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繼續加碼商業航天,旨在到2027年將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力爭達到1000億元左右
上交所首次召開商業航天產業座談會
10家企業出席

2025年4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召開商業航天產業企業座談會,與10家商業火箭和衛星領域的領軍企業深入交流,探討資本市場如何支援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與會代表指出,商業航天作為我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在新型舉國體制推動下快速發展,巨型星座組網穩步推進,新型號火箭蓄勢待飛。然而,商業航天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和長週期的特點,需要資本市場的包容和耐心資本的支援。
上交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支援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是資本市場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舉措。上交所將充分發揮其功能優勢,全力支援商業航天等新質生產力重點領域加快發展。此外,上交所還將深化“開門辦稽核、開門辦監管、開門辦服務”,加強與市場各方的溝通交流,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精準有效的支援。
————————-
2025航天文化藝術論壇在上海舉辦
共赴航天之約 暢享文化盛宴

2025年4月23日,2025航天文化藝術論壇在上海舉辦,由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中國航天基金會和上海報業集團聯合主辦。論壇以“航天文化 多元表達”為主題,旨在推動“航天+文化、藝術、科普”的深度跨界融合,繁榮航天文化藝術,激發公眾對科學和創新的熱情。
國家航天局總工程師李國平表示,航天夢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航天與文藝攜手創作了眾多優秀作品。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莊木弟指出,上海已形成“箭、星、網、端”全覆蓋產業鏈,將以論壇為契機,深挖航天精神,推動航天文化傳播與城市賦能。
論壇上,多位航天、文化、藝術領域的專家和代表圍繞航天精神傳承、文化創新與全球對話等主題發言。奧運冠軍李寧、全紅嬋還圍繞“以創新共振體育精神和航天精神”進行了特別對話。此外,國家航天局新聞宣傳中心釋出了一批航天科普文化合作作品,包括影像、舞臺劇、紀錄片等,航小夢主題郵局也正式成立。
————————-
關於印發《上海市關於加快培育商業航天先進製造業叢集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海市釋出加快培育商業航天先進製造業叢集的若干措施

2025年4月23日,上海市經濟和資訊化委員會、市國防科工辦、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聯合印發《上海市關於加快培育商業航天先進製造業叢集的若干措施》。該檔案旨在服務航天強國和製造強國戰略,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鏈強鏈、補鏈、延鏈,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
主要目標:到2027年,上海商業航天產業規模力爭達到1000億元左右,形成“火箭-衛星-終端-服務”全產業鏈集聚發展生態。具體包括商業火箭總裝製造能力每年100發、商業衛星智慧製造能力每年1000顆、應用終端批次製造能力每年100萬個。同時,建成訊號覆蓋全球的中低軌衛星通訊網路系統,打造“100+特色應用場景”,形成規模推廣效應。
發展重點:涵蓋商業火箭、商業衛星、智慧終端和應用服務四大領域。重點發展液氧甲烷/煤油發動機、星載相控陣天線、多頻段終端模組等關鍵配套,建設商業火箭和商業衛星特色產業園,推動智慧駕駛、城市治理等6大領域規模應用。
支援措施:包括支援優勢企業發展壯大、鼓勵鏈主企業開放需求、引育中小配套企業成長、支援標誌性產品研製能力提升、給予商業發射綜合補貼等。同時,建設高標準產業集聚區,最佳化產業發展生態,加強商業航天人才引育。
工作機制:開展市區協同,加強央地聯動,做實招商服務一體化,推動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
新聞連結:
今年的航天日主題活動在上海舉辦,因此相關論壇、座談會的開展,以及政策的釋出,也是情理當中。上海作為中國最強大的近代工商業城市,在商業航天領域已經有所作為。但是我們更加期待著,能在這裡誕生一群真正強大的商業航天企業,能夠像諸多老上海品牌一樣,把影響力擴張到全國、全世界。
北斗產業冥想:2025年產值能突破萬億嗎?
目前正處在北斗導航邁向北斗時空、中國新時空的關鍵時期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北斗產業界曾熱烈討論五年內產業產值翻番至8000億元甚至衝擊萬億元的目標。北斗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上世紀90年代至2012年主要利用GPS推動產業進步;2013年至2020年北斗二號、三號投入運營,產業發展進入自主可控階段;2021年至今,北斗導航進入時空智慧新時代,推動產業升級。
北斗產業總產值在2013年突破1000億元,2020年突破4000億元,但近年來增長速度有所放緩。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服務的開啟標誌著產業從系統建設轉向運營推廣,從“北斗+”到“+北斗”轉變,北斗時空服務已融入大眾生活,形成依賴性。北斗產業分為三個層次:以北斗PNT服務為核心的“北斗+”新興產業,與北斗相關的智慧資訊產業群體,以及傳統產業的“+北斗”數字化轉型。
儘管北斗時空服務已廣泛應用於智慧手機、共享單車、智慧手環等,但其產業統計仍存在侷限性,未充分體現融合創新領域的價值貢獻。上海華測2024年的營收增長顯示了北斗產業的潛力。若從2021年開始調整北斗時空產業總產值,補回缺失份額並維持一定增長,有望在2025年達到或超過萬億元,體現其國之大器的價值。
北斗產業的規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統計口徑的影響。如果把各種位置服務都計入北斗產業當中,那麼達到萬億規模並不困難。至少,快遞行業、交通運輸行業、旅遊行業,都是高度依賴位置服務的。所以,如何界定北斗產業,如何確定屬於北斗應用的產值,還是需要一場大討論的。
新聞連結:
中國衛星與火箭工廠的全景圖
中國有多少衛星工廠?
目前有58家衛星工廠。其中已投產37家、在建的13家、規劃中8家。

————————-
中國有多少火箭工廠?
30個商業航天總裝總測火箭工廠,其中已投入生產的有14個,建設中的有11個,規劃中的有5個。

新聞連結:
看到這種話題,我們習慣性地想問,中國有多少衛星使用者?這些使用者每天、每週、每月、每年,為了衛星服務支付多少費用?衛星服務給他們創造了多少效益?他們還有哪些需求是可以用衛星服務來滿足的?這些使用者可以分成多少群體,各自是如何畫像的?這恐怕比統計衛星工廠和火箭工廠要難得多,但是意義也大得多。
德勤成功發射一枚專屬衛星
透過太空資料洞察助力客戶即時決策

2025年4月,德勤成功發射了一枚名為“Deloitte-1”的專屬衛星,旨在透過太空資料助力客戶即時決策。這顆衛星由SpaceX火箭搭載升空,設計和運營由太空技術服務公司Spire提供支援。此次發射是德勤太空戰略的重要一步,該戰略旨在為政府機構、財富500強企業和新興太空初創公司等提供支援。德勤在2023年正式成立太空業務部門,此前已在澳大利亞開展多項合作,包括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太空研究所的合作以及加入AROSE太空聯盟。德勤的太空業務負責人表示,此次發射拓展了德勤在空間平臺的技術能力,推動了太空技術創新。儘管德勤在太空諮詢業務中處於領先地位,但其仍面臨來自安永和畢馬威等競爭對手的挑戰。
一個會計師事務所為什麼要發射衛星,德勤還沒有為我們做出解釋。這顆衛星是什麼功能和什麼用途,德勤同樣沒有公佈。但與之合作的Spire公司主攻空間資料分析與處理,那麼德勤有可能是在自己體驗一次衛星發射和運營,也有可能是打算把一部分資料工作轉移到太空裡。無論如何,各行各業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參與空間飛行,這才是商業航天時代的常態。
新聞連結: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商業火箭,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難以複製的SpaceX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