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衛星星座建設中呈現出明顯的“規模焦慮”
破局之道在於摒棄“數量競賽”

中國目前有 100 個在冊衛星星座,涵蓋商業航天和國家級戰略工程。按衛星型別分為通訊、導航、遙感、氣象、混合和其他星座六類。其中,通訊星座有千帆星座、GW 星座等,導航星座有微釐空間衛星星座、北斗星座,遙感星座包括三體計算星座、秦嶺小衛星星座等。在星座建設進度方面,分為組網完成、組網中、已發射試驗星但暫無後續進展或未公開更多資訊三類。組網完成的有北斗星座等 11 個,組網中的有千帆星座等 60 個。衛星星座建設面臨發射能力、製造產能與軌道資源管理等挑戰,需加快衛星應用場景與商業化落地。文章還提到 2025 年我國將迎來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首飛,有望推動星座建設發展,助力我國在 2035 年前建成全球領先低軌衛星網路。
中國衛星星座建設中呈現出明顯的“規模焦慮”,而這種焦慮直接導致了兩個可見的後果,一是規劃泡沫與實際能力的矛盾。多數專案的實際部署嚴重滯後於規劃目標。這種“PPT星座”現象的根源在於政策套利邏輯。二是政策激勵扭曲市場邏輯。地方政府對衛星製造環節提供高額補貼驅動的“虛假繁榮”,掩蓋了應用端收入佔比不足的商業模式缺陷。
破局之道在於摒棄“數量競賽”,轉向技術深耕與應用創新;政策補貼需從“撒錢招商”轉向“技術對標”,透過設立區域性技術攻關基金打破低端鎖定。
新聞連結:
打造商業航天“星藍圖” 成都出臺“三年行動計劃”
到2027年,產業規模達500億元,培育鏈主企業7家,打造創新應用場景70個

2025 年 4 月 15 日,成都·衛星網際網路與衛星應用產業暨商業航天創新發展大會在蓉舉辦,會上釋出了《成都市商業航天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 年)》。該計劃旨在推動商業航天安全有序和高質量發展,提出到 2027 年,成都全市商業航天及關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 500 億元,培育鏈主企業 7 家,打造創新應用場景 70 個。同時,成都將打造標誌性創新產品 400 個,建設商業航天特色產業園區 5 個以上。此外,大會還發布了《成都市商業航天創新發展藍皮書(2024)》和《成都市衛星網際網路與衛星應用產業暨商業航天創新發展城市機會清單》,共計釋出場景供需資訊 266 條。
到目前為止, 國內已有北京、上海、海南等20餘個省市佈局商業航天,商業航天似乎已經成為地方經濟大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但在各種雄心勃勃的計劃中,同質化的“大而全”比比皆是,差異化的“小而美”卻很少見,正在呈現地方佈局“大躍進”與資源分散化的隱憂,極易導致政策驅動型競爭下的低水平重複和市場需求的誤判。商業航天的地方競爭本質上是行政干預與市場規律的博弈,如何實現整體集約化和區域差異化發展路徑的統一,是將“地方競賽”轉化為真正的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新聞連結:
http://m.chinanews.com/wap/detail/zw/cj/2025/04-15/10400146.shtml
SLS命懸一線,小火箭生存博弈,星艦基地如火如荼
重塑航天經濟版圖

全球航天正邁向巨型星座時代,SpaceX 星鏈、亞馬遜柯伊伯等計劃部署數萬顆衛星,重塑航天經濟版圖。亞馬遜柯伊伯首秀受挫,而 SpaceX 星鏈已發射 8200 多顆衛星,市場領先。中國國網和千帆星座面臨太空碎片危機,其火箭上面級不執行主動離軌,可能引發低軌碎片問題。斯平發射公司從 “動能發射” 轉向打造小型衛星星座 Meridian,但規模較小,競爭力不足。小型火箭市場中,火箭實驗室的電子號火箭堅守陣地,但 SpaceX 拼車模式低價競爭,使其面臨挑戰。SpaceX 在軍方市場搶走 ULA 的份額,鞏固霸主地位。NASA 新局長艾薩克曼暗示 SLS 火箭未來堪憂,其高成本低效率問題凸顯。SpaceX 星艦專案在德州基地持續推進,飛船和超重型助推器生產、測試動態頻繁,配套設施也在升級,展現出 SpaceX 的強大執行力和對未來的雄心。
SLS、小火箭與星艦的三重博弈折射出技術路徑與市場邏輯的深刻衝突.SLS的式微凸顯出傳統重資產模式在政治與市場的雙重擠壓下的困境,小火箭的生存危機是其在夾縫中面臨的創新困局的真實寫照,星艦基地的如火如荼則標誌著新航天生態的崛起。
這一衝突的本質在於:傳統航天依賴政府訂單與政治週期,而商業航天透過成本控制和技術顛覆重構價值鏈。但與此同時,頭部企業透過規模效應構築的護城河,正在擠壓中小企業的創新空間。
新聞連結:
美白宮提議削減NASA科學預算並取消主要任務
總預算削減約 20%,降至 200 億美元

美國白宮提議削減 NASA 科學預算近 50%,總預算削減約 20%,降至 200 億美元。其中,太陽物理學經費削減超三分之二,地球科學經費削減超 50%,行星科學經費削減 30%,天體物理學部門經費削減超三分之二。這將影響多個專案,如南希·格雷斯·羅曼太空望遠鏡可能被取消。儘管國會可能反對部分削減,但其他政府機構已實施變革,如 NOAA 裁員超 800 人,且有傳言稱未來還會進一步裁員。NASA 局長候選人艾薩克曼支援科學專案,馬斯克對預算削減表示不安,稱因 SpaceX 是 NASA 主要承包商,他無法參與預算討論。若 NASA 預算削減,SpaceX 可能面臨合同和收入減少、研發資金減少、市場信心下降等問題,但其多元化收入來源和技術優勢或可減輕影響。
在馬斯克與特郎普的蜜月期結束而漸行漸遠之時,白宮腰斬NASA科學預算也就在意料之中了。此舉不僅將重創美國太空科研體系,更標誌著馬斯克與特朗普政治聯盟的實質性破裂。
一方面,此次削減重點針對天體物理、地球科學等基礎研究領域,毫無疑問將動搖美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領先地位。
而另一方面,作為NASA最大承包商之一的SpaceX則可能陷入某種戰略困局:SpaceX約60%收入依賴政府合同,而火星殖民等長期戰略需NASA技術支援。
這場預算風暴既是美國航天“科學理想”向“政治現實”妥協的縮影,也揭示了商業航天巨頭深度繫結國家戰略的雙刃劍效應。當馬斯克的火星夢撞上特朗普的“美國優先”,太空探索的敘事正在從技術浪漫主義迴歸現實政治博弈。
新聞連結:
美國太空軍與商業航天協作進入新模式
商業航天已深度嵌入太空軍事化程序

美國太空系統司令部(SSC)推出的 “軌道觀察”(Orbital Watch)計劃,標誌著美國太空軍與商業航天協作進入新模式。該計劃首次將非機密威脅情報向商業航天全產業鏈開放,覆蓋 900 餘家註冊商業公司及 500 多個政府與盟友合作伙伴。透過季度威脅簡報和規劃中的安全門戶,初創企業等可獲取預警資訊,針對性開發抗干擾衛星載荷等技術。在技術支撐層面,該計劃依託 “前門” 平臺構建的增強型太空目錄,整合商業公司能力資料與政府需求,縮短合作路徑。該計劃重塑全球商業航天協作框架,目前已有 28 個國家加入其全天候監控網路。未來,計劃引入 AI 驅動的威脅預測模型,逐步實現從季度報告向即時推送升級,並探索與歐盟 “太空監視與跟蹤聯盟”(EU SST)的資料互通,但如何在開放情報與防止技術外洩之間取得平衡仍是核心挑戰。
美太空軍“軌道觀察”計劃的出臺,標誌著商業航天已深度嵌入太空軍事化程序。
首先是軍事與商業的邊界加速消融,進一步模糊了軍民技術界限。
其次是太空防禦體系的彈性更大。
但最重要的是使規則主導權的爭奪升級。該計劃以“安全合作”名義強化了美國在軌道資源分配、太空交通管理等領域的話語權,透過資料共享機制捆綁盟友及商業實體,鞏固其太空霸權。這種態勢可能加劇大國在太空治理規則制定中的對立,推動太空軍備競賽向“混合戰”模式演化。
新聞連結:
>End
>>>
本文系“太空與網路”編輯及獨家點評,轉載及引用部分觀點請在文首註明出處、公眾號ID及作者。感謝支援有態度的媒體!
未按照規範轉載及引用者,我們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