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
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
華東師範大學應用心理碩士(臨床諮詢心理學方向),上海市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委員會專業會員;主要受訓方向是關係性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主體間性取向 人本-存在主義聚焦取向心理諮詢。我的諮詢風格共情接納、溫和有度,擅長情緒調節、親密關係、個人成長等議題,關注女性成長及性多元議題。 在諮詢中,我專注於提升來訪者的自我覺察、自我接納與自我照顧能力,也致力於幫助來訪者改善人際關係、建立支援性的關係網路。
常有人說「有條件的愛就不是真愛」,但或許不是這樣。
愛的「條件」在關係中,有時候僅僅意味著人際關係的「邊界」。兩個相愛的人走近彼此時,發生接觸的不僅僅是愛意,也有彼此的成長烙印。這些烙印讓每個人發展出獨特的認知、情感和行為模式。這些都沒有什麼對錯,只是不可避免地會存在差異。
在熱戀時期,人們常常期待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性體驗。期待自己的所有都能夠被伴侶接受、認同;期待彼此的思想和感受可以高度同頻。
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將嬰兒0-6個月的發展階段命名為「絕對依賴期」,在這個階段,比較健康的家庭會給予嬰兒絕對的關注,儘可能滿足嬰兒的所有需求。
這個階段,或許是人的一生中,最接近這種「融合感」的時候了。似乎我的所有想法,不用言說就可以被理解和滿足。這樣的關係中,不存在矛盾和衝突,只有一種被全然肯定的感覺。但這種感覺發生的條件,也建立在「成年人和嬰兒之間巨大的認知」,以及「父母對嬰兒的絕對向下相容」的基礎之上。
對成年人來說,也許相愛不代表「相融」。當一段關係走向深入,伴侶們常常會越來越發現兩人的不同,漸漸開始觸及到對方的邊界。
而在親密關係中溝通兩個人邊界的能力,往往決定了愛的走向。
想要處理一段「有條件」的愛,也就意味著我們需要去處理關係中的衝突和矛盾,它考驗著伴侶雙方傾聽對方的想法、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
勇敢地去面對它,嘗試透過傾聽和表達,促進對雙方的理解,或許能讓關係更進一步。而總是習慣用「不接受就是不夠愛」來掩蓋衝突,迴避溝通,也許只會讓矛盾在一次次擱置中走向最後沉默的爆發。
並不是如果我不接受你的某個部分,我就不夠愛你;而是這些「條件」幫助我明白你的邊界,尊重你有自己的選擇。或許我並不贊同,但我也不會因此貶低你,指責你。我能夠明白,我們之間的不同是源於差異,而不是好壞。
跨越彼此的「條件」走向「越來越愛」的,不會是委曲求全、妥協、退讓和相互質問到底夠不夠愛。
而是對彼此的好奇(我想知道你的邊界是什麼,願意傾聽你的想法)、尊重(或許我不能完全認同,但也不會因此貶低你)、理解(我明白你的邊界源於你的經歷,理解你的“情有可原”),關心和支援(儘管想法不同,但我願意支援你感受,關心你的狀態)。
祝親密關係中的你們,都能超越愛的「條件」,走向越來越愛。
治癒始於我們知道,並說出自己所缺失的東西。
如果你願意和我聊聊,請來預約我的諮詢
點選名片,查詢關於諮詢師內容👇🏻
作者 諮詢師王婧
編輯 崇衫
配圖 《愛的暫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