系列晶片也有望應用於AI終端裝置。
值得關注的是,在一片支援的聲音中,也有網友提出了疑慮:代工怎麼辦?
據張彬磊介紹,其實目前國內有多支團隊具備設計3nm工藝晶片的能力,瓶頸在於缺乏相應的代工能力。因而目前小米的3nm晶片對於產業的帶動意義仍有限,關鍵在於未來能否擁有自主的先進工藝代工平臺,如有,將使國內設計公司能在GPU、CPU和資料處理器等方面大展拳腳。反之,缺乏這樣的平臺,則會使得投資者和管理層在決策時更加謹慎,且受限於國際環境。
提到國際環境,還有業內人士指出,小米最終成功流片3nm晶片,一定也少不了博弈,由此來看自用確實更能降低被關注的風險。
張彬磊直言,對小米自身來說,拿下3nm將增加其與晶片供應廠商談判的籌碼。戰略層面,自研晶片為小米提供了應對供應鏈風險的備選方案,同時也是對抗被貼上“依賴進口”標籤的一種防禦措施。不過,從產品銷量和市佔率的角度看,張彬磊認為短期影響不大。
長期而言,張彬磊直言,小米的晶片團隊積累的經驗,能為其成為國內領先的晶片設計公司奠定基礎。
“沒準在五年、十年以後,我們把先進工藝(代工)解決了,(小米)這個團隊有可能會成為中國的高通,起碼奠定了一個班底。”張彬磊稱。
記者|楊卉
編輯|金冥羽 張益銘 蓋源源
校對|湯亞文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映象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臺申請並獲得授權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