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安雨
編輯 | 百九
運營 | 芋頭

種出“菜王”

走進集裝箱,身著藍色制服的工作人員穿梭在兩排種植架間,掀開一層緊實細密的簾幕,架子上間隔整齊、長勢豐盈的一簇簇卷邊生菜跳進視線——經過了45天的生長週期,它們終於迎來了“採收日”。
帶有“窗簾”的種植架,是“葉菜俠”團隊的獨特巧思。採收當天,“葉菜俠”隊隊長解曉巍和其他成員一早就抵達辦公室,等待著來自上海崇明島的訊息。
這是拼多多舉辦的第四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在嘗試過AI種草莓、番茄等作物後,本屆大賽選用更加樸實的綠葉生菜作為比賽作物,嘗試用科技與創新解決愈發龐大的市場需求。

▲ 2024年12月6日,15位大眾評審對6支團隊種植的生菜進行食味品鑑。圖 / 倪永孝攝
在崇明島中部的光明花博邨內,六個設計獨特的集裝箱整齊排列在花藝館,一種名叫“優雅”的生菜就被種在裡面。這是一種常見的沙拉生菜,也是如今漢堡、三明治裡的經典配菜。這些集裝箱則是垂直農業的具象體現,在原本空曠的空間內,6支隊伍各有設計,創造出光、溫、氣、水、肥,用科技的力量種植作物。
前幾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舉辦時,解曉巍就一直在關注,但自己的團隊來自一家種植綠葉菜為主的農業科技企業,尚未嘗試過種植水果。2024年四月,第四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開始招募參賽團隊,許多朋友都把這條訊息轉發給瞭解曉巍。生菜是團隊擅長的作物,他想抓住這次向機會,向市場證明自己。
但比賽流程長,對小團隊作戰的“葉菜俠”來說,非常佔用成員們的精力。解曉巍和成員們用投票解決,最後只有一個成員投了反對票,少數服從多數,他們最終還是報名參賽了。
投反對票的是解曉巍的老搭檔毛欣,他擔心參賽影響公司的其他專案。出乎意料的是,比賽還沒來到尾聲,就有許多專案找到“葉菜俠”團隊洽談。解曉巍說,參加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是一種“背書”,在如今的農業領域,這類靠前沿科技推動農業的大規模比賽並不多,是一個十分寶貴的機會。
在2024年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進入決賽的6支隊伍需要自己動手,將一隻20英寸的集裝箱改造為“新農田”,並設計智慧種植方案進行生菜生產。在種植階段,他們不能進入集裝箱,只能透過各種裝置反饋的資料遠端觀察作物狀態。

▲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的集裝箱。圖 / 講述人提供
看到工作人員準備採收時,解曉巍特意給對方發了訊息,提醒大家小心慢摘,別碰掉了葉片。生菜是一種含水量豐富的作物,優質的生菜葉片脆嫩清爽,也意味著採摘時需要格外控制力道。
臨近中午,解曉巍收到了部分生菜的採收結果:全是品質最高的A等級,並且最大克重為460克。
傳過來的這份表格包含50多顆菜的重量,一個成員坐在解曉巍旁邊,皺著眉頭,拿出計算器飛速按著,測算平均重量,得出的結果是超過280克。頓時,這間坐落在山東省濰坊市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的辦公室傳來慶祝的聲音——結果達到了比賽初期,團隊對評委們立下的均重250克的目標。
解曉巍懸著的心總算落地。“我不是覺得名次穩了,而是感覺能證明之前說的資料沒錯,吹的牛實現了!”他興奮地說。
事實上,“葉菜俠”隊制定的250克均重目標,曾被評委們質疑。一株普通的生菜可以有多重?在實驗資料中,45天週期單株標準生菜的採收重量平均在150克到200克之間。而“葉菜俠”不僅種出了單棵生菜460克的超級“菜王”,並且達到45天均重250克的產量指標。
解曉巍還記得當時和幾位評委對話的場景。那是在一個會議室,當他說出團隊的目標產量時,整個空間陷入了一種微妙的寂靜中。會議桌對面的幾位前輩開始竊竊私語,解曉巍本能地察覺到氣氛不對勁。交流後,他才知道原來這個重量在學界看來是很難抵達的,不符合客觀規律。
不同的是,“葉菜俠”作為產業派的參賽團隊,對一顆生菜的認識就是均重250克到280克之間,這是一個普遍且正常的重量,一些客戶的種植資料也能提供佐證。解曉巍心裡憋著一口氣,要和團隊一起證明這個目標並不虛假,也不是大話。
他是一位來自山東濰坊的90後,經營著一家名叫“葉菜俠科技”的農業公司。2024年,解曉巍和團隊第一次參加“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就闖入決賽圈,成為六支決賽隊伍中唯二的產業派代表,其餘四支團隊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被解曉巍稱作“國家隊”。

▲ 上海農科院隊決賽期間給集裝箱植物工廠內種植的“優雅”生菜補光。圖 / 倪永孝攝
種菜體現了一種質樸的人生哲學。在過往多數人的理解中,一顆好菜的標準是口味鮮美、重量標準,過大過重的菜則可能面臨著風味下降的風險,而“葉菜俠”隊種出的生菜,在大眾評審的口味評比中,獲得了第三名的成績。
除了“葉菜俠”隊,“賽博農人”隊、上海農科院團隊也在比賽中種出超過預期重量的菜。可以說,這是一場集中農業各界高手的“華山論劍”,將大家聚到一起切磋武藝,各顯神通。
“這次比賽(部分成果)在中國絕對是Top水平,個人認為已經到了國際水平。”面對多項創新技術帶來的資料提升,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本次賽事評委之一賀冬仙評價稱。

當一名音樂老師決定去種菜

從事農業之前,音樂曾經是解曉巍的人生支點。他在大學的專業是吉他,像每個玩樂器的年輕人一樣,他也和幾個朋友一起組了支搖滾樂隊,揮灑過剩的精力和激情。
畢業後,解曉巍的第一份工作是吉他教師。和玩音樂的恣意發揮不同,教小朋友彈吉他,是一件極其需要耐心的事情。學習樂器本來就比較枯燥,在小孩子的注意力難以集中時,解曉巍就需要一遍遍地重複最基本的和絃、指法,還要應對不時出現的哭鬧聲。
漸漸地,他發覺教吉他相當於“賣時間”,自己的時間是有限的,得到的收益也是固定的。他開始尋覓新的機會。當時正值網路購物起步階段,透過朋友,解曉巍淘到了些小眾的日用品,順勢開了一間網店開始賣貨。
出於音樂人的審美趣味,他用心佈置了產品簡介頁面,拍攝照片時,還會拿出留存好的包裝玻璃紙,墊在當時流行的帆布鞋鞋盒上,把產品放在上面拍照,畫面顯得很乾淨。與同類型產品相比,解曉巍網店主頁的畫風顯得挺有“格調”,一天下來平均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銷量可觀。
後來,他又接觸到當地一家農業公司,第一次系統地瞭解農業生態,生機撲面而來。沒花太多時間思考,2015年春天,他決定辭去吉他教師的工作,進入這家公司做董事長助理。
第一天上班,同事帶解曉巍走進溫室大棚。此前,他從未親身踏進農田、鑽進大棚,種田在他心中的想象,還停留在傳統農業都得看天吃飯的狀態。走進大棚後,刻板印象被即刻重新整理了。透藍色的保溫材料均勻折射著太陽光,冷熱適宜,溼潤的空氣中,傳來植物根莖散發的、輕輕的苦澀氣味,猛地看過去,一片整潔、美麗。

▲ 自己種植的番茄,鮮甜多汁。圖 / 《小森林》截圖
這間棚栽種著無土番茄,藤蔓纏繞著種植架,一串串拳頭大小、紅綠相間的番茄綿延下來。同事順手摘了一顆紅透的果實遞給解曉巍品嚐,他至今記得,那是一種超越酸與甜的味道,十分濃郁。風味如此美妙的蔬果,如果能讓自己的家人、朋友都嚐到就好了,他想。
於是,他一面學習農作物生態,一面發揮自己在開網店時就有所體現的商業審美,成為了一名新農人。2018年,解曉巍和團隊做了一款清口番茄,放在本地加油站售賣。口袋大小的包裝,一包定價5元,還搭配上了廣告語:像我這樣的番茄,離了酸甜,肯定活不下去。
宣傳產品時強調具體的場景與口味,與當年解曉巍做網店的審美思路一脈相承。“我覺得產品的傳播性非常重要”,解曉巍說,“因為當你面前擺滿一整牆蔬菜時,做決策的時間又很短。”
對農產品的審美趣味,與解曉巍音樂人的身份難以分開。似乎是一種通感,解曉巍熟悉旋律中的平衡與刺激,有意識地將這份敏銳移植到商業中,輕車熟路地製造出具有美感的“衝突”,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
這種商業想象力,也體現在“葉菜俠”的這次的集裝箱改造中。在這個將近40立方米的空間裡,各個隊伍都極致運用空間,為了多栽些種子,提高產量。解曉巍和團隊成員卻將這個空間一分為二,留出了一塊收納物品、沖洗蔬菜的前倉。對於總產量來說,前倉設計看上去毫無助益,但是在解曉巍的想象中,這個名叫“口袋農場”的集裝箱可以直接投入商業使用,前倉搖身一變,就能轉化為既可以處理蔬菜,又能儲存、販售成品的自助集散處。

▲ 生菜葉菜俠隊隊長解曉巍(右)與隊員毛欣。圖 / 講述者提供
解曉巍認為,這個將自己團隊農產品商業化呈現出來的機會,就是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賦予他們持續創新的重要意義之一。
一位業內朋友曾評價解曉巍“外行打敗內行”,他自己不這樣認為。因為並非農學科班出身,他對種菜天然抱有敬畏心和想象力。他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親手種植蔬菜,是2020年在一間實驗室中,眼看著一包種子破土而出,最終長成了再熟悉不過的上海青,解曉巍被這種自然生長打動了,心裡湧現出難以名狀的獲得感:種菜,看著綠色的葉片一點點長大,真的很開心。

和碳基生物做朋友

2024年12月26日,解曉巍帶著自己在前一天夜裡做好的PPT回到崇明島,參與這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最後答辯。
許多人都好奇,參賽隊伍中,產業派和學院派有什麼風格差異,其實從各個隊伍的PPT就可見一斑。不同於學院派對每個資料的嚴謹,解曉巍在自己的演示中,更注重體現未來對口袋農場的商業想象力。其中,幾張關於生菜、韭菜的海報,還是團隊設計師臨時幫忙做出來的。
解曉巍只強調了兩個要點,要在包裝上體現“口袋農場”與“免洗蔬菜”。於是,一張以一簇卷邊生菜為底,取名諧音巴西音樂曲風巴薩諾瓦的“薩拉諾瓦”生菜海報就誕生了,解曉巍還在上面寫上了“乾巴lunch”作為調侃。
“葉菜俠”隊的口號是“和碳基生物做朋友”,他們在意蔬菜的自然生長,並在2024年6月特意升級了光照、通風系統——在集裝箱中,模擬出了日出、日落時的“灰度時間”作為緩衝,減少了每片葉子的“應激反應”。這是一項來自荷蘭的技術,最初,解曉巍以人本身的反應去理解植物,比如一個人剛剛睡醒,要求他坐在工位立即馬力全開地工作,無疑是一個嚴苛的要求;同理,對植物的生長如果也按以往的設計,開燈就是白天,關燈就是夜晚,“葉子也很難承受”。

▲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期間的集裝箱及團隊所種植的生菜。圖 / 講述者提供
2024年6月,解曉巍和成員們透過延時相機,觀察這項新技術與傳統燈光技術的應用對比,發現生長在傳統光照設計中的葉片,的確會消耗更多時間處理“應激反應”,原本在夜間展開的葉片隨著光亮的刺激,很容易收縮起來。
相對來說,在新技術燈光下生長的葉片則無需浪費能量處理應激反應,更自然地生長,最後,葉片的大小、質量也優於生長在傳統燈光下的植物。於是,他們便將這項新技術,應用到了這場大賽中。
另一個學院派的代表隊“賽博農人”,也注意到了植物容易“應激”的一面。“賽博農人”是唯一一個連續參加了四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的團隊,隊長楊浩,一位90後博士生,則是最後一次參賽。楊浩稱,在生物學角度,這種“應激反應”的學名叫做“脅迫”,“賽博農人”隊也研究出了獨特的方法,用來減少植物的不良反應——比如獨特的冷凝水回收技術,除了節能的優點,也為植物製造了一個變化更緩慢的生長環境。
2023年的比賽中,楊浩作為副隊長常駐崇明島觀察植物,每天騎電動車早出晚歸。島上餐廳不多,不方便點外賣,身為北方人的楊浩經常光顧一家河南人開的餐館。崇明島植被豐富,是喜鵲理想的棲息地,走在路上能看到許多羽毛豐盈、個頭豐滿的喜鵲。楊浩每每見到,就給自己注入積極的心理暗示:抬頭見喜,今天的實驗一定順利。這樣一來,島上的日子也能充滿希望地度過了。
2024年是楊浩博士生涯的最後一年,他終於如願以償,以隊長的身份帶領“賽博農人”團隊奪得了比賽的冠軍。為了實現高產、質優、降本,他們將空調內嵌於集裝箱內,並大膽採用外界冷源接入、冷凝水回收等創新技術。對比2023年,在栽培面積提升2倍多,產量增加近6倍的情況下,他們實現了空調能耗佔比下降了近70個百分點,並將每公斤生菜的耗電量降低至12.25千瓦時,達行業領先水平。

▲ 賽博農人隊隊長楊浩。圖 / 講述者提供
同是90後,解曉巍從“賽博農人”的創新中習得了許多竅門。在“葉菜俠”口袋農場的集裝箱中,空調、加溼器等調控環境的機器佔據空間,不等下一年參賽,解曉巍已經迫不及待下單了與“賽博農人”隊邏輯類似的器械,作為節省空間、節省能耗的升級方式。“同款空調我們已經下單了,等到貨的第一時間,就把它裝進我們自己的集裝箱,看看效果究竟怎麼樣。”
如何種好一顆菜,背後蘊藏著不同領域的智慧;如何賣好一顆菜,同樣也能承載諸多想象力。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作為將各個領域人才彙集的平臺,也成了這些新農人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最佳舞臺。
近幾年,以農產品起家的拼多多深入全國大部分農業主產區,舉辦了多項助農活動,而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則是從前沿科技端,提供對農業的養分供給。透過比賽聚集起的科技人才,是未來我國從“農業大國”進化為“農業強國”的鮮活力量。
在這次大賽中,“墨泉”隊是第二支“企業派”隊伍。隊長秦楚漢曾是一名碼農,也是出於對種植的興趣改行進入農業行業。比賽期間,秦楚漢經常和解曉巍交流心得,大家一起為了如何種好生菜集思廣益。夏天時,不同隊伍都在島上改造集裝箱。夜晚綿長溼熱,各個隊長、隊員常在花藝館前促膝長談,各式各樣關於種菜的思想飛揚出來。
從科研一線到消費者的餐桌,拼多多也一直透過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這樣的活動,為新質供給尋找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

▲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正在參與評審的大眾評審。圖 / 講述人提供
頒獎典禮當天,解曉巍面色凝重,不時單手托腮,等候結果。當知道“葉菜俠”隊獲得了“最高單株重量獎”和三等獎時,他終於放鬆下來,盯著手上的兩個獎牌看了好一會兒。
2024年的比賽雖已落幕,各個團隊卻還沉浸在種菜、品菜的餘味中。解曉巍透露,透過多多農研科技大賽,讓“葉菜俠”在這個行業裡嶄露頭角,帶來了許多合作意向。楊浩雖然要結束博士生涯了,但他作為科研人,非常鼓勵學弟學妹們參加這類賽事,為農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解曉巍時常回憶起那個大家一起集思廣益的夏季夜晚,純粹、熱烈,吃著開車一小時打包回來的燒烤。那一刻,新農人們都在為理想舉杯、碰杯,共同期待著下一個完美夏天的到來。
微信又雙叒叕改版了,如果不標星,容易錯過我們的推送,也無法看到封面圖片。還請點選星標🌟“每日人物”,及時接收每篇新鮮出爐的推文,我們期待與你的每一次見面。


每人互動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