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畢業生未來展望

點選藍字 關注我們
SUBSCRIBE to US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入門級技術崗位。例如,它正在自動化常規編碼任務,同時為更具創造性和協作性的角色開啟大門。大學正在引入人工智慧課程和跨學科學習,以幫助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職場環境。
隨著人工智慧(AI)繼續徹底改變技術格局,入門級程式設計和編碼崗位的角色正在經歷深刻的轉變。人工智慧並非完全取代工作,而是在重塑軟體開發的工作性質,特別是對於剛進入該領域的計算機科學畢業生而言。
科技崗位的變遷
人工智慧在自動化常規編碼任務(如除錯和基礎軟體開發)方面的能力日益增強。而這些任務,恰恰是許多計算機科學畢業生初入職場時的核心工作內容 —— 無論是初級開發工程師、質量保障測試員還是技術支援工程師,都離不開這些工作。隨著這些崗位與人工智慧工具的結合愈發緊密,人們的預期並非崗位會消失,而是會發生演變。
開發者的工作重心將從重複性任務轉向需要創造力、批判性思維和協作能力的職責。軟體架構、使用者介面設計、倫理計算和系統整合等要素的重要性正不斷提升。例如,過去軟體工程師的標準是每天寫出10行除錯好的程式碼,如今在工具的輔助下,這一數字已大幅提高。這些工具不僅提升了生產力,還改變了開發者解決問題的方式,這也使得基礎知識變得更加重要。
當代學生怎麼說
許多學生已經在為這個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所帶來的影響做準備。
Inside Higher Ed與College Pulse在2024年1月聯合開展了一項調查,涵蓋了來自49所兩年制和四年制院校的1250名學生。調查顯示,人工智慧已對部分學生的學業和職業發展軌跡產生了顯著影響。
  • 14%的學生表示,人工智慧對他們的專業選擇產生了重大影響,另有34%的學生表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新生中更為明顯,這表明人工智慧對學生態度的影響正日益增強。
  • 僅有7%的文科和人文學科學生認為自己受到了人工智慧的影響,而跨學科專業的學生中這一比例為22%。
  • 11%的學生稱,人工智慧極大地塑造了他們的職業抱負,另有31%的學生表示受到了一定影響。
  • 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希望所在院校能幫助他們為職場中的人工智慧整合做好準備,這凸顯出各個領域對以人工智慧為重點的教育和培訓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
為學生應對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做好準備
隨著人工智慧改變科技行業的初級崗位,學生們必須掌握更廣泛的技能才能保持競爭力。這意味著要培養人工智慧素養、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發展溝通、適應力等關鍵軟技能。在醫療、金融或能源等領域的專業知識,若能與計算機科學技能相結合,將使畢業生在日益跨學科的科技世界中具備獨特價值。
透過考取證書、參與個人專案以及投身新興技術來緊跟時代步伐,將是實現長期成功的關鍵。
各院校的應對舉措
大學正在調整課程設定,以適應科技行業不斷變化的需求。例如,為體現人工智慧和跨學科學習日益提升的重要性,多所院校已推出新的相關課程專案:
  • 面向所有本科生的人工智慧輔修專業,讓任何專業的本科生都能對人工智慧有廣泛的瞭解。
  • 為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開設的人工智慧方向課程,深入探究人工智慧的內部運作機制、機器學習概念及人工智慧工具。
  • 資料科學碩士學位專案。
  • 一門專門研究人工智慧在倫理和社會層面影響的新課程。
各院校還透過實習、校企合作以及與行業的夥伴關係來強調實踐經驗,確保學生在畢業時就能勝任工作。由行業專業人士組成的顧問委員會會為課程更新提供指導,以使其與快速變化的崗位需求保持一致。
當今科技行業職業的現狀
儘管受自動化和經濟不確定性影響,部分領域的科技就業市場可能有所降溫,但計算機科學依然是一個高薪領域,尤其是對那些在人工智慧、網路安全、資料工程和雲計算方面擁有專業技能的人而言。
人工智慧並非只是在取代舊有崗位 —— 它還在創造新的職業角色。試想,人工智慧驅動的無人機正如何透過監測作物(https://transmitter.ieee.org/drones-lifting-industry-to-new-heights/)、利用人工智慧輔助的影像識別和分類模型診斷病蟲害、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為農業帶來變革。這些新興應用正在為人們開啟數年前尚不存在的職業大門。
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最大障礙之一是跟上變化的速度。課程設定必須在演算法、資料結構等永恆的基礎知識與不斷演進的技術之間找到平衡。各院校還面臨著提供現代工具和平臺使用機會、確保教師持續接受專業發展培訓的壓力。
教育工作者必須培養終身學習和靈活應變的心態,這不僅針對學生,也針對他們自己。透過與行業建立緊密聯絡,並將前瞻性策略融入教學專案中,許多學校正助力畢業生具備應對未來變化的能力。
關於作者:Babak Beheshti是IEEE高階會員、IEEE Public Visibility Committee主席,同時擔任紐約理工學院工程與計算科學學院教授及院長。
微訊號|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新浪微博|IEEE中國
Bilibili | IEEE中國
 · IEEE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