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福亮劍,汽車業巨震|一週人物

銷冠背後,也有焦慮。
|《中國企業家》記者任婭斐
編輯馬吉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智慧化競賽中,王傳福正在加速排兵佈陣。
“2025年是全民智駕的元年,未來2到3年,高階智駕將會成為像安全帶、安全氣囊一樣必不可少的配置,到時候沒有安全智駕的車將成為少數派。”2月10日,比亞迪釋出全民智駕戰略,比亞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宣佈,未來將在全系車型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系統,將智駕門檻下探至10萬元以下。
比亞迪在智駕方面的激進策略,迅速掀起漣漪。2月11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社交平臺上稱,“智慧駕駛不是一場秀,實踐出真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慧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則兩次公開發聲,他表示,“智慧駕駛,湊合能用與好用並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
過去幾年,比亞迪抓住新能源轉型機遇,一躍成為中國汽車市場的領頭羊。2024年,比亞迪以427.21萬輛的成績奪得國內車企銷量第一。不過,市場仍普遍認為,智慧化是比亞迪的短板之一。
王傳福也曾一度對自動駕駛技術持懷疑和否定態度。2023年3月,在比亞迪投資者溝通會上,王傳福直言自動駕駛是虛頭巴腦的東西,他把自動駕駛比作“一場被資本裹挾的皇帝新裝”。此番言論,一度給比亞迪打上了“不重視智慧化”的標籤。
然而,隨著特斯拉、華為、小鵬汽車、小米汽車等企業在智慧駕駛領域逐步加碼,比亞迪圍繞智慧化的動作也越來越多。
“大家以前可能有誤解,說比亞迪不重視智慧化。”王傳福強調,比亞迪一直是做得多、說得少。
中信證券認為,比亞迪此舉意義重大,比亞迪2025年迎來智慧化車型大週期、智駕滲透率有望高增。車型佈局角度看,上衝高階化、中攻合資車、下走智駕普惠的梯隊已經基本形成。該機構認為,比亞迪智慧駕駛系統的釋出將顯著提升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預計中長期將帶來顯著的業績增長。
實際上,自2月初以來,比亞迪股價連續暴漲,曾連續三個交易日累計上漲超16%,2月12日總市值突破萬億大關。2月14日A股收盤後,比亞迪股價報收356.05元,總市值達1.04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搶奪智駕話語權
依靠從“技術魚塘”撈出來的刀片電池、DM-i混動技術、CTB等三電技術,比亞迪在電動化上半場贏得先機。然而在智慧化下半場,比亞迪的競爭優勢並不明顯。
比如,早在2019年,特斯拉便向國內使用者推送了高速道路上的輔助駕駛功能,2021年初,小鵬汽車也正式完成了高速NGP的推送。如今,特斯拉、蔚小理等車企均已上車高速領航輔助功能。在被視為“城市NOA落地元年”的2023年,從華為、蔚小理到長安、長城,都在加速城市NOA的佈局速度。
但在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比亞迪一直都在使用DiPilot智慧駕駛輔助系統。這是一套中規中矩的L2級別智慧駕駛輔助系統,只有車道保持、盲區影像、自動泊車等基礎的駕駛輔助功能。
在2022年比亞迪內部的股東大會上,王傳福也表示比亞迪的自動駕駛水平“稍顯保守”。彼時王傳福給出的回應是,技術的發展可以快,但是不能超越法規速度,比亞迪會根據法規的技術發展情況來決策。
在華為、小鵬、小米等一眾參與者的攻勢下,國內乘用車搭載L2和L2+駕駛輔助功能的滲透率不斷提升,行業整體甚至進入到火拼高速NOA、競逐城市NOA的關鍵節點。
消費者也開始將智駕作為購買決策的重要一環。德國零部件巨頭大陸集團在2024年對全球消費者進行的一項調研顯示,中國消費者對自動駕駛和智慧座艙功能接受度極高,明顯區別於其他國家。比如,90%接受調研的中國消費者認為,自動駕駛是一項有用的先進技術;82%的中國消費者認為,五年內自動駕駛會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有行業觀點認為,2025年城市智駕的競爭重點將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一旦消費者建立起智慧駕駛認知,行業可能會迅速向頭部集中。要想進一步鞏固產品優勢,擴大市場份額,比亞迪需要補足智慧化的短板。
王傳福對智慧化態度開始有所轉變。比亞迪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曾表示,2023年上半年,王傳福就將智慧駕駛確定為比亞迪的核心戰略。此後,比亞迪便開始了高強度的追趕。
2023年7月,比亞迪推出“天神之眼”智慧駕駛系統。這套系統包含了比亞迪自主開發的感知和決策模組,能夠實現高速領航和自動泊車等功能。騰勢N7成為首款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的車型。
進入2024年,比亞迪在智慧化方面的佈局進入加速度。1月,比亞迪釋出新能源汽車智慧化發展全新戰略——整車智慧;5月底,比亞迪第五代DM技術釋出,在秦L DM-i、宋L DM-i等車型上車;6月,比亞迪入選全國首批智慧網聯汽車准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名單(L3級別);8月20日,騰勢易三方技術釋出,在騰勢Z9GT車型上車;11月,在比亞迪成立三十週年活動上,王傳福再次宣佈,要投入1000億元,用於實現整車全面智慧化進階,贏得未來的技術話語權。2024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研發支出同比增長33.6%至333.19億元。
除了自研,比亞迪的合作物件名單也在增加。去年8月,比亞迪方程豹與華為乾崑智駕正式官宣合作,共同打造方程豹汽車專屬智駕方案;同年12月,比亞迪入股深圳市卓馭科技有限公司(前身為大疆的車載事業部),成為第三大股東。
比亞迪方程豹豹8外觀
這種前所未有的緊迫感,也體現在頻繁的組織與人事調整上。
去年6月,比亞迪成立了負責自研智駕的兩大部門——天璇開發部、天狼研發部。其中,天璇開發部定位於自研高階智慧駕駛方案,而天狼開發部則定位於開發低階智駕方案,兩個部門的帶頭人均向楊冬生彙報。10月,天璇開發部和天狼研發部完成整合,並設立了前瞻部門,主攻端到端技術落地。
“晚上接到電話,王總問的全是智駕的事,以前可能更多問一下動力方面的細節,現在都是智慧化。”接受36氪採訪時,楊冬生強調王傳福對智慧駕駛“高度重視”。
2024年年底,比亞迪成功實現在全國範圍開通無圖城市領航(CNOA)功能,並陸續透過OTA進行推送。從釋出智駕系統到實現全國範圍內的推送應用,比亞迪僅用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

關鍵一役
2024年,比亞迪的年銷量達427.21萬輛,超越上汽集團,登上中國汽車市場的銷冠寶座。但“銷冠”背後也有焦慮。
在技術競賽和激烈的價格戰下,比亞迪的電動化優勢正逐漸被削弱。
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營收同比增長18.9%至5022.5億元,毛利率為20.8%,僅增長了0.98個百分點,而去年同期毛利率增幅達3.9個百分點;單車均價為13.83萬元,同比下降12.86%。
而據浙商證券預測,在中國汽車市場,10萬至20萬元價位段的智駕車型銷量將從2024年的36萬輛增長至2027年的410萬輛,年複合增長率為125%。在20萬元以下的純電市場,比亞迪有絕對優勢。在2023年3月的投資者溝通會上,王傳福曾表示,在10萬到20萬元的產品價格區間,比亞迪擁有制空權和定價權。
此外,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在《汽車智慧化發展報告(2024)智駕篇》中指出,高階智駕已經邁過“嚐鮮期”,高速NOA、城市NOA等功能,正向10萬~20萬元的主流價格區間普及,預計到2025年年底乘用車NOA滲透率將達到20%,與2024年上半年相比,提升近一倍。
智慧駕駛,無疑是比亞迪贏得智慧化下半場的一個機會。
目前行業內搭載高階智駕的車型集中在20萬元以上價格區間,在15萬元以下車型上基本沒有搭載。對比亞迪來說,如果能在10萬至20萬元價位車型實現智慧化普及,不僅能增強競爭力,也能進一步拉動市場銷量。
平安證券在2月11日釋出的研報中稱,大多數智駕車企此前已實現比亞迪“天神之眼C”的功能。“天神之眼C”的意義在於,使高速NOA全面覆蓋20萬元以下車型。而其他車企可能會快速跟進比亞迪的策略,智駕功能尤其是高快速路NOA有望快速普及。
在王傳福看來,海量的資料、專業的研發團隊和體系化的製造能力,是比亞迪能夠推動全民智駕的三個底氣。其中,海量資料來自比亞迪車型的巨大保有量,這保障了端到端大模型對於資料探勘的樣本需求;研發方面,比亞迪智駕研發團隊已達5000人規模,在行業中處於領先水平;製造能力方面,比亞迪依託其垂直整合的產業鏈,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系統的開發、量產、上車等工作。
比亞迪的競爭對手已經在行動。2月初,長安汽車公佈了自己的智慧駕駛戰略,吉利汽車也將在3月份釋出其智駕戰略,奇瑞搭載高階智駕的數款車型也計劃在2025年量產上市,長城則計劃在2025年實現高階自動駕駛前裝滲透率達到40%以上。
對比行業技術來看,比亞迪要想攀上智駕頂峰,還需要跟時間賽跑。
參考資料:
《汽車智慧化發展報告(2024)智駕篇》,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
《專訪比亞迪楊冬生:王傳福半夜打電話,問的都是智慧化》,36氪
《比亞迪推動智駕功能普及,全民智駕時代開啟》,平安證券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審校:吳瑩  製作:董斌
→點選下圖直通“未來之星全球領航計劃”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
[ 推薦閱讀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