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掀起了一場風暴

比亞迪開年炸場。
曾經被各家車企作為技術壓艙石,配備在旗艦車型上高階智駕,如今被比亞迪一把拉進大眾市場。
2月10日晚間,比亞迪智慧化戰略釋出會上,包括海鷗、秦PLUS在內,比亞迪一口氣釋出了21款車型,都將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輔助系統,且10萬元以上車型均標配。
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在釋出會上直言,2025年買車看智駕,未來2-3年智駕將成為必不可少的配置。
由此,從10萬元以下的入門級車型到百萬豪華,比亞迪的車型都可配備高階智駕能力讓全民智駕成為可能。一場智駕平權之戰由此打響。 
不少行業人士表示,比亞迪的動作比預期快很多。目前其他廠商高速NOA方案在主流市場落地時間,規劃是2026年。今年汽車行業智慧化之爭,隨著比亞迪的提速,眼見激烈起來。 
在比亞迪推動高階智駕普及的訊息刺激下,比亞迪上週四漲停,過去三個交易日漲幅超16.7%,市值超過9600億元。
這個過程中,智慧化能力表現以及落地成本,會是各大車企今年比拼的重點。倘若比亞迪能夠在保持電動化技術優勢的同時,也在智慧化領域領先,俘獲主流市場消費者的心智。甚至能夠摸著特斯拉過河,讓智慧化成為比亞迪的核心能力,比亞迪也能夠享受更高的估值溢價。
比亞迪在智慧化上還會有更多大動作,能否以新能源車企之資比肩大眾,是比亞迪接下來發力點。隨著比亞迪吹響進攻號角,一場新時代與舊時代的對決已進入倒計時。 

突破

過去兩年,比亞迪以冠軍版、榮耀版等車型煥新之名,在市場價格戰當中,處於優勢地位。然而隨著電動化上半場漸進尾聲,包括吉利等車企都推出在效能上頗具競爭力的產品,讓比亞迪承壓。 
智慧駕駛,成為比亞迪突破眼下發展瓶頸的利器。 
此次比亞迪釋出會的一大亮點,就是其讓“天神之眼”高階智駕輔助系統覆蓋了10-15萬元級別的主流市場的產品。像海鷗智駕版的入門價格進入7萬元,大大降低了高階駕駛准入門檻。 
具體來說,比亞迪“天神之眼”智駕系統分為A、B、C三類,其中天神之眼A為三雷射版本,主要搭載於仰望品牌,天神之眼B為雷射版,搭載於騰勢、比亞迪等品牌,天神之眼C為三目版本,主要搭載在比亞迪品牌上。 
在10萬元以下的多數車型,也會搭載天神之眼高階智駕,可支援全國高快領航,實現1000公里零接管,避障速度達120km/h,也支援全場景泊車,包括遙控泊車、代客泊車等。
像第二代秦PLUS DM-i,海豹05 DM-i和海鷗等,均會搭載。這也讓高階智駕覆蓋了比亞迪的全系車型。

價格方面,海鷗智駕版6.98萬起,第二代秦PLUS DM-i智駕版7.98萬起。

有智駕供應商人士分析稱,目前高速NOA整體功能已經比較成熟,成本已在5000元以下,甚至可以控制在2000元以內。而城市NOA單車成本還在8000元的水平,這會是接下來各家廠商發展的重點。 

比亞迪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表示,比亞迪感測器具有先進優勢。

天神之眼C採用的是全球獨創的“前視三目”5R12V12U方案,即前視三目、5顆周視攝像頭以及4顆環視攝像頭,5顆毫米波雷達以及12顆超聲波雷達。 

此外,楊東生強調,比亞迪在智駕上的另一個優勢是資料先進。透過基於VLM資料探勘“黃金資料”,讓比亞迪在2024年新增訓練里程達到7200萬公里/天,模型迭代速度達到7天/次,至2025年底預計訓練里程還將進一步達到1.5億公里每天。
一位新勢力車企人士也對此表示,比亞迪的模型迭代速度非常快,已經接近理想等新勢力模型的迭代速度。隨著DeepSeek及其最佳化技術,比亞迪的模型迭代速度會進一步加速,軟硬體成本也能隨之降低。 
楊東生在釋出會上表示,“璇璣架構”全面接入DeepSeek,將賦能車端AI、雲端實現雙迴圈。他指出,使用者模糊的需求也將能夠透過算力解決,讓使用者享受到智慧化帶來的便利。
中信里昂預計,透過提供平價自動駕駛解決方案,比亞迪將為電動車競爭開闢新戰場,預測今年2025年比亞迪L2級以上自動駕駛總滲透率將提升至約40%。華爾街見聞則瞭解到,比亞迪內部的預期較此更高,預期會有200萬輛以上

變局

一場智慧化的巔峰之戰,已然隨著比亞迪出招,漸入高潮。
從市場角度來說,智慧駕駛已然成為消費者購車時的主要參考選項,並引得車企先後佈局。 
去年起,就已有小鵬MONA M03等車型上市,將高階智駕的門檻拉到了15萬元級別,併成為下半年市場裡的一個爆款;華為乾崑智駕也從百萬級尊界S800,覆蓋到20萬元級的長安深藍。 
可以看到,2024年高階智駕的主戰場在20萬元級別,而到了2025年,市場的門檻直接被打到10-15萬元。這正是比亞迪過去幾年裡的基本盤市場。
王傳福曾表示在10萬到20萬這個區間裡面,比亞迪有制空權、有定價權。
但在激烈的價格戰面前,比亞迪的電動化優勢也在被蠶食。華創證券資料顯示,去年第三季度,比亞迪單車均價為13.9萬元,同比降1.4萬元,單車淨利也同比下降。
當然,隨著比亞迪DM5.0 插混技術新產品陸續上量,相關資料環比均有所提升。這也表明,硬核技術在當前市場裡依舊能夠得到消費者青睞,對車企的銷售資料也能夠起到正向推動作用。 
另一個現實是,過去一年裡,智駕領域基本靠華為系,以及蔚小理等新勢力,像比亞迪等老牌車企的話語權並不強。
這也使得比亞迪在三年前市值短期超過萬億後,就一直未能邁過這道坎。在近期比亞迪宣佈舉辦智慧化戰略釋出會後,投資者則開始重新審視比亞迪的價值,在造車之外,給予智駕部分的溢價。 
王傳福也在釋出會上談及外界 “比亞迪不重視智駕”的論調時表示,這是種誤解。比亞迪是做的多,說的少。比亞迪在2018年就提出電動化是上半場、智慧化是下半場的觀點。 
如今到了2025年,如何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突破,成了比亞迪思考的重點。比亞迪的內部判斷,是2023年主要與燃油車爭奪市場,接下來的重點,會是與新勢力爭奪,智駕是核心。
可以看到,從去年年初,王傳福便喊出,要投入1000億元,用於實現整車全面智慧化進階,贏得未來的技術話語權。隨後比亞迪的智慧化步伐不斷加速,20萬元以上車型可選裝高階智駕,到如今全系車型搭載“天神之眼”,比亞迪持續提速。
業內預期,在比亞迪的推動下,汽車智駕產業鏈會由此引來爆發性增長,在比亞迪之後,會有更多自主品牌、合資品牌在主流市場跟進。
中信證券預期,隨著比亞迪入局,將推動L2+級別銷量基盤快速從100萬輛提升至1000萬輛級別,L2+滲透率從14%提升至30%。 
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也表示,看好中國汽車製造商在智慧創新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傳統車企接下來會進一步與AI企業合作
可以看到,智慧化的變局,讓汽車行業的格局加速洗牌。當前汽車與AI、具身智慧等領域的邊界也愈發模糊,包括理想、小鵬等車企也將汽車AI作為公司發展願景。車企由此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製造商,在AI賦能下,如特斯拉一樣,化身未來出行的科技公司、能源公司。
一名智駕方案供應商負責人也直言,自動駕駛其實就是物理世界與人互動的一個主要場景,並且處於半規則和半非規則的場景當中,做成了自動駕駛,才能往具身智慧等領域繼續發力。 
對比亞迪等車企來說,這是個非常具有誘惑力的未來場景。透過探索智駕技術,摸索通向AI新時代的更多可能性。

藉著新能源汽車電動化大勢,比亞迪在短短五年時間裡迅速崛起,從年銷40多萬輛,成長為全球車企TOP6。接下來比亞迪能否進一步突破,在智慧化下半場裡繼續保持自己的優勢地位,這是汽車業未來霸主之爭的關鍵一戰。

華爾街見聞旗下Auto有範兒原創報道,作者周智宇、編輯張曉玲

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不代表平臺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覺得好看,請點“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