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莎 編輯:王峰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
2月23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紮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釋出,對2025年及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進行部署,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檔案。

檔案部署了三十項重點工作,第四項是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其中明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也是中央一號檔案首次提出要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檔案進一步提出,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矽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繼續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推動農機裝備高質量發展,加快國產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等研發應用,推進老舊農機報廢更新。支援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慧、資料、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在這之前,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已有相關部署,會議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近日,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韓俊在2025年第4期《求是》上撰文指出,農業科技自立自強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利器所在。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韓俊強調,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整體上處於從研發跟蹤、技術追趕、模仿創新向自主創新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清醒認識到農業科技國際競爭新形勢,把農業科技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加快突破農業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佔農業科技創新制高點,塑造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培育壯大農業新質生產力。
南京林業大學農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強向記者表示,實現“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歷史性跨越,需要加快發展以高質量為目標、以創新引領為導向、以科技賦能為核心的農業新質生產力。根據生產關係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基本規律,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以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重點,塑造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
高強指出,具體而言,塑造與農業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要以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為重點,打通束縛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透過建設農業人才高地、農業創新高地、農業產業高地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激勵農業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體制機制。
高強談到,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塑造新型生產關係要有歷史耐心,要遵循“試點試驗—合法性認可—制度化擴散”的實踐邏輯,兼顧各地、各領域的改革基礎和發展需求,探索有針對性、原創性、差異化的試點路徑,及時總結可複製推廣的成熟經驗,在更大範圍內釋放改革效應。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明向記者表示,根據規律,創新主要是在市場力量引導下推動科技要素集聚。那麼在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過程中,政府需要明確如何協同以及怎麼發揮作用的問題,在落實過程中需要謹慎和穩妥推進。另外,在科技創新過程中,也要進一步明確國家資本、社會資本等各類資本應該介入的環節,更好推進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