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落的外企,“一生要強”的外企人

我是娟總,從事海外MBA和個人發展輔導19年,出身於21世紀初的中國頭部美企和日企
從去年開始,外企撤退潮已經初顯端倪,我的老東家IBM中國投資公司也在這個月宣佈關閉中國業務。很多媒體都在談外企的趨勢,我這裡想談的是個體的視角下、外企人的典型處境
因為深度輔導的關係,我有幸一路陪伴著不同時代外企人的成長和掙扎,也看到了外企經理人在過去20年裡的潮起潮落:從年輕人趨之若鶩的都市麗人變身首選,到階級躍遷的萬能跳板,再到網際網路衝擊下的備胎,又成為反996最後的樂園……
他們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心理上和現實中有哪些掙扎?可能的出路在哪裡?畢竟對於每個普通人,相比於大趨勢,過好自己的日子、做好自己的工作更重要。
這篇文章和大家討論的,是在外企工作了3-10年、還沒有成為高管、又有了一定積累的外企初級經理人
這個群體是我最熟悉的。
他們大部分是純血外企員工,一路穩步上升,徹底適應外企的文化,或者說被外企的文化塑造了自己的職場觀念和習慣,職業上小有成就,但又覺得外企這條路越來越難走了。
圖片來自影片《裝腔啟示錄》
01.
先講講我去年認識的一個非常典型的外企初級經理人樂凡。
從Top 985畢業時,樂凡算是趕上了外企輝煌年代的尾巴。雖然當時大廠已經是風光無限、工資遠遠高於外企管培,她也拿到了百度產品經理的offer,但她仍然希望自己能被外企完善的人才機制培養,而不是拿去賽馬。她很看重文化契合,最後選了一家跟自己氣質上最match、也是她一直很尊敬的快消品牌的MT。一路top performer至今的8年間,她也透過一次跳槽,拿到了manager title,有了4個人的小團隊。
然而   她對未來卻有著深深的焦慮,後面等著自己的怕是隻有下坡路了。幾個原因: 
– 消費品行業連續幾年都在下降,外企本身的品牌影響力式微,創新速度也遠遠不夠。她領導過2個創新專案,其中一個獲得了總部的支援,但最快也要2026年才能上線。在以”打快仗”著稱的地方,想想都覺得哭笑不得 
–  外企的中國團隊在收縮,二線老闆的位置越來越少。以前三年四年以後是有希望的,但過去的幾年已經很久沒有給headcount了。在內部即使上升去,也是多了被裁的風險。 
 – 外企人才在市場上遠不像以前那麼受歡迎了。而且一旦出去,比如去了國內的小品牌,除非能一炮而紅,不然失敗後想要再回外企,獵頭告訴她是不可能的。而去網際網路大廠沒有合適的職位。如今哪個大廠會要一個沒有直接的網際網路經驗,又貴又不能卷的外企人呢? 
– 創業?感覺自己火候未到,而且人們已經不再相信什麼“寶潔神話”,一個外企的經理人出來創業就能融到錢的時代早就過去了。更何況現在創業環境也是史無前例的惡劣,尤其是消費品。
她有時候也會同情團隊裡新來的畢業生,自己好歹是趕上了最後的輝煌。而他們這一代,真的登上了一艘要沉的船,待遇和機會都比自己當年大打折扣。
在一絲絲的欣慰之外,她心裡更加清楚的是,自己已經被捆綁在了這艘沉船上,比年輕人更加沒有退路。常年的外企生活,自己的吃穿用度都保持著體面的中產。如果冒險失敗,還要消費降級,想想她就很崩潰。 
樂凡的尷尬在於,她不是安於現狀的人,身上仍然有進取和創造的基因。但8年費勁千辛萬苦站在初級管理者的位置,離開外企的體系,大機率意味著放棄之前的積累,而殘酷的大環境不會確保冒險的回報,30+的她還有多少重新開始的勇氣?
02.
哪裡是更好的出路?
放眼望去,哪裡都不太好。少有的還挺好的地方,也不太會輕易輪到自己。如果一直從群體的角度,可能會很輕易落到這樣的答案上。但是如果我們從個體層面出發,把目光落在具體的處境上,答案也許是不同的。
我看到樂凡的情況是,對於“不再能夠快速成長”的沮喪,但是骨子裡又是充滿力量的。她堅信每一項工作都要創造價值,一定要對市場有第一時間的反應,但是龐大的組織嚴重消耗了她的激情。她變得焦慮和自我懷疑:往前推進阻力重重,越往上推越會看到各種人虛與委蛇,暗中使壞的嘴臉;往後退,她擔心早晚一天會成了自己不齒的消極怠工者的一員,是一種墮落。看著曾經領先市場的品牌一步步衰落,對她是一種折磨。
樂凡本人要突圍的,是如何改變過去的8年作為積累的執行者心態,用更高的視角和更大的智慧做周旋
– 馬屁精老闆,在CEO牽頭的專案上用心、藉助別人的力量激起了水花;而自己覺得很有價值專案,這位老闆都是覺得做得差不多就得了:關注度彷彿也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 而最近他們的一個創新產品,還沒有怎麼推,就被一個國內品牌以10倍的下沉渠道能力複製了。她才意識到,市場的複雜性,並不只是快就能解決的。 
如果她更有耐力,更有智慧,不僅僅拼熱情拼速度,在不能在市場上佔據主導權的情況下,找到合適的活法——她仍然是外企的核心人才。
外企不會徹底放棄中國這個陣地,但一定不是以前的主導地位和增長模式。意識到這一點,樂凡選擇了向外突圍,她覺得自己還可以撲騰一陣子。與其在抱怨和恐懼中內耗,不如以退為進
她開始申請MBA。一方面可以休息一下,養精蓄銳,一方面,也可以從長計議,她意識到自己最適合的環境仍然是大型MNC,不會放棄在這樣的組織中推動變革的自我定位。
如果自己在中國推不動,那就透過MBA反向打入總部,深入其中體會他們是怎樣的人,有怎樣的不同於中國市場的dynamics,再去突破現有的經驗和認知侷限、獲得更大的影響力。
03.
我的另一個朋友則是原地突圍,放下身段適應環境
 James是更早一代的外企人,算是真正享受了黃金時代紅利的一撥。他也早早察覺到了,自己所在的行業早晚要被政策圍剿和遇到國內廠商的圍攻,很快就不可逆轉的走向下坡路的。MBA畢業後,他放棄了在頂級投資公司做消費零售投資的offer,選擇進入一個全新的行業——電動車。
對行業陌生、企業文化水土不服……那段時間,只要我們聊天,我發一條,他能給我發十條吐槽:管理層內鬥嚴重,幾個老闆打得不可開交,砸向自己的鍋多到兩隻手都接不過來;下屬素質太差,說到做到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周圍人都欺負他是外行,總是把他排斥到核心討論之外,連HR都能欺負他……
圖片來自影片《裝腔啟示錄》
但是有一段時間,他突然安靜了,我想是不是已經辭職離開了。半年以後我們一起吃飯,他說他現在狀態突然好了。因為他接受了現實:第一,他現在確實沒有證明自己在新行業的價值,所以他就選擇不逼逼了,先證明自己的價值再說。既然自己看好這個行業,這個屎早晚要吃,最好一次吃完。
第二,他當初來的時候也看重這裡能帶更大的團隊,和參與管理層決策的機會。這是他邁入職業的第二階段的必經之路,外企的這條路堵死了,只有在民企才能實現,那他就是要學會一邊鬥爭,一邊管好團隊,一邊做好業務。不管多難,這都是上坡路。他用了三年學會了放下身段,擁抱現實。如今也是站穩了腳跟
我們的對話變沉默了,他正在專注自己的角色,已經沒空跟我吐槽了。
04.
去年開始,我也遇到越來越多的被動變化的外企人,很多人跟著整個業務線領了大禮包,也有整個公司關閉中國業務的。大家憤怒迷茫,找了幾個月甚至半年的工作也沒有著落,獵頭都不怎麼聯絡自己了。畢竟去大廠卷不動,去民企不甘心,回到外企則更難了。很多人也因此受到了精神上的打擊,畢竟是優秀了一輩子的人,現在懷疑自己,擔心環境會越來越差。
這種情況下主動突圍是很需要勇氣和支援的,此刻也是一個機會重新盤點自己。獵頭僱主可能都會想要“行業經驗”,“垂直經驗”,但經驗背後終究還是你作為一個人才、本身是怎樣的:你是主動愛探索的,能堅決解決問題的,眼睛裡充滿機會,走到哪兒能有好口碑好人緣的,還是保守教條,早就停止了學習,只能做螺絲釘的,遇事都推給別人的。
經驗都可以再積累和學習,而這些才是更核心和更寶貴的。越是艱難的時候,越要回歸“我是誰”。不要低估自己的價值,也不要高估環境的惡意。外企人往往有很強的自我要求,容易在困境中過分自責。但每個行業都在經歷陣痛,每個人都在尋找出路。要保持信心和韌性,同時也要給自己時間去適應和成長。
圖片來自影片《裝腔啟示錄》
05.
幾年的外企生涯積累的,獲得的遠不止行業經驗和職業素養,分享一些我看到:
 1 外企人作為最早系統地接受現代管理理念和方式歷練的中國人,積累了很好的基本功
比如系統思維,不把自己當螺絲釘,不斷去看自己的工作對整體的影響;比如建立Win-win的意識,怎麼align people,develop people等。不管企業如何風雲變幻,使用KPI,還是OKR,這些都是管理工作的最核心。 
哪怕是市場的壓力使得企業在特定階段文化變得兇殘了,但尊重個人發揮個人潛力的趨勢是不會變的。外企一直訓練的就是保持強大的個人能力(商業嗅覺,分析判斷等等)的同時,積極融入一個體系借力和找到合力。這個核心是在職場上立足之本。 
外企人共同的侷限性是:不會評估自己。雖然每年都有360等各種performance review,但脫離這個體系,大部分外企人都很難客觀判斷自己到底在生意裡起到什麼作用,會導致大家要麼心虛,要麼高估了自己,在轉型中很難確定自己在市場上的實際價值。
 2 每個人在職業發展中,不管是在外企還是在哪裡,都不可避免要經歷幾次轉型
人早晚會要面對轉型和升級,連我自己在一個穩定的小公司,其實都會遇到我自己的瓶頸。所以無論外企的生存環境是否變化,可能我們要認清的一件事就是轉型是大機率會發生的。有些是外界迫使的,有些是自找的,只是觸發的條件和時間點不同的。
你是外企初級管理者也好,大廠P7、P8也好 ,創業者從1到N也好,都要走一遭或者走幾遭。如果終究逃不過去的話,不如主動面對、從內發起這個自我轉型,把環境變化和外部壓力當作給你的訊號和反饋。
 3 換個角度看外企的處境
不管是裁員還是撤出,外企不會真的完全放棄中國市場,或者完全不顧中國在發生什麼。
它們可能會從以前的中國市場的老師、提供不可取代的高品牌價值和領先技術,變成中國市場生態的一個補充、中國商業系統的外掛。而具體的發展領域和方向有很多探索的空間。
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個人,也許可以去掉自己的外企標籤。這個標籤的意義不大,越早打破越早能夠融入各種工作環境和形態越好。自己不被標籤限制,別人才會給你更多可能性。
圖片來自影片《裝腔啟示錄》
透過這篇文章,我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換不同角度的觀察和思考。BeBeyond一直在專注於在不同的時代中,尋找個人發展的思路和答案
歡迎給我們留言蓋樓,或傳播這讓有類似處境的人可以探討重要問題的平臺。被不戴有色眼鏡地看見、能夠直面問題的真誠討論、發現自己並不是一個人,這是我們能為所有人做的。
如果你有更為個性化的困惑和需求,也歡迎直接來和我們聊聊。我們不一定能提供答案,但是一定能對你有所幫助。

   往期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