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Peshkova/iStock/Getty
費城
全國各地的K-12教育工作者正在思考如何在課堂上應用人工智慧技術,以及這種應用將會是什麼樣子。
一些專家認為,關於將人工智慧融入教育的討論應從教師培訓專案入手,確保新一代教師能夠適應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學需求。
在6月27日舉行的國際教育技術協會(ISTE)大會上,ISTE的人工智慧教育準備專案學者們分享了七項策略,教師培訓專案和學區可以借鑑這些策略,幫助所有教育工作者為人工智慧時代的教學做好準備。
培養對人工智慧的基礎共識
小組成員表示,在討論如何利用人工智慧進行教學之前,教育工作者需要對人工智慧有基本的瞭解。教育工作者應掌握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大語言模型(例如ChatGPT及其他聊天機器人背後的技術)的基礎知識。他們還應該意識到,人工智慧已經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如社交媒體和語音助手等。同時,人工智慧素養和教育可以融入各個學科的教學中。


培養有效利用人工智慧教學工具的技能
小組成員表示,目前已有許多人工智慧驅動的教學工具可供教育工作者使用,包括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如ChatGPT和DALL-E)、智慧輔導系統和自適應評估工具。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開始學習如何有效使用這些工具,還需要在課堂上謹慎地實施,以確保其合理應用。

以《AI五大核心理念》為K-12人工智慧素養教學的指南
《AI五大核心理念》是由人工智慧教育(AI for K-12)專案制定的框架,該專案由人工智慧促進協會和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聯合發起。小組成員表示,教育工作者應以此框架為指導,設計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掌握人工智慧素養。

提供探索性體驗,培養和應用人工智慧知識
小組成員表示,學生和教師在學習人工智慧時,應該透過動手實踐和操作人工智慧工具來加深理解。目前已經有一些工具可以幫助教育工作者向學生展示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的原理,並引導他們將人工智慧素養應用到現實世界中。


將人工智慧素養融入現有課程體系
小組成員表示,人工智慧素養應該在各個年級和學科中進行教學,而不是作為額外的內容單獨新增。為了做到這一點,教育工作者需要確保採用適合學生年齡和發展水平的教學方法。ISTE的人工智慧學者們已經制定了免費的實用指南,幫助教育工作者激發學生參與人工智慧創作。

將對人工智慧技術的批判性審視融入課堂教學
小組成員表示,在培訓教師使用人工智慧時,應對人工智慧工具進行批判性審視。審視這些工具時,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思考:公平性、文化敏感性和倫理問題。所有學生應平等地獲得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機會,以支援他們的學習,並具備創意使用這些工具所需的資源。教育工作者應考慮這些工具呈現了哪些視角,以及它們基於什麼假設。同時,教育工作者還應關注這些工具如何使用學生資料。

有意識地將這些方法融入教師培訓專案
教育系統需要有意識地將這些技能傳授給在職教師和準教師。教育顧問、ISTE人工智慧探索專案實施負責人南西·布萊爾·布萊克(Nancye Blair Black)表示:“這些內容不會自動出現在職業發展培訓中,也不會無意間教授給準教師。我們必須有意識地進行規劃,制定戰略計劃,確保所有教師都為這些變化做好準備。”
作者簡介:
勞雷恩·蘭格雷奧(Lauraine Langreo)來自《教育週刊》,負責報道教育技術、學習環境、未來就業趨勢及學生健康等相關話題。此前,她曾在《政客》擔任數字內容製作人,並撰寫《晨間教育》通訊。


譯者:王琳
DLC合作機構 美國維克森林大學口筆譯研究生專業
往期回顧

▲ 點選瞭解:AI時代 | 教育最怕的是不變

▲ 點選瞭解:BBC刊文 | 小學生如何訓練AI大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