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天雅
缺愛的人
一生都在戒這種「癮」


前不久,朋友小Y找我傾訴戀愛中的煩惱:
她男友經常在微信上跟女性聊曖昧;每當她質問時,男友都會矢口否認;有時被逼急了,男友還會破口大罵,甚至動手打人……
“一聽就不靠譜,你趕緊離開他呀”我實在聽不下去了。
“可是,我感覺他還是愛我的。”小Y回答。
緊接著,她列出一堆男友愛自己的「證據」:
他跟那些曖昧女性只是玩玩而已;他不願承認也是擔心我會受不了;他每次打罵我過後,都會補償我……
最後小Y得出結論——
男友雖然有一些屢教不改的壞毛病,但還是很愛她、很在乎她的。

然而在我看來,與其說這是愛的證據,不如說這是小Y不願意分手所找的“藉口”。
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經過一番深入探討,我找到了答案:
她從未體驗過愛,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愛」。
在小Y很小的時候,父親便有了外遇,常年在外不回家。
母親情緒很不穩定,經常對小Y非打即罵。
每當小Y哭著要找爸爸時,母親都會冷冷地回一句:
“因為你是女孩,你爸不要你了;如果不是我還愛著你,你早就淪落街頭了。”
小Y聽信了媽媽的話語,認定媽媽是世界上唯一還愛著她的人。
後來母親也在外面找了情人,便把重心轉移,對小Y不聞不問。
小Y感受到了母親的冷漠,卻很難接受“媽媽也不愛我了”的事實。
為此,她努力蒐集了很多「證據」,證明媽媽其實還愛著她:
媽媽供我吃穿,心裡還是愛我的;媽媽不管我,也是希望我更獨立;……
這一系列「證據」——
既構成了她的「自我保護」,陪伴她度過孤獨無助的童年時光;
也形成了她的「自我限制」,限制她在關係中體驗和識別真正的愛。
以至於她至今一直停留在一段屢屢受傷的親密關係裡,拼命尋找「愛的證據」卻無法離開。


愛,不必伴隨疼痛
看完這裡,你可能會說:愛與不愛,這不是很明顯嗎,小Y怎麼就識別不出來呢?
的確,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可能很容易就能識別出來;
但身為當事人的時候,卻往往沒那麼簡單。
因為一個孩子,只有在成長中真正體驗過愛,才有可能學會在關係中識別「愛與非愛」。
在日本影片《小偷家族》裡,有一個5歲的小女孩尤里,經常遭受親生父母虐待。
每次生母虐待她的同時,都會給她買漂亮的衣服,並告訴她:“媽媽很愛你喲。”
也由此,尤里形成了對愛的歪曲認知:愛就是有漂亮衣服穿,愛還意味著捱打。
在一個寒冷的夜裡,尤里獨自坐在窗邊瑟瑟發抖,路過的阿治將她帶回了家。
在新的家庭裡,尤里第一次體驗到了愛與溫情:
“爸爸”阿治會親切地遞給她可樂餅;“奶奶”初枝會輕輕握著她的手噓寒問暖;“哥哥”祥太則會每天帶她出去玩,並保護她……
“媽媽”信代對尤里的處境更是感同身受,因為她自己也曾經在暴力家庭中遭受過傷害。

某天夜裡,她給尤里換上新衣服,並在徵求尤里同意後,用火燒了生母買給尤里的衣服。
隨後,她緊緊地把尤里抱在懷裡:
“知道嗎?他們打你,不是因為你不乖;他們說‘愛你才打你’,那是騙你的;他們如果真的愛你,只會像我這樣抱著你不放開。”
這個舉動,徹底重新整理了5歲尤里對愛的認知:
原來,愛不必伴隨著疼痛;
原來,愛是溫暖的懷抱,是深情的聯結,是全然的接納。
帶著這樣深刻的感知,她學會了在關係中正確識別「愛與非愛」。

後來阿治一家出了事故,尤里被送回了原生家庭。
當生母繼續虐待她,完了又用漂亮衣服哄她過去的時候,尤里堅定地搖了搖頭。
她知道,那是虐待,不是愛。
那一刻,她完成了與原生家庭情感上的分離,並形成了對愛的獨立認知。
相信帶著這份覺知長大後——
她會懂得依照“媽媽”信代的模板去識別愛;
而不會再禁錮在原生家庭的裹挾裡,在永無止境的傷害中等待愛。
這,就是愛的體驗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與成全。

愛,是一場不斷拓展自我邊界
完善自我的生命之旅
如果——
你也曾在成長中體驗到過愛,那很好。
請牢牢記住這種感覺,並將它帶進你的親密關係、親子關係中,去構造愛與被愛的良性迴圈。
而如果——
在成長中,養育者由於自身的侷限,未曾讓我們覺知到什麼是真正的愛,甚至還扭曲了我們對愛的感知與體驗。
這時我們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不要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重複原生家庭的傷害。
因為當不知曉什麼是愛的時候,我們往往容易照著父母的影子去找愛人,並錯誤地以為那是愛。
就像小Y——
她找了一個像父親一樣對感情不忠,且像母親一樣情緒不穩定的愛人;
並在親密關係中不斷重複著童年時期父母對她的傷害。
她尚未意識到的是:這根本不是愛,只是她從小到大熟悉的感覺罷了。
那該怎麼辦呢?
這時她更應該做的是,努力把自己從一段屢屢受傷的關係中抽離出來,先學會好好去愛自己。
我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記得多年前,我也曾像小Y一樣,帶著未經修復的童年創傷,在一段錯誤的關係中痛苦地糾纏著。
每當我想離開的時候,內心都會湧出一股強大的動力,拼命拽著我回到那段關係中去,回到熟悉的傷害中去。
直到最後被折騰得殫精竭慮,遍體鱗傷。
理智告訴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我強忍著心中的萬般不捨,離開了那個熟悉的人,退回到獨自一人的角落。
我開始學習心理學,透過心理學去回望自己童年,覺察自己內心的匱乏以及對愛的渴望。
我開始學著去愛自己,關注自己的需求,撫慰自己的不安,滿足自己的渴望,自我療愈。
透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體驗與自我成長,我對愛的認知一點點得到修正。
後來我遇到了我的先生,他是一個在幸福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
透過父母愛的傳承,他與生俱來就具備了愛與被愛的能力。
這是原生家庭帶給他很珍貴的禮物。
同時透過先生,我也感受到了愛與被愛的溫馨,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的原生家庭中不被愛的缺憾。

然而,成年人之間的愛,遠不止一個擁抱這麼簡單,還包含著責任與擔當。
它首先是一種「自主意願」。
所謂自主意願,就意味著我們有對愛選擇權,同時還需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當決定成為你的伴侶那一刻,我就做好了對你忠誠,對這段感情忠誠的準備。
從這個維度來講,無論是小Y父母,還是小Y男友,都缺乏對愛的責任,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伴侶/孩子。
其次,成年人之間的愛,是一場不斷拓展自我邊界,完善自我的生命之旅。
所謂拓展邊界,就是要走出原生家庭的舒適區,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去體驗,去成長。
就拿我先生來說。
他是一個在母愛包圍圈裡長大的孩子,他的母親事無鉅細地照顧著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母親這樣一種面面俱到的幫扶,卻無形中限制了他的獨立。
跟我組建家庭後,先生必須面對一個現實:我只是他的伴侶,不是他的母親。
這就意味著,他需要發展更多的生存技能,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於是他開始學著去買菜做飯,修理傢俱電器,統籌規劃家庭支出;
寶寶出生後,他更是得在「父親」這個角色上,不斷學習與成長……
透過這樣一種層層進化,他逐漸完成了從男孩到男人、從男人到父親的角色轉變。
當然不僅僅是先生,我也是如此。
只是我需要突破的不是原生家庭中愛的舒適區,而是不被愛的魔咒,
我需要在餘生漫長的歲月裡,在與先生、孩子的日常相處中,不斷體驗和學習愛與被愛;
並由此一點點完善自我,完成自我整合。
這不容易,但對那些在不幸的原生家庭裡成長起來的孩子而言;
這確實是一條能夠將傷害從上一代阻斷,將愛延續到下一代的路徑。
小Y,請試著向前走走看吧,祝福你。

天雅,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廣州心協三級心理諮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ID:wzhxlx)。

專業心理諮詢師,陪你探索自我,覺察過去的成長模式,引導發現解決問題的方向,更好地成為自己。
點選下方小程式
開始預約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